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和思想融合的過程,教師是神圣的。
有人說,人活著最要緊的是尋覓到那片代表生命綠色和人類希望的叢林,然后選一高枝站在那里觀賞人生、消化痛苦、孕育歌聲、愉悅世界。這或許屬于那種高品位的生命狀態,而我只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中學教師,沒有也不可能有這種難能可貴的人生價值取向。但我卻始終深深地熱愛著生我養我的這片熱土,平靜的平凡的置身立命于威海的教育事業。作為師者,我一向注意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育人者,我盡己所能樹一方正氣,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參加工作十余年,我共擔任了十余年班主任工作,對于教師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呢?蘇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熱愛學生。”愛,是人類情感的最高形式,更應該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愛,應該是自然的迸發而不是故作姿態,應該是不求回報的甘心付出,更應該是數十年如一日的長久滋養。愛不僅意味著每個學生的喜悅和苦惱都敲打著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不僅意味著小心翼翼地、深思熟慮地、關懷備至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更意味著擁有一顆寬容之心,去引導學生暫時失當的行為,去喚醒學生暫時迷惘的靈魂。
教育的奇跡很多時候都是由愛與寬容造就的。朱小蔓教授說:“有了教師的愛,就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情感,教師的人格和學生的人格就開始互動、影響和溝通,在潛移默化之中教師的人格轉化成了學生的人格,教師也就完成了人格化教育的任務。”
學生是處于發展中的未完善的人,我們不能用不符合學生實際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對于學生的錯誤或不完善之處決不能求全責備,否則可能導致精神萎縮。一顆無愛、無寬容的冷漠之心,必將絞殺學生的智慧和個性。
在工作與生活中,用感情贏得感情,用心靈感受心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教學中,我從來不刻意去記學生的長相和姓名,也從來不企求他們的回報和感激。但只要知道他是學生,能付出多少我就盡力而為。因為愛心不是因回報萌生的,教師的愛心當是無私的、職業性的、本能性的。工作中,我時刻提醒自己:“成人之美要愿為蠟燭,育人成才要甘為人梯,修身養性要固守清貧,潔身自好要淡泊名利。”關愛學生需要教師的一片誠心。當今中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有些孤傲、任性、偏狹。如果不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動向,要達到與他們和諧交流是很困難的,因此,我主張與學生交流要“誠”。2003屆畢業生馬克同學,入學兩周就開始逃學,第一次逃學發現后,我狠狠地批評了他,但毫無效果,逃學仍在繼續。我在想是不是教育方法有問題,冷靜下來,我將他叫到辦公室,仔細詢問逃學原因。原來這個學生是單親家庭,無人看管,迷上電游,成績一落千丈。我知道原委后,對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同時,在細節處 去關愛他:衣服壞了,叫我幫他縫好;學習用品沒了,我就幫他購買;天氣涼了,叮囑其加衣……如此反反復復,他深受感動,以后的學習和表現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高考時終于考上了大連醫科大。我想,這些就是對我普通教書人最好的精神回報與獎賞。
教師是愛的事業,是陽光的事業,因為愛的涌現,我們的心靈也變得純凈燦爛。愛和被愛都是幸福的,前者因為愛而美麗充實,后者因為愛而尊嚴高貴!
愛無價,情永恒,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教師的發展、為了學校的發展,教師要用自己的愛、自己的情,永遠在教育路上跋涉著、耕耘著、探索著、追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