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話語精短,充滿感情;字里行間,滿懷期待。這既為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也對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何為“更好的教育”?歲月荏苒,追問從未間斷;古今中外,探索從未止步。“更好的教育”,在蘇格拉底的心中就是“點燃火焰”,在柏拉圖的眼里就是“心靈的轉向”,在亞里士多德話語間就是“人性的改良”,儒家將其定位于“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許慎則賦予其起點意義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掩卷深思,不難發現中外圣哲們心中“更好的教育”的深層價值均聚焦于“幫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為實現他自己潛能的主人”之上。因此,從現實的微觀語境出發,我感到:“更好的教育”就是構造“一方池塘”、服務學生“自然成長”的教育,就是點燃“一束火焰”、啟迪學生“自己成長”的教育,就是敲打“一塊燧石”、引領學生“自由成長”的教育,就是推開“一扇大門”、促進學生“自覺成長”的教育。
“更好的教育”就是構造“一方池塘”、服務學生“自然成長”的教育
美國思想家梭羅認為“更好的教育”是“一方池塘”,這方池塘“最生態”,是學生“自然成長”的天堂。裴斯泰洛齊曾說“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進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發展的藝術”,盧梭強調“教育即自然成長”“除了成長,別無目的”,葉圣陶視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其意是指教育既少不了,也快不了,切忌抄近路、違背規律、拔苗助長,切勿走捷徑、急功近利、片面畸長,要善于等待、“自然成長”。因此,構建服務學生“自然成長”的“一方池塘”應從以下三個層面切入。
首先,構建蕩漾著“自由”之波的“一方池塘”。“自由是教育的必然目標之一”,懷特海強調,“通往智慧的惟一道路是在知識面前享有自由”。這自由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全新文明狀態”,即“不受壓迫和剝削”“不被生存奴役”“除了公共秩序需要遵守之外可以任由行動不受追究”“閑暇的時間的自主支配”“一切發展創造潛能迸發而個性張揚”。馬克思認為“未來社會的教育應是一種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的教育”,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環境寬松才有精神自由,精神自由才有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才有獨立人格。精神束縛,人格扭曲;精神壓抑,人格萎縮。萎縮的人格不會有優秀的精神創造和文化創新。由此可見,“更好的教育”就是通過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興趣和愛好還給學生、把健康和快樂還給學生,進而促進其“自然成長”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的教育”。
其次,構建涌動著“創新”之泉的“一方池塘”。創新之泉離不開創新思維之水。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一書中寫道:“現在,‘左腦’統治的邏輯、線性、計算能力為主的‘信息時代’即將過去,我們正在邁入‘概念時代’。……這是一個全新的以創意、共情、模式識別、娛樂感和意義追尋等‘右腦’能力為主導的時代。這個時代擁有一種全然不同的思維形式和生活方式,這就是‘高概念’和‘高感性’。”科學史啟示我們:科學每次重大突破均是“高概念”和“高感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前者是指邏輯思維,后者是指形象思維。錢學森把創新看成是“源于形象思維,終于邏輯思維”,法國哲學家馬利坦認為“所有偉大的數學家的著作中都蘊含著詩”“沒有詩的幫助,亞里士多德不可能憑經驗完成他的關于菱形基本定義的推斷”。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雙翼,而想象力則是形象思維的核心,列寧強調“成功的創造發明都離不開想象力”,這是因為想象力是創新的激振器和催化劑,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實驗。法國思想家狄德羅視天才為“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躍,心靈的勤奮”。愛因斯坦在總結創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學說時強調“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而想象力與審美教育密不可分,葉圣陶曾說“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幫助優秀人性的自然生成”,而“美育正是幫助學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更好的教育”一定是重視美育的教育,既“呈人之美”,又“成人之美”,“讓美的力量蓬勃生長”,引導學生與自然和諧共處,珍愛永恒的自然美;通過感知求索,創造動人的藝術美;不斷追昔撫今,體察幸福的生活美,進而提升以形象思維為核心的創新思維水平,為創新之泉注入不竭的“源頭活水”。
再次,構建游弋著“快樂”之魚的“一方池塘”。潘光旦認為教育就是“讓學生像小魚那樣在池塘中快樂游弋”。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狀態呢?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程顥、程頤則說“學至于樂則成矣”。這是因為快樂就如康德所言“是需要得到滿足”、伊壁鳩魯所稱“是最高的善”、弗里伊德所說“是生命愿意成長的原因”。在教育過程中,人的精神快樂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智力活動的快樂,而智力活動的主要因素是神圣的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現在不少學生厭學,關鍵是體驗不到智力活動的快樂。有位學者曾尖銳地批評基礎教育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堪稱最成功的商業忽悠”“很多聰明可愛的孩子在教育過程中,一半被學校毀掉,一半被家長毀掉”。其言之銳,啟人深思。教學要求“超標”、教學時間“超限”、課外作業“超量”是導致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學者史蒂文斯認為“低認知水平的頻繁考試和高度競爭是造成老師和學生負擔過重、快樂感下降的深層原因”。“更好的教育”一定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通過打造充滿著愛、洋溢著情、體現著樂的課堂,營造出“名師出高徒、興趣出高分、激勵出高興”的良好氛圍。
“更好的教育”就是點燃“一束火焰”、啟迪學生“自己成長”的教育
蘇格拉底認為“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里,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這是因為學生成長歸根到底是“自己成長”。因此,蘇格拉底強調“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太陽,教育應是能把學生內心太陽釋放出來的努力”,這種努力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向學生提問”,這種努力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那如何通過點燃火焰來達到這種最高境界呢?
一是點燃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火焰。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成員基于對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切所形成的自覺為社會盡責的意識,以及在這種意識支配下產生的經常性行為動機。它是道德認識、道德信念、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有機綜合統一,對人的行為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曾說“生活的全部高尚寓于對責任的高度重視,生活的恥辱在于對責任的疏忽”。日本學者池田大作認為“生命中有一種能力,能將外在的偶然化為內在的必然。……就是蘊藏在生命中的最偉大的力量:使命與責任的覺悟”。在耶魯大學的校園里佇立著一尊美國民族英雄、該校校友內森·黑爾的雕像,底座上鐫刻著他的一句名言“我唯一的遺憾就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馬克思曾慨嘆“法蘭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責任感的人”。聯大校友柴如金在《校慶憶舊》一文中寫道:“我不能忘記這所大學,它確實既不得了,又了不得(林語堂曾說:聯大師生物質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它是20世紀中國的驕傲。”在我國現階段,社會責任感的基本內涵就是對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就是核心價值觀現實化的過程。“更好的教育”就是要善于把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師生的價值觀,自覺按照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行動,以核心價值觀作為檢驗師生言行的價值標準,引導師生肩負起對自己和他人、家庭和社會、國家和人類、當代和后代等責任,自覺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的教育夢而努力奮斗,在“大愛無言,大德無痕,大責無疆,大智無價”氛圍中,讓學生成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對人類有更大貢獻的自己”。
二是點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火焰。點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火焰,關鍵在于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重傳承而輕創新、重選拔而輕選擇、重理論而輕實踐、重灌輸而輕探究,不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是給學生以自由,有自由才有選擇;給學生以興趣,有興趣才有學習;給學生以主動,有主動才有進步;給學生以探究,有探究才有創新。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是堅持因材施教,改革接受性學習;堅持學思結合,拓展研究性學習;堅持知行統一,增加體驗性學習。“更好的教育”就是通過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合理設置課程、加快建立以課程標準和學生全面發展標準為主的評價體系等舉措,推動教育由注重傳承的教育向注重創新的教育、由注重選拔的教育向注重選擇的教育、由注重文本的教育向注重實踐的教育、由注重灌輸的教育向注重啟發的教育轉變,讓學生真正地具有時代發展所需要的創新精神。
三是點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火焰。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過程,而實踐能力則是主觀見之于客觀過程所需的能力,它是保證個體順利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它具有實踐性、情境性、綜合性、外顯性。點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火焰,首先,讓實踐滿足學生對真理的渴望。認識和掌握真理,既離不開知識,更離不開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實踐智慧,把別人的經驗或教訓變為自己的財富。其次,讓實踐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新鮮有趣、引人入勝的事物能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樂而忘返。在實踐過程中,可見的不可見的、可測的不可測的東西都能讓學生感到新奇美妙,進而引發探求興趣,使學生產生出實踐無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樂。再次,讓實踐使學生體驗到運用的樂趣。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運用所學的知識成功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樂趣是單純學習書本知識很難體會得到的。只有在實踐中,學生才能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情懷。
“更好的教育”就是敲打“一塊燧石”、引領學生“自由成長”的教育
陶行知早就呼吁教育要實現“六大解放”,即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時間,引領學生“自由發展”。愛因斯坦認為:“在一切偉大的精神創造者身上,都鮮明地保持著兩種特質:一種是神圣的好奇心,一種是內在的自由。”他認為“這兩種特質要靠‘外在的自由’作保證”。因此,“更好的教育”應自覺以“外在的自由”來保證學生成長的“內在自由”,注重引導不左右,注重影響不支配,注重感染不教訓,注重解放不控制,促進學生“自由成長”。馬克思曾說,“最好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射出的光芒就越燦爛”。“更好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更好的教育”善于敲打“公平”的燧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最偉大的工具”。“更好的教育”須以“有教無類”促進“起點公平”,突出“為了一切學生”,提供面向全體的公平教育;以“因材施教”促進“過程公平”,突出“一切為了學生”,提供適合多樣的優質教育;以“人盡其才”促進“結果公平”,突出“為了學生一切”,提供相互銜接的全面教育。在進一步辦好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不斷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國家助學制度,切實解決特殊群體孩子的上學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民工等流動就業人口子女上學的政策,切實關心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上學問題,保障殘疾孩子平等接受教育。
“更好的教育”善于敲打“質量”的燧石。馮友蘭說過,由于一個學校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個學校畢業的學生,在他的臉上就印了一個商標、一個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個學校畢業的。茅以升從唐山路礦學堂畢業后到美國康奈爾大學讀碩士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校長問其畢業何校,茅以升回答后,校長感到茫然。兩年后,茅以升以全優成績畢業,在畢業典禮上,這位校長拉著茅以升的手說:“以后中國唐山路礦學堂畢業生到康奈爾大學讀研究生不用考試。”這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唐山路礦學堂“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優良辦學傳統所結出的質量之果。
“更好的教育”善于敲打“可持續”的燧石。“更好的教育”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首先是優先發展的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和人才強國需要教育支撐,實現教育崛起離不開必要的物質保障。有錢未必能辦好教育,但沒錢肯定辦不好教育。教育是不能等待的事業,也是不能欠賬的事業。這就要求各級政府要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應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應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應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其次是信息化支撐的教育。面向未來國力競爭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努力為每一名學生和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的信息化環境和服務。開發應用優質數字教學資源,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領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創新。再次是科學管理的教育。古人云: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用人,睿智善于立法。華盛頓的國會圖書館的天花板上寫著“秩序,是天國的第一條法則”,而秩序來自科學管理,教育也不例外。孫子曰:“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做到老子所要求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堅持以人為本,自覺遵循規律,合理配置資源,調動積極因素,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更好的教育”就是推開“一扇大門”、促進學生“自覺成長”的教育
學生的“自覺成長”就如孔子所言“從心所欲,不逾矩”,就如西方哲學家尼采所提出精神成長有駱駝、獅子、嬰兒之“三變”那樣:駱駝所聽到的是“你應該如何”,獅子面對的是“我要如何”,嬰兒意味著“完美的開始”,提供了所有的“生長可能性”。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曾說“更好的教育”“應是一扇大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孩子們帶來自信、快樂,引導學生自覺地成長”。那如何推開“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門”呢?
推開“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門”仰于名師。中國古代老聃、孔丘、墨翟等都有成群的學生相隨,古希臘之蘇格拉底、柏拉圖亦然,這是因為“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在教育過程中實現了“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在就職演說中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在現代科學史上的地位無可匹敵,其原因在于古今l00位影響最大的科學家中有8位在該校工作過。教育家夏丏尊非常推崇李叔同,他說:“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等更重。這除了人格作為背景的緣故外,是因為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更好……”錢學森曾回憶說,在他的一生中有17個人對他的成長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中老師就占了8個。
推開“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門”依于校長。美國總統杰弗遜墓碑上的銘文寫道:“這里埋葬著托馬斯·杰弗遜,他是獨立宣言的作者,弗吉尼亞州宗教信仰自由法案的起草人,弗吉尼亞大學之父。”杰弗遜在他的墓志銘中,沒有強調自己曾經擔任過的國家公職,他認為“自己的一生三大成就都超過做美國總統,而且都是思想創新方面的工作”。蔡元培深造于洪堡大學,他最早將洪堡精神和制度帶到了中國。蔡先生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把“學術自由”發展為“思想自由”。在他出任北大校長發表就職演講后不久,歐洲就有人評價“中國雖無一流大學,但已有一流大學校長”。 1950年初,傅斯年在《臺灣大學校刊》上發表了《幾個教育的理想》一文,內容分“平淡無奇的教育”“性品教育的初步”和“公平”三大部分,分別闡述了自己辦學的三個原則。在文章最后他說:這些意思可以用一句笑話來概括,那就是“有房子住,有書念,有好玩的東西”。
推開“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門”基于文化。斯普朗格曾說“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文化是教育存在的標志、教育本質的反映、教育傳統的體現、教育發展的核心,是“流淌在師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氣魄,更是一種氣韻。龍應臺曾說:“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茍且,因為不茍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文化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普林斯頓大學校園有一組雕塑是一群沒有頭的人,其寓意是希望學生從學校畢業后,不要成為沒有頭腦、沒有思想的人。哈佛大學有一扇很小的校門,正面刻著“入門以增長智慧”,反面刻著“離開以后更好地回報祖國與社會”,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夢想是人類特殊的精神活動。有“夢想”才會有“仰望”,有“仰望”才會有“敬畏”,有“敬畏”才會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胸懷“更好的教育”夢想,就是要自覺樹立起對國家、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馬克思曾說:“人只有為自己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我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為實現“更好的教育”夢想而工作,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為有用之才”,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