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擁有一本改變自己教育教學方式的書,如今行走在《新教育》的字里行間里,才猛然感覺教師的發展內涵是如此的豐富多彩,教師的行走方式是如此的靚麗多姿。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是新教育實驗人最重要的追求。是的,教育應當是幸福的。如果學習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感受,這樣的教育,那我們要他們干嘛?在傳統的教育理論里面,教師是工具,學生才是價值,所以教師是蠟燭,燃燒自己,卻照亮孩子前行,到最后,“蠟炬成灰淚始干”。但教師都不快樂,不幸福,會讓學生快樂幸福嗎?那么,怎么才能讓教師感受到快樂和幸福呢?
新教育認為:“沒有教師的發展,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幸福,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育的成敗關鍵在于教師的專業素養。也就是說,只有高度的專業發展,對職業的認同、信仰,對教育的熱愛,以及生命的激情,才最終有了教育品質的保證。朱永新教授告訴我們,教師的專業發展可以通過“三專”模式來實現:專業閱讀——大師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專業發展共同體——站在集體肩膀上飛翔。新教育實驗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專”模式,造就了很多專家型教師。像新教育實驗的榜樣常麗華老師就是從普通教師成長為學科領域的專家型教師的。正如常老師在《堅守自己的教室》一文中所寫的:“因為新教育,我有一個樸素的理想:讓每一個生命都在教室里開花,讓每一個孩子能在清晨醒來時,對即將開始的一天充滿期待和向往;讓每一個孩子結束一天的學習回家時,能對教室充滿留戀和不舍”。常老師這一“樸素的理想”正是來源于她孜孜以求的專業發展。于是在“榜樣”的影響下,我也正在漸漸改變自己的“行走方式”。
我的“專業閱讀”在悄然發生變化。作為中文專業“出身”、一直從事語文教學的我,名著之類的書讀得多一些,一是出于一種喜好,二是出于一種學科的需要。雖然也讀一些專業類的書籍,但大都是零零散散的。如今,《新教育》、《走進最理想的教育》、《給老師的100條建議》、《愛的教育》、《做最好的老師》、《做最好的班主任》等,已作為書房里的“貴客”擺在了最顯眼、最順手的地方,而擺弄、翻閱這些書籍,也成了我的一個習慣和嗜好。新教育提倡“只要行動,就有收獲”,我和同學們一起“晨誦午寫暮思”,在誦、寫、思的過程中與同學們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成長的快樂與幸福。
我的“專業寫作”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由于對寫作的偏好,經常寫一些小短文,近年來,發表省市級報刊上的文章也有幾百篇了,但與教學有關的卻少得可憐。這主要是與教育教學有關的問題,常常以“討論交流”代替“寫作反思”,比如班內發生的好人好事,班會上表揚表揚,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找家長談談,尤其是課堂上遇到的一些困惑,只發一通感慨,與同學說一說,聊一聊,時間長了,也就淡化了,在思想上毫無“痕跡”。接觸《新教育》之后,我才有了一個正規的“反思日記”,里面記錄著我的苦與樂,歡笑與淚水,成功與失敗,甚至同學們的磕磕碰碰,爭爭吵吵。在記錄中總結,在總結中進步,“反思日記”留下了我與同學們的成長足跡,讓我成長的步伐更堅定,更踏實。
“專業閱讀”和“專業寫作”使我的“教學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在閱讀與反思的過程中,我理解了什么是理想的課堂,什么樣的課堂能夠充滿活力、情趣與智慧,什么樣的課堂能夠使教師體驗挑戰,使學生享受學習。這就是朱永新教授提出的“理想課堂的六個度”,即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練習度和延展度。要準確地把握“六個度”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記得前幾年,我就試圖用李鎮西老師的“課堂模式”來上課:開放、自由、有親和力、學生的參與度高,備課時把自己當做學生去研究課文,上課時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由于缺少具體的分析研究和個性化教學,一開始,很多聽課的老師都感覺“花樣多,少實效”,后來隨著對專業理論知識理解的加深和對課堂教學方式及教學效果的總結反思,比如一節課自己說了多少沒有用的話,問了多少問題,有多少學生回答,有多少學生在認真聽講,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多少等等,慢慢地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風格,學生有興趣,收獲多,自然也喜歡。
新教育倡導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這正道出了教師和學生的心聲。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教師和學生走進了學校,誰不是為了幸福而來?而新教育就是通向幸福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