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唯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不絕的發展動力,才能長久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培養民族創新的靈魂,實現民族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夢想,取決于實現教育的創新和實施創新的教育。關于創新教育理論的探討由來已久,而運用創新教育的理念創新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做法鮮有所聞。本文擬在介紹一種創新課堂教學過程、實施創新教育的方法——“五U三T創新教學法”的同時,探討一下其合理性與實用性。
“五U三T創新教學法”,是本人總結三十余年的教育教學教研經驗,結合創新教育理念和課程改革理論,而提出的一種革新課堂教學過程、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新理念和新設想。所謂“五U”,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摳文本、扣應用、求感悟、謀創新、促發展”。因為五項的第一個字的拼音都含字母“U”,故以“五U”命名。所謂“三T”,即一個教學單元(一課或一個章節)基本上由學生個體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互動拓展探究三個步驟組成。這里取“探究”一詞的第一個字母“T”來代替。“五U三T創新教學法”就是教師在一個教學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的將“摳文本、扣應用、求感悟、謀創新、促發展”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落實到學生個體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互動拓展探究三個教學環節中去,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和高效化,培養獲取知識準確迅速、實踐應用能力強、思維敏銳新穎、敢于創新、自主發展的創新型學生。
一般認為,課堂教學環節包括五個基本要素,即課前準備、導入新課、主題探究、強化鞏固、總結拓展。但這五要素主要是從課堂教學的流程方面著眼,較少涉及教學理念、內容和方法。而“五U三T創新教學法”中的“摳文本、扣應用、求感悟、謀創新、促發展”,主要體現的是課堂教學的理念、內容和方法方面的要求;“學生個體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互動拓展探究”則主要是指課堂教學的基本教學流程和環節,實現了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流程、教學環節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首先簡述一下“五U創新教學法”中的五個“U”。
摳文本。首先要明確什么是文本?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教師教會學生理解教材,只是為了教會學生理解文本。而文本有狹義文本和廣義文本之分。在這里,狹義的文本就是通常所說的教材,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習內容。廣義的文本則大致有以下幾種含義,即課堂學習的教材,生活中閱讀的語言文字材料,還有社會生活這部大書,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學習內容。經典的教材、豐富的語言文字材料、包羅萬象的社會生活,這三種“文本”由語言文字到非語言文字,由課內到課外,由學習到生活,由學校到社會,大大擴大了學生學習探究的對象范圍,拓展了學生獲取知識的空間領域,并且把學習和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的聯系起來,消除了學習與生活的隔閡,有利于同時提高學生積累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后面的步驟打下基礎。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適當拓展,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信息、見微知著、由此及彼、聯想想象、創造革新等能力,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難道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幫助學生從文本中獲取相關知識和能力的過程,最忌蜻蜓點水和面面俱到。而“摳”字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有四個義項:①用手指或細小的東西從里面往外挖;②雕刻(花紋);③不必要的深究,向一個狹窄的方面深求;④吝嗇。在“摳文本”這個短語里面,①③的意義兼而有之。面對一個文本,我們既要謹慎細心地把它包含的信息發掘出來,又要避免不必要的深究。“摳”是一種態度,主體對文本應充滿好奇和富有熱情,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對待文本。“摳”是一種原則,它是主體對文本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摳”還代表一種價值觀,體現在主體對文本所包含信息、知識的合理取舍上。“摳”更是一種方法,主體對文本要深入的分析、理解和把握,而不能浮光掠影、淺嘗輒止。
因此,“摳文本”就是主體按照一定的目標要求,深入發掘各類文本中的相關信息,整合成為相應的知識點,用于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增強自己的相關能力。“摳文本”排在第一位,這不僅是因為它在教學中處在起始階段,還因為它在五個“U”中所處的基礎地位。它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技能的主要途徑,其它四個“U”則是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自主建構知識網絡、探索拓展新知途徑、促進主體終身發展。
扣應用。這是一個教會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這里的“應用”也具有若干層次。第一是與新知識點對應的單項練習,主要培養學生鞏固知識點的能力。第二是與新知識點有關的綜合練習,主要培養學生靈活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三是新的知識點與其它學科相關的應用,主要培養學生學科間知識遷移的能力。第四才是新知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主要培養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積極參與實踐的意識和能力。在傳統教學中,主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前兩種能力。而新課程改革中則凸顯了培養學生的后兩種能力。因為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多的體現在后兩種能力上。創新教育是一種既繼承傳統又有所創新的教育,它更加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能力的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和延伸拓展。因此,它全面關注學生對新知識的應用范圍和實踐能力。
“扣應用”的“扣”同樣體現了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原則。“扣”字的基本義是“套住或搭住”,它是主體支配客體的方式和手段,關鍵在于“扣”的準確和適度。它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準確適度地運用已有知識“摳文本”,而且要教會學生在“摳文本”的基礎上,主動準確適度地緊扣自己的學科學習、相鄰學科的知識遷移和相關的社會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靈活適當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前者是原有知識的“扣應用”,需要學生面對文本中出現的問題快速、準確地聯想到相關的知識點,并用以解決這些問題,是以問題為觸發點搜索相關知識點的過程。后者是新知識點的“扣應用”。一般來說,在以鞏固新知識點為目的單項練習中,知識點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對應比較明顯,做這種練習只是一個簡單的知識點與問題“接榫”的過程。在以培養學生靈活綜合運用新知識的綜合練習中,就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接榫”過程了,而是一種首先要聯想搜索相關知識點(包括新學習的知識點在內),再仔細區分“卯”與“榫”,然后一一對應“接榫”的過程。其復雜程度顯然大多了。而在以知識遷移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扣應用”中,這種“接榫”的過程更加復雜,有時候還要鼓勵學生主動地用所學習的新知識點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相應問題,也就是以新知識點之“卯”主動去“接”實際生活中的適合之“榫”。
只有通過這樣主動地多層次地“扣應用”,學生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點,不但能夠熟練的運用它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而且能夠逐步形成自己的技能體系,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求感悟。“求感悟”是從“摳文本”“扣應用”到“謀創新”“促發展”之間的橋梁。“摳文本”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技能,積累到一定數量的知識;“扣應用”使學生掌握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積極解決實際問題;“求感悟”則引導學生一方面在積累與應用的過程中自主建構知識網絡,不斷鞏固實踐技能,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在構建知識網絡、鞏固實踐技能的過程中,領悟知識演進的邏輯和實踐發展的規律,從而為“謀創新”——有所發現和“促發展”——促進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求感悟”不僅是一個梳理鞏固、融會貫通的過程,更是一個總結規律發現邏輯的過程。“求感悟”要求學生每學習一個新的章節,必須在準確理解和掌握本章節各個具體的知識技能及其相互間聯系的基礎上,還要探究和把握本章節知識技能與過去所學知識技能的邏輯聯系,探索知識的演化路徑。學生學習一個新的章節之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本章節的知識點,嚴格訓練相關的技能技巧,使之形成局部的知識網絡和技能體系。隨著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點的增加,學生的知識網絡不斷豐富,各個學科內部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也逐漸顯現,各個知識點之間由局部而整體、由簡單而復雜、由表面而深入的邏輯體系日益明晰。同時,隨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增強,學生解決基本問題的技能體系也逐步建立起來,綜合運用知識系統解決復雜問題的技巧也基本形成,主動探究新知識、嘗試解決新問題的興趣開始顯現。教師應抓住這個契機,適時地激勵和指導學生自主地系統梳理該學科的知識點,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學科知識網絡,把握該學科的知識體系,領悟該學科知識的演進邏輯,明確該學科知識的演化路徑,使學生不僅牢固把握該學科的知識體系,而且明確該學科知識的來龍去脈,激發學生自主探索該學科的新領域,從而為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該學科做好準備。
謀創新。所謂“謀創新”,就是引導和培養學生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把所學到的新知識納入到一定的知識網絡之中時,教師應適時地督促學生考察新舊知識的聯系以及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激勵學生主動發現新問題,探究新知識,并引導學生積極體驗獲得新知識的快樂。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不但要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還要注意發現解決問題所缺乏的知識,從而明確需要什么樣的新知識才能解決,為學習和發現新的知識大開方便之門。
“謀創新”不僅是一個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完成的過程,也是一個分層次、循序漸進的過程。它不僅包括新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尚屬未知的知識)的發現,還包括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方法的創新,以及知識點創造性的交叉運用和遷移應用等等。首先,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建構知識網絡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依據知識系統的內在邏輯嘗試探究和發現新的知識點。例如,教師可以有目的的設計一些既與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方法有聯系,又必須運用未知知識和方法才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依據知識系統的內在邏輯探求和發現新的知識和方法,從而達到既解決問題有發現新知識的目的。其次,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培育發散思維和系統思維能力,嘗試和掌握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較為復雜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打破學科限制,設計一些需要運用多種學科的知識才能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和系統思維,創造性的運用知識遷移,綜合解決跨學科的較為復雜的問題。然后,教師就可以啟發學生把目光投向整個知識系統和現實生活,細心觀察,認真研究,努力捕捉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形成研究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是學生綜合運用各方面知識和系統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謀創新”的較高層次,尤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精神。但是,如果離開前面的“摳教材”“扣應用”“求感悟”等階段以及“謀創新”的前幾個層次的循序漸進的學習和訓練,研究性學習和課題研究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多數學生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只有認真落實了“摳教材”“扣應用”“求感悟”等階段的訓練,完成了探究和發現新的知識點的嘗試以及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較為復雜問題的能力的掌握,研究性學習和課題研究才能順利進行并起得成功。
促發展。“促發展”是實施“五U三T創新教學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教育事業的根本目的。發展是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硬道理。教育作為一項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下一代的事業,自然要把培養人才的目標放在促進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上。“五U三T創新教學法”以實施創新教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己任,目的就在于通過創新教育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來促進社會和時代的發展進步。
然而,“五U三T創新教學法”的“促發展”卻有著特定的內容和層次,它是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創設的,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需求。第一,“五U三T創新教學法”促進的是學生學業成績的發展和知識體系的形成。學生學業成績的進步和知識體系的形成是教育教學的基本目標,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第二,“五U三T創新教學法”促進的是學生技能素質的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創新教育把學生“摳文本”獲取學科知識和“扣應用”解決實際問題相提并論,不僅重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和知識體系的建立,同樣重視學生的技能素質提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并且把二者的互相促進看作是創新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三,“五U三T創新教學法”促進的是學生科學精神的發展和科學方法的形成。這一點是“五U三T創新教學法”的基本特征。“科學精神”是貫穿于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是進行科學研究、獲得真理所需要的精神素質的總和,包括求真精神、創新精神、批判精神、寬容精神等。科學方法是指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運用的、符合科學一般原則的各種途徑和手段,包括在理論研究、應用研究、開發推廣等科學活動過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規則、技巧和模式。“五U三T創新教學法”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都是圍繞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設計的,因此,能夠促進學生科學精神的發展和科學方法的形成。第四,“五U三T創新教學法”促進的是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和創造能力的形成。“五U三T創新教學法”立足于幫助學生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自主形成自己 的技能體系,通過“摳教材”“扣應用”“求感悟”等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學生自主的“謀創新”等途徑來培養創造能力。第五,“五U三T創新教學法”促進的是學生終生持續發展和創新社會的形成。“五U三T創新教學法”培養的是初步形成了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具備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能夠銳意創新和勇于創造的創新型學生。這不僅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社會培養了合格的創新型人才,也為創新型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摳文本、扣應用、求感悟、謀創新、促發展”這五個“U”可以創新教學理念,拓展教學內涵,豐富教學內容,延伸教學流程,革新教學方法,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有利于新課程改革的落實,有利于實施創新教育和實現教育的創新。
其次談談“五U三T創新教學法”中的三個“T”。
學生個體自主探究。學生個體自主探究不同于學生預習。預習,主要要求學生了解學習的內容,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它對學生的要求側重于了解學習的內容“是什么”。學生個體自主探究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學生了解教師規定章節的學習內容“是什么”——把握新的知識點,初步探究學習內容與新舊知識的聯系,弄清“為什么”——理解新的知識點,還要初步把握學習內容的應用領域,懂得“怎樣做”——運用新的知識點。同時,學生個體自主探究的對象不限于課本上的內容,還包括把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利用課本知識解決的問題,學習運用建立模型的方法解決現實問題。這一階段側重于“摳教材”和“扣應用”,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學習內容的重點——而不是細枝末節——進行探究,能夠在“是什么”“為什么”和“怎樣做”等方面有自己的見解,為下一步的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做好準備。
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的前提是引導學生組建好能夠協調合作的探究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的第一步是小組成員交流個體自主探究的成果,提出個體探究不能解決的問題。第二步小組成員對個體自主探究的成果進行認定,如發現錯誤就共同訂正,通過合作建構和完善個人的知識網絡。然后對提出的問題進行集體探究,其方法與個體自主探究基本相同。第三步形成小組合作探究的成果,梳理存在或發現的問題,并對存在或發現的問題提出初步的解決思路或方案,尋求“謀創新”的突破口。這一階段側重于“求感悟”和為“謀創新”做必要的準備,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既要在合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識網絡和技能體系,又要在合作中培養奉獻意識和“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能力,努力形成良好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師生互動拓展探究。師生互動拓展探究是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的繼續和深入。第一步,師生互動檢查認定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的成果,并對學生的探究成果作必要的訂正或補充,使學生準確、全面的掌握學習的內容。第二步,鼓勵和指導學生對存在或發現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拓展探究。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判斷問題的“真”“假”,即有無進一步探究的價值。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選準探究的方向——因為探究的方向會影響探究的成敗。再次,教師要幫助學生選擇探究的方法,制定探究的步驟,做好探究的計劃。最后,教師要督促學生嚴格按照探究計劃完成任務。第三步,努力為學生的探究成果提供展示的平臺,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這一階段側重于“謀創新”和“促發展”,教師要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探究未知的領域,銳意創新,善于創造。
最后略談一下“五U三T創新教學法”中五個“U”和三個“T”之間的關系。
“五U三T創新教學法”中的五個“U”(即“摳文本、扣應用、求感悟、謀創新、促發展”)體現的是創新教育對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新要求,三個“T”體現的是創新教育對教學流程、教學環節方面的革新。前者貫穿于后者之中,后者實現前者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只有二者的相互結合,才能真正達到創新教學理念、革新教學過程、實施創新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