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作業”,本不是素質教育題中應有之義。教學的理想狀態,應該是給學生少量家庭作業,以期溫故而知新。利津縣北宋一中,一所農村初中學校,何以斷然實行“零作業”,其決絕之態和效果之佳也許能給我們很多啟示。
作業是什么?作業的功能又是什么?我們不否認有很多的老師布置作業是出于一種責任,其目的也是出于鞏固舊知、激發新知。但我們也無法否認,相當一部分老師布置作業的基本動機其實就是搶占學生時間,靠拼時間彌補低效的課堂教學,靠轉嫁課業負擔來提升自己的教學效果。有專家指出,當前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基本是在一種嚴重的高耗低效模式下疲憊運行,近一半的作業是無效的。學校之間、學科之間、老師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已演化成為時間的競爭。課時既定,怎樣才能拼得更多的時間呢?爭奪的焦點自然集中在學生家庭作業上。
也許,語文只布置半小時作業,數學只布置半小時作業,可還有英語,還有史地政,還有物化生,八九科作業累加,其超載重壓學生何以堪?不難想象,成長發育中的孩子,每晚熬至半夜,手指磨起了硬繭,眼鏡度數不斷攀升,身心俱疲,何來學習的興趣與個性發展?何來童年的快樂與健康成長?
同樣,我們的老師呢?為了所教學科多布置點作業,相互之間陷于了一種無序競爭。老師關注點不在自身的專業發展上,不在課堂的精講高效上,而是陷于了作業堆中,陷于了作業的重復布置與批改中。
頑癥需要猛藥,矯枉有必要過正。利津北宋一中全面實行“零作業”,這一“休克療法”也許尚有爭議,有待完善,但就目前教育教學狀態下,就目前的教育評價和功利性引領下,也許不失為一種“絕地反擊”的好戰術。
令人欣喜的是,北宋一中已經走出了“零作業”初始階段與“隱性作業”不斷較量與矯正過程,在“強制”執行下,老師由被迫,到習慣,到自覺,到真心擁護,因為他們從實踐中已深深體會到,“零作業”不僅解放了學生,解放了老師,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北宋一中教學成績從過去全縣倒數躍居前茅。
取消家庭作業,教學成績卻大幅度跨越,這一“反常”現象確是值得深思和探究。其實又不難理解,“零作業”帶來了什么?背后的支撐是什么?是學生興奮點的改變,是老師關注點的轉移;是學生的飽滿精神和求知欲望,是老師的專業成長和能力提升;是“二元主體和諧發展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擁有的自由發展空間。
也許“零作業”是目前教育生態環境下的一個“另類”,但以學生為本,以老師為本,以質量為生命線,卻是任何一項教育改革的歸根。以此,還是要為“零作業”叫好!
“零作業”,教育“博弈”中的決絕
時間: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