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基于“成就教育”模式的課改新樣本

時間:2013/12/31


“讓每一個學生體驗被人關注、被人愛護的溫暖和幸福,讓每一個孩子大器有成,剛正有為,讓每個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是我們的教育追求!”在美麗的珠江三角洲腹地廣州番禺,有一所以“成就教育”聞名遐邇的完全中學。

她的名字叫廣州市番禺區大崗中學,這所創辦于1956年的區鎮中學,歷經幾代人的奮斗,從一株幼苗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躋身于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的行列。

自2009年8月,陸益彰調任校長以來,以“成就學生,成就教師,成就學校”為主題的“成就教育”便與大崗中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新的教育模式不僅引發了課堂模式的變化,也帶來了全體教師教育觀念的革新,不僅鑄就了學校響亮的品牌,而且惠及了一批批莘莘學子,飽經歲月雕琢的歷史名校開始綻放出新的青春光彩。

課程改革:返璞歸真的勝利

綠樹成蔭,紅磚朱墻,八月的大崗中學仿佛是一座處在幽謐山間的院子。

低坡屋頂下,扶疏掩映,館舍林立間沒有古典式的繁復與張揚,沒有任何刻意與炫耀的形式,唯有質樸純粹、充滿光陰與時間痕跡的建筑語匯,仿佛在平靜中述說一段漫長久遠的歷史,一個禮樂相傳的傳奇、一種悠然氣度的人生。

第一次走進大崗中學是八月一天的早上,太陽的光輝在林蔭路上泛著金黃的光,煥發著的青春神采映襯著這所廣東名校五十五載的輝煌。到了這里,再躁動狂野的內心也會隨之安靜、平和下來。

“一個人應當時時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它反映了一個人的品性素養,折射出他的家教家風。”陸益彰希望每位進入大崗中學的新生都能夠“學有成,人有禮”,不僅要禮貌對待同學、老師、校長彬彬有禮,甚至對飯堂的員工,都是如此,對每一個人都能一視同仁,不偏不倚。

“每一個人都心藏一個夢想。”在陸益彰校長看來,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未來人生沒有什么夢想,那么,很難說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能有所作為。設定夢想的同時也要有責任感,“只要有益于祖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家庭,有益于自己的成長和一輩子的幸福,什么夢你都可以做。”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實現一個個夢想的過程中,找到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盡管大崗中學的整體生源并不拔尖,但是陸益彰和他的團隊始終相信每一個生命的神奇,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聰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費心血去培養,讓成就學生有為人生的教育,滋潤著每一位學生的心靈。

陸益彰說,人生的路如此漫長,學生每一個腳步的踏出都需要足夠的體力、毅力、勇氣和智慧。所以他希望通過在大崗中學3年的學習,學生能為自己儲備明天用得著的東西,為自己做人和成就事業打好扎實的根基,為將來擁有斑斕絢麗和幸福快樂的生活作好鋪墊。所以教師也應“讓每一個學生在細微之處都能體驗被人關注、被人愛護的溫暖和幸福,感受成功的快樂,在平等、民主、激勵的氛圍中獲取前行的智慧、勇氣和力量。”

“我相信,經過3年的熏陶,從大崗走出來的學子都能‘成大器,有作為’,他們將心懷夢想,富于責任,在社會生活中擔當重任,成為有才干,能成就事業的人。”

“我們的教育,就是一種成就學生的教育,是培養有氣度有高度的崗中人的教育。”大崗中學的教師們反復向我們強調著這句話。

顯然,“成就教育”的教育模式已經在大崗中學落地生根、蔚然成風,并被賦予了完成發展史上新的歷史性跨越的重任。

然而,“成就教育”如何成功嵌入到人才培養的過程,體現在教學環節,落實在課堂?陸益彰,這位從3年前就將自己的命運和大崗中學融為一體的掌門人,陷入了新一輪沉思。

此時,“新課改”運動正在全國中小學星火燎原、方興未艾。“課堂”這兩個沉甸甸的字眼也以一種全新的觀察視角,進入了大崗中學的視線。

2010年3月22日,番禺區教育局長馮潤勝在《番禺日報》刊登的一篇《上品教化 為孩子的發展奠基》訪談,讓“成就教育”的轉型之問很快塵埃落定。馮潤勝在訪談中提出了踐行“上品教化”的教育理念,明確了提升教育品質、加快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的目標策略。

很快,番禺區教育界就形成了“教育理念——上品教化;教學理念——研學后教”的教育變革敏銳之思。

大崗中學課改試水,源于2010年4月的“三導”課堂。三導:即“導學、導練、導發展”,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這也是新課改的本質。”陸益彰說,“教師要對學生‘導學、導練、導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成和人格養成。”

在經過了歷時兩年的“外校考察學習”、“集體備課”、“課改示范公開課”、“課堂擂臺賽”等一些列思想交流、實踐推行、總結深化之后,一條具有大崗中學特色的“研學后教﹒三導教學模式”教學改革創新模式呼之欲出。

2012年3月,番禺區吹響了全區啟動“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的號角。4月,在區教研室各學科教研員來校聽課、調研時發現,大崗中學在全區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中,已率先探索,取得了課改新成果,學生樂于“研學”,課堂氛圍活躍,認為這是全區主動試水課改的樣板。

三導模式:高效課堂的生產標準

“每一所學校都在追求發展,發展的路徑也不盡相同。我們的課堂依然是以成就每一位學生為終極目標。”在陸益彰眼里,大崗中學走的是一條以生為本、返璞歸真的課改之路。

改變學校,從改變課堂開始。課堂是教學的生命。

而一堂課上得好不好,不是看課堂組織得美輪美奐,也不是看表面氛圍的熱鬧喧囂,最終還是看學生的接受率高不高,學習效果好不好。具備教育現代化智慧的課堂早已不是單一的“你講我聽”,而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開動腦筋,主動思考,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能力。

那究竟怎樣的課堂改革,才能讓師生身心愉悅,適合學生“有為”成長的需要?

走進高一(2)班,這是一節數學課,內容是坐標法解決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位置關系。

在上課前2天,學生就已經拿到了“導學案”,對于課程內容至少進行了15分鐘的自學預習,我們看到多位同學都已經將知識點勾畫了出來,并在旁邊列出了幾個問題。

課堂開始,教師只是用3分鐘介紹了學習目標,包括要知道、掌握、會的知識點,還給出了掌握這些要點的一些方法。“雖然學習目標已經印在了導學案上,但還要解讀。”張曉超老師說。

接下來的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學生開始分小組交流討論,然后上臺展示。每個小組6名學生,學生是AA、BB、CC組成。學生全部站立交流,老師在一旁巡查,有時也參與個別小組的交流,教室電子屏幕上同時顯示著每個小組的展示任務。

到了展示時間,學生們秩序井然,聲音洪亮,儀態大方,講解清晰流暢,質疑發問踴躍。每個小組長按老師確定的任務展示自己的成果,將前后黑板劃成了八個區域。

約有一半的小組長還進行了點評、打分,也就是挑刺或表揚,并按內容3分,板書2分標準對每一個小組進行打分,老師把每個小組的得分記在黑板上,下課后由值日班長記入班級日志本中,將做為小組晉級的積累數據。一時間,有質疑、有爭論、有辯解,場面好不壯觀。

課堂最后部分,學生經過很短的自我整理后,老師給學生出了三道有趣卻頗有難度的題目,完成了當堂測試。學生的思維再次被調動了起來,設計出了不同的方案,其中兩個學生的想法非常巧妙,甚至讓我們都感到有些意外。

這就是我們在大崗中學看到的“導學、導練、導發展”教學模式指導下的普通一課。

“所有的課堂是按照這樣的基本流程進行設計。”主管教學的劉世鋒副校長如是說。在大崗中學,所有的課堂包括七個步驟:目標展示;學生獨學;學生對學、互學;學生群學;組內小展示;班內大展示;整理學案,達標測評。每個階段都設定了參考時間,比如解讀學習目標3分鐘,小組合作、交流8分鐘,小組展示7分鐘,點評、打分10分鐘,當堂檢測3分鐘等。

顯然,“導中有學、學中有練、練中有導”、“學生主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大崗中學追求的課堂效果。傳統的課堂以“知識本位”為主,教學的特點是灌輸和死記硬背,學生變成了“知識的奴仆”,課堂是“教”堂而不是“學”堂,教師則成為了“知識的販賣者”和“二傳手”。現在唯有敢于讓學生去“經歷”,并且“經驗”,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的過程才充滿生命的律動,因律動而感動,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動和靈動。

在“三導”課改模式下,“課堂的主角是學生,不再以老師站在講壇說教為主,老師成為名副其實的導演”,高二歷史課教師曾少玲這樣描述自己的教學體會。

曾少玲介紹說,自從開始課改后,她的具體工作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課前主要的工作是編好“導學案”,提前兩天發給學生,在上課前的一天晚上把導學案批改完,并在課前分發給學生,布置要記憶落實的內容,并分配給小組長展示、點評的任務;課中主要工作是把握好導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包括時間和規范;課后則主要是利用課余時間對薄弱學生進行輔導,利用單元測試、階段測試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生圍繞導學案來自主學習,老師做的事情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而且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從導學案的設計、課堂結構的安排到如何調動學生自主探究不流于形式、學習方法的指導、解題策略的點撥、課堂的預設、檢測的內容和方式等等,老師很花心思。”曾少玲說。

學習小組:從獨學到對學和群學

“導學”就是課前預習?“導學”就是讓學生泛泛地、單純地看書?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導學”,不僅要在課前印發導學案,提前2天發給學生,進行提前預習指導,學生根據導學案最少提前一天完成導學案自學內容,而且貫穿于課堂的每個環節:獨學、對學、互學、群學、組內小展示、班內大展示、整理學案等。

“獨學”是指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主要是課前的預習和課堂檢測時進行獨學;“對學”是兩個學生相互交流,一般課堂是從對學開始的;而“群學”則指的是小組合作探究,一般是5—6人為一小組,在群學過程中學生與學生要相互交換意見,小組長把各人的意見綜合起來,跟著的就是學生進行展示和點評,這種方式改變了在傳統集體教學師生單向交流中,教師壟斷了整體課堂的信息源而學生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

大崗中學的一個班有50人左右,一般老師都會根據學生性別比例、興趣、學習水平、交往技能、守紀律情況等合理搭配,組成小組,有時候6人小組又可以細分成三個兩人小組。

在高一年級蘇翠堅老師的政治課堂上,我們看到了多種小組的形式:2人組、4人組、6人組。蘇老師介紹說,2人小組合作學習,適合于簡單的知識技能而不需要過多的討論的教學任務,2人小組的時間利用率高,又比單獨的自學要好,2人可以互補,可通過互問來鞏固知識,提高表達能力。而4人或6人小組學習則適用于分析性內容的學習、探索性的思考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需要多人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多人合作討論和完成。

“合作學習小組人數以2至6人為宜,太多不便于進行合作學習,會降低小組合作的效益與效率。”蘇翠堅結合教學實踐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而在一個學習小組內部,不同成員分別承擔著不同的角色:“總結發言人”:負責重述小組的主要結論和答案;“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討論的意見和決議;“檢查員”:負責保證小組成員都能清楚說出小組得出的答案或結論;“文字處理員”:負責材料和分析制成PPT;“聯絡員”:負責小組與教師及其他小組進行聯絡和協調。

“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模式是有用的、高效的。”蘇翠堅在自己的論文中這樣寫道,在21世紀的今天,教育更需要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和合作,并具有更高的創新思維能力。

展示點評:從“死課堂”到“活課堂”

每一位參與課改的教師都深知,現代課堂之所以能夠取代傳統課堂,就在于在新的課堂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而在高二英語教師李坊輝看來,展示和點評才是高效課堂的主陣地。這兩個環節是解決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鑰匙”。

展示還是學習成果的最直接檢視,是教師進行學情調查的直接途徑,是教師課堂決策的依據,是學生獲得學習情感支持的化學分子,是課堂抵達“知識超市、生命狂歡”的保證。

“誰解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誰解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誰解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高一語文教師張秋霞在教學《琵琶行(并序)》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三個展示點評環節。

“學生們分組競爭搶奪‘爬黑板’展示和精彩點評的名額,只用兩課時就完成了以教師講授為主需要三課時的教學內容。”張秋霞說,這個環節讓學生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了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理解了白居易“淚”的深刻含義,體會到了詩歌中溢滿感情的風物營造意境所帶來的藝術效果,輕松活潑而順利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的確,在大崗中學的課堂,通過展示和點評環節,老師講得少了,學生講得多了;學生的思維活了,問的問題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多了,學生的視野開闊了。

“我的課堂我展示,我的班級我管理。我的課堂我做主,預習展示皆精彩。”學生在板報上總結的這句話,則集中表達了他們在“表現課堂、體驗課堂、感悟課堂、享受課堂”中的快樂。

為了克服一些課堂“為展示而展示,為點評而點評”的現象。大崗中學為“展示”環節制定了詳細的規范,并讓教師認識到,從展示的內容上來講,要展示共性度高的問題,或者易錯點、重點、難點、焦點等問題。學生展示的時間一般控制在7分鐘左右。在展示的分工上,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強小組成員的參與度,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盡可能提供展示的機會,滿足個體需要,增強自信心,強化團隊合作意識與集體意識。同時,展示要體現出師生、生生的交往,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疑難求助、質疑對抗、合作表演、詩歌朗誦等等。

有效導練:學中有練,練中有導

眾所周知,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從“不會”到“學會”,最后達到“會學”。而學生要具備“會學”的能力,不通過多練,是難以形成的。

“學中有練、練中有導”。大崗中學的“導練”過程環環相扣:教師編制訓練型學案,學生完成訓練學案,教師對學生進行達標檢測或評價反饋。

而“當堂課的教學內容當堂練習,當堂完成教學任務”也已經成為現代高效課堂的一個基本特征。而“練在課堂”的實質是:從上課到下課,教學的全過程都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感悟”,教師由講授者變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調控者、賞評者。學生的“練”,包括課堂自學、問題討論、交流體驗、實際操作、作業練習等等,使學生的能力在“練”中得到形成與發展。

具體來講,在教學中,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教學方案為指導進行獨立或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完成學案中提供的練習,在練習中進一步體會知識的產生、發展的原理并能得到教師的適時指導,使導、學、練各環節緊密結合,形成整體。

教師通過基礎性訓練,檢驗學生達標情況,彌補缺欠。注意扶弱補漏,對單元知識未達標學生進行個別化幫扶,制訂個體學習方案,促進弱生發展。設計綜合性題目,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

而在現實中,很多課堂由于學生展示、點評等環節的不可預見性,最后沒有了當堂練習的時間。大崗中學在教學流程規范中,強制要求教師在每節課的最后,起碼要留5分鐘的時間進行整體檢測,達到當堂訓練的效果。

當然,“導練”不只是筆試。當堂訓練也不僅僅只是一張試卷,各學科或同一學科的不同內容測試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動腦、動口、動手實驗、綜合實踐都是測試。

“導練”就是要達到“以練習為主線,以思維為主攻,以發展為主旨”的目的,陸益彰說。

導發展:“有成”“有為”境界

有一個經典故事,其大意是有只兔子被送進了動物學校,它最喜歡跑步課,并且總是得第一;最不喜歡的則是游泳課,一上游泳課它就非常痛苦。但是兔爸爸和兔媽媽要求小兔子什么都學,不允許它有所放棄。

小兔子只好每天垂頭喪氣地到學校上學,老師問它是不是在為游泳太差而煩惱,小兔子點點頭,盼望得到老師的幫助。老師說,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你的跑步是強項但是游泳是弱項,這樣好了,你以后不用上跑步課了,可以專心練習游泳……

結果大家可想而知:小兔子根本不是學游泳的料,即使再刻苦它也不會成為游泳能手;相反,如果訓練得法,兔子也許會成為跑步冠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讓學生成功就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勢。讓兔子專心練習跑步,讓鴨子專心練習游泳,它們才會成為各自那個專業的冠軍。

在大崗中學的“導學、導練、導發展”三導模式中,“導發展”不僅是最終的目標,而且具備天然假設的一個條件:每位學生自有每位學生的精彩和光彩,要讓學生得到可持續發展。“素質教育意味著要促進完整的、活生生的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陸益彰認為,教師對學生“導發展”是一種“為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而教”,是使學生能在“未來的境況”中得到終身的最大發展。這與只求學生現在考得好的“為應試而教”截然相反。“導發展”,就要思考如何使學校的教育面向所有的、不同資質的學生,使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科學與人文、知識和品德、智力與人格、個性和潛能、精神與文化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使學生達到“學有所成,人生有為”的境界。

大崗中學的“導發展”,從廣義上說就是指引導學生的全域發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自身潛能,實現知、情、意、行的全域發展。而具體到課堂上,則是指引導學生課堂教學中的“學力”發展。在大崗中學眼里,“學力”恰恰是課堂破局的真正奧秘所在。這里的“學力”主要包括基礎學力、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三個方面。

學生基礎學力發展的核心首先是看學習態度,是否肯學、愛學是決定學業成敗的關鍵;第二是看學習能力,學生要能夠自學、善于學習;第三是必要的知識與技能,作為態度與能力的載體,它也是使學生終身受益的。

發展性學力是指學生為主動適應迅速發展的未來社會,所必須具備的自我可持續發展的態度、能力與知識的集合,包括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進取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主動發展的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包括學生作為發展能力載體價值的再生性強的知識,特別強調要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

創造性學力則是培養學生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應具備的探求態度、批判與創新能力,以及開放而多維性的知識的集合,包括以創新精神進行探究、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能用批判眼光進行學習與理解的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行為特征的能力,以及對知識開放性、多維性的認識。

全面素質:非為已往專為將來

“課改是一把鑰匙,打開的卻是素質教育的這扇大門。”在陸益彰看來,大崗中學的課改畫卷上涂滿的是學生從知識、到能力、再到智慧全面發展的濃重色彩,“三導”課改模式著眼于人的整體和諧發展,而非片面發展。

2012年3月24日,大崗中學與位于番禺區欖核鎮的順平小學聯合組織了第十三屆“毅行者”手拉手實踐活動。“毅行者”活動已經連續13年不間斷,活動內容是組織學生到農村里開展勞動實踐體驗,旨在對學生進行勞動、禮儀、磨難、紀律、環保和愛國主義等“多元”素質教育。

活動中,200多名學生每5人分為一個小組,由順平小學挑選出來的學生,每人帶領1個小組回家開展實踐活動。入戶小組成員合送一份禮物給所屬農戶的小學生,并幫助農戶洗衣做飯、喂豬種田等家務和農活等。

雖然只有短短6個小時的體驗,卻給參與其中的學生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回憶。“幸福生活原來是這樣來之不易,要懂得感恩和珍惜。”學生在心得體會里這樣寫道。

這個“生態體驗”活動是大崗中學“生態德育”新模式的一個側影,也是綻放在“多元”素質教育深處的一朵奇葩。大崗中學通過在各學科教學內容上納入生態、資源、環境等知識,優化班級生活環境,營造濃郁的環保教育氛圍,環保工作合符凈化、綠化、美化的“三化”要求等各項具體舉措,構建“生態德育”新模式,強化環境道德教育,激發起學生關愛自然環境的生態道德情感,養成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生態行為習慣。

    大崗中學由生態德育、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禮儀教育、勞動教育、磨難教育和愛心教育等“多元”而構成的“有效德育”精品體系,無疑是其精彩之作,學校更看重的是引導學生怎樣發展、怎樣“做人”。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吳垠初副校長說,“學校是最具道德力量的地方,是學生發展的精神的家園,我們的生態德育是要重視學生的精神發展,重視其精神成長,維持學生一種昂揚向上的生活狀態,提供追求理想目標的堅定信念和力量”。長期的教育實踐讓大崗中學教師明白:在學校教育中,更應當重視學生的道德發展,當讓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夠根植于明敏的心靈、無畏的勇氣、堅強的毅力和熱忱的信念;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當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情感贏得情感,讓學生在鮮活的心靈體驗中感悟情感互動與升華,努力做好學生精神成長的引路人。

景致怡人的校園環境,學生互相的親切問候,教師文雅的言行舉止,平和協調的師生關系,濃濃的書香文化,總讓你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在大崗中學,處處都散發出“有效德育”的光芒。

課改收獲不僅僅在課堂,大崗中學的生物、體育、藝術、科技等特色課程,則繼續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發揮著突出的作用。截至目前,大崗中學在“特色教育”的路上已是碩果累累:生物、體育、藝術、科技特色學校,番禺區文明單位、番禺區文明學校、番禺區“生物與環境教育”實踐活動基地、廣州市青少年科技特色項目學校、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基地、廣州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素質教育試點學校、廣州市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教科研先進單位……

“大器有成,剛正有為”是大崗中學全面素質教育追求的境界:把學生培養為成大器、有作為,能擔當社會責任,有大才能,能成就事業的人。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蔡元培先生曾這樣說過。教育雖然是一項公益事業,也許今天的“收益”并不可觀,但放眼孩子們的一生,相信它一定能體現在每一個孩子發展的增量之中。

 

正如徐匡迪院士所說的,“最終衡量一個教師的價值,絕不可能是當年的升學率,而是看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我們到底培養了多少對社會作出杰出貢獻的人才”。

大崗中學在課改路上勇于探索,孜孜以求,他們始終堅信,自己是在為學生儲備明天用得著的東西,為學生做人打好扎實的根基, 為學生擁有斑斕絢麗和幸福快樂的未來作好鋪墊。一所學校的發展,不僅是學生的學業發展,更要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大崗中學在“三導”課改的引領下,必會成為學生生命成長過程中終生眷戀的高地。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日本人妖在线专区 | 亚州Av片在线劲爆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你懂的 |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