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的深入推進,“辦出各自的特色”成為中小學校發展的時代要求,但是究竟怎樣評價特色學校,特色學校的“特色”到底通過什么指標、標準或維度來體現,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當前,全國各地創建特色學校活動轟轟烈烈,關于特色學校的評估方案、評估標準、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等內容層出不窮,各式各樣。通過研究發現,大多數的特色學校評估是對中小學辦學水平和辦學效果的評估,其評估標準體系多是圍繞辦學水平、辦學特色展開,具體包括學校領導、學校管理、師資建設、辦學條件、教研科研、教育質量、辦學思想、辦學特色成果等多個方面。筆者認為,教育本身是一個文化的過程,學校特色的建構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建構的過程,特色學校的特色,最終是體現在學校文化層面,它一定是根植于學校大多數教師與學生思想之中的東西,能對全校學生的終身成長有重要影響。因此,對于特色學校的評估最終要站在文化的意義上進行診斷。
一、特色學校與文化建設。
特色學校的關鍵在于“特色”,而“特色”的核心在于“文化”。一所學校最令人回味、品味的就是其深厚濃郁的文化,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學校群體成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激勵機制,形成有特色的學校文化,更是推進學校教育創新、教學創新、人才創新的巨大力量。一個學校之所以成為特色學校,最根本的是體現在它獨特的文化上。創辦特色學校,要全面貫徹十七大精神和教育方針,在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形成不同于一般學校的獨特性、科學性、穩定性、整體性、文化性。
實踐證明,學校文化傳統是特色學校建設的條件與基礎。如重慶市求精中學緊緊抓住文化建設這一根本,創造了“精益求精”的特色學校文化,蘊含著要“精益求精地追求真理、兢兢業業執教和勤奮學習的精神品格”,彰顯了學校“品質求精、文明求精、道德求精、大愛求精”的本質;如重慶29中從百年歷史文化中提煉出“紅巖文化”的精髓,凝練出學校“愛國、奮進、走向世界”的“紅巖精神”,等等。可見,由于各自學校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社會地理環境等資源的獨特性與差異性,造就了學校不同的文化特色。
作為特色學校建設研究者,筆者認為:文化賦予一切活動以生命與意義,文化的缺失就意味著生命的貶值與枯萎。因此學校文化建構是特色學校建設成功的標志。特色學校之所以成為特色學校,就是因為它創建了一種獨特、優質、穩定的學校文化模式。特色學校的“特色”是學校文化的整體表現,是學校理念和精神由內而外的自然呈現與自然生成;是與學校文化的整體協調。
二、基于文化導向的特色學校評估。
簡單地講,特色學校的“特”,就在于它有著與眾不同的學校文化。一個學校在被授予“特色學校”的稱號時,其最重要、最核心的評估依據和要素就是其文化內涵。學校文化是在歷史、傳統文化基礎上,經過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積淀而成的,因此每個學校的文化底蘊、文化傳統及文化表現形式都是有所不同的。建設特色學校,就是要創辦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學校。
正如鄭金洲教授在其《特色強校:學校變革的新取向》一文中指出的:“一所學校,有共同追求學校特色的辦學理念和目標,有為教職工所認同的價值規范和觀念,有圍繞學校特色建立起的制度支撐體系和行為,才能使特色建設真正落到實處。”在學校發展到一定階段且基本顯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色時,就需要制定一套科學有效的、基于文化導向的特色學校評估指標及標準,對學校是否能成為特色學校進行診斷。
(一)評估指標體系及評估標準構建。
從外延講,學校文化主要通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四個層面來表現。學校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有形部分,是學校文化存在和發展的空間物態形式,其內容豐富多樣,包括學校地理環境、規劃布局、建筑、綠化、人文景觀等,是學校特色形成的物質基礎。學校制度文化是一種基本力量,它包括學校管理體制、組織機構與結構、規章制度以及學校在各項活動中的文化交往方式、禮儀與行為準則等,是一所學校形成特色風格的基本保證。學校精神文化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學校本質、個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激勵全校師生為實現美好目標積極進取的精神動力,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包括辦學指導思想、教育觀、道德觀、價值觀、思維方式、校風、學風等。學校行為文化是學校傳統及觀念的認同在師生員工言行舉止上的、可被具體感覺到的外在表現,包括師生的行為規范、行為習慣等。
1.評估指標體系。
我們構建了包含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以及總體評價5個一級指標、32個二級指標在內的“基于文化導向的中小學特色學校評估指標體系”。
A1物質文化:B1地理環境,B2規劃布局,B3校內建筑,B4綠化情況,B5人文景觀,B6基礎設施。
A2制度文化:B7學校管理體制,B8組織機構與結構,B9學校規章制度,B10文化交往方式,B11禮儀與行為準則。
A3精神文化:B12辦學指導思想,B13辦學理念,B14校訓,B15辦學目標,B16校長教育觀,B17校長道德觀,B18校長價值觀,B19教師教育觀,B20教師道德觀,B21教師價值觀,B22學生學習觀,B23學生道德觀,B24學生價值觀,B25校風,B26教風,B27學風,B28師生精神面貌。
A4行為文化,B29師生行為習慣,B30師生文明禮儀,B31校園衛生,B32師生人際交往。
A5總體評價,即評價主體依據12項特性指標對學校整體特色的總體印象與評價。
2.評估標準。
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特色學校的“特”最終還體現在一種“文化力”上,強大的學校文化力是成功的特色學校的體現。這種“文化力”是集合所有學校文化元素而產生的“能量”,是體現一所學校及其成員發展的作用力和對社會公眾的影響程度的特定的、個性化的人本力量。依據文化力的體現形式我們設置了以下的特性標準。
整體性。能夠表現出一所學校的全局優化和整體效能,體現在獨特風格的整體風貌和顯著的育人效益上。
優質性。特色學校創建的本質是創優,主要體現在學校教育質量、辦學效益、學校聲譽、學校教師隊伍等各方面都要優質。
獨特性。是學校在具有一般學校共性的基礎上,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形成個性鮮明、獨樹一幟的辦學模式和教育理念。
穩定性。學校獨特風格形成后,其風格及學校成果的取得能夠長期顯現、保持和發展,能夠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并在校內外產生深遠的影響。
認知力。是評估專家、家長、社會等對特色學校信息的獲得過程和反應能力,認知力越強,代表特色氛圍越濃。
導向力。特色學校文化具有強大的導向作用,引領全體師生員工向著共同的方向努力。
凝聚力。特色學校文化能夠讓全體教職員工的情感有所歸屬,并不約而同向特定的信仰與價值觀念靠攏,并在這個過程中,有強烈的鞏固和維護這種信仰與價值觀念的欲望或行為。
推動力。特色學校文化形成后,就成為不僅可以推動師生員工發展進步,更可以推動學校整體向前發展的強大力量。
約束力。特色學校制度文化會對全體師生員工產生較強的約束力,保證其思想端正、行為規范、遵守文明禮儀,并形成一定的特色行為。
識別力。包括政府、社會、家長等外界主體而言,對學校特色、學校特色文化有較強的識別能力,并能根據這種識別力與其他普通學校、特色學校區分開來。
輻射力。也叫影響力,是指特色學校文化的“特色”可以向外界輻射、拓展,對于其他學校有較大的影響。
感染力。一個學校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后,對于全體師生員工、家長、社會、媒體等都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夠讓對方對學校印象深刻,從中得到啟示與收獲。
(二)評估方法及模型。
根據評估標準中的項目設置,分別采用聽課、座談會、聽取匯報、現場觀摩、問卷調查、隨機走訪和查閱記錄及臺賬等辦法。在評估的實施過程中,充分尊重學校的自我評估,要十分重視評價對象的陳述、解釋和不同的看法,與學校在價值觀念和事實判斷上趨于一致。這樣才能充分體現評估過程的互動,評估結果的客觀效度,達到促進學校發展的目的。評估工具有很多,常用的有調查問卷、訪談表、座談記錄、觀察表等,這些工具都是根據特色學校評估的目標、要求、內容、形式進行具體設計的。
同時,我們必須設計一個科學有效的基于文化導向的特色學校評估模型。目前,對于學校文化的評估模型多借于企業的評估模型,經過綜合比較、研究認為,特色學校評估可以引入360度評估(360-degreefeedback),這種評估方法又稱為多源評估或多評價者評估,是西方很多企業對員工進行業績評估的非常有效的工具。它是一種全方位、多角度、及時反饋的評估模型。一是全方位,評價主體包括學校內部自身主體如校長、教職工、學生和學校外部如家長、社會、社區、專業評估機構等;二是多角度,評估的對象基于物質、制度、精神、行為文化及綜合的文化力等多個維度,這些維度又分別分解為若干個二級指標,從不同的角度選擇評估信息;三是及時反饋,這種評估會將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被評價學校,不僅促使學校管理者、師生等全方位認識自身學校的特色、問題,而且為學校發展提出進一步改善建議,將其特色做得更“特”更“優”,提高全校師生員工對學校的滿意度、凝聚力。具體評估模型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