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和美國分別代表著東西方文化的兩大教育體系,而中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一環,它的成敗不僅對個人的發展極為重要,而且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筆者赴美考察期間,通過對不同學校的參觀訪問,得以分析比較兩國不同的中學教育,以期對我國現行中學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思考與啟發。
山東省赴美國康州校長考察培訓團一行19人,對美國進行了教育培訓和考察。赴美期間,考察團重點考察了康州教育部、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普林威爾高中。在這期間,使我們從多種不同的角度走近了美國的中學教育,感受到了不同的校園文化風情,更重要的是對美國的中學教育有了更直觀、深刻的了解,同時也引發了我對中美中學教育橫向直接的比較,以及對我國當代中學教育的發展更為積極、主動的探索與思考。
作為一個政治、經濟的超級大國,美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及其較高的教育投入水平,保證了學校具有良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待遇,從而推動著美國教育的快速發展,獲得了較高的教育質量,培養了高素質的人才。回顧此次考察之行,中美兩國中學教育的差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突出地體現在以下兩點:
從教育管理來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多元文化在美國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強調民族文化的特色,反對用統一的文化取代多種文化存在的價值,這就構成了美國社會管理中強調個別性、反對統一性的基礎。這種意識形態毫無疑問地也影響到了教育。從美國基礎教育的管理機構和決策過程看,美國的教育行政部門有所不為。政府注重從宏觀上管理,不直接參與具體的管理。而具體的管理權力主要下放給社會、基層和學校,這樣,既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又調動了社區居民的辦學積極性,同時也擴大了學校的辦學自主權。
美國的基礎教育體系被稱為 K-12。每個州都有自己獨立的教育部門,為本州的學校制定教學綱領。關于教科書的選定,很多州都自行選定。各地方學區和具體任課老師對于教什么和怎么教都有一定的自主權,這使學校得以在州政府的教育框架下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建立起各自的教育特色。而教師在擁有更多教育自主權的同時也肩負起更多的責任和挑戰。當地校董事會負責各個校區的管理,負責制定學校的大政方針,決定學校的重大事項,是學校的最高決策機構,校董事成員則是由當地社區選舉出來的。校長向校董會負責,具體管理學校的日常活動和教師聘任等。美國中小學實行完全的接軌,中學結構具有綜合、開放和自由的特點,既提供普通教育,又提供非學術性的選課計劃,學生只要修滿規定學分即可畢業,而且在各類中學可以自由轉學。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教育管理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它便于貫徹中央的教育思想、方針、政策,有利于根據國家的需要,統一規劃全國教育事業、教育計劃和教育改革,可以統一全國的教育目標和要求,保證基本的教育質量。但由于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在教育行政部門指令或指導下開展的,基層和學校少有自主權,各類中等學校辦學模式單一化,缺乏一定的辦學特色。從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來看通過考察,我們了解到美國中學課程的設置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課程的設置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服務,同時學生也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高中階段選修課的開設占相當大的比例;從總體上看,各地中學課程的設置都十分靈活,主要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必修課主要包括閱讀、寫作、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體育、藝術等,它們所占的學分較多,內容廣而不深,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訓練。選修課門類眾多,一所高中一般都有100 門左右課程供學生選讀,這主要是依據學生升學、就業和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而定,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選擇,取得規定的學分即可。美國中學的課堂教學活動氣氛活躍、寬松,多采用小班教學制,學生動口、動手機會很多, 課堂上教師總是通過討論、交流、辯論、研究等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及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 注意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通過社會實踐、查閱資料達到完成作業的目的,而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善于利用圖書館查找資料搞課題研究,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才能。反觀我國現行的課程計劃,必修課的地位相當突出,教學時數多,知識要求高,教材幾乎全國統一,這對于打好學生知識基礎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必修課的教學時間占用太多,教學內容相對陳舊,知識深奧、學術化傾向明顯、重知識輕能力、輕生活,學生負擔沉重;選修課種類極少,教學時間不足,這對于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利。我國的中學課堂教學,大容量、高要求、嚴謹、嚴肅是突出的特點。它在給學生打下了系統扎實的基礎的同時,也帶來了課堂不活躍、老師講得多、學生思考得少、活動得少的弊端,學生不愿講演和表達,閱讀面不廣,不會查資料和選做課題。綜觀以上比較,筆者認為,造成種種差異主要是由于以下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教育經費投入帶來的差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美國的教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后盾。1996年教育經費總額為5731億美元(中國為2262億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4%。1999年教育投資已占國內生產總值7.8%。美國各級政府對教育投入的責任均以法律形式明確和固定下來,美國的公共教育事業向弱者傾斜,把教育的平等放到社會經濟平等的背景上。教育機會的平等,不僅從教育的投入來考察,即考察學生能夠獲得的公共教育資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從教育的結果來考察。由于美國是“錢多人少”,我國是“錢少人多”,因此,在人均數和生均數上相差甚遠。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盡管近年來教育經費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公共教育經費支出仍屬世界上最低國家之一。很多中西部貧困地區基礎條件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從基礎教學設施到教師資源都有待發展。因此,當前我國最急需考慮的是如何縮小城鄉差別;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與東部沿海大城市的差別,特別是教育資源的差距。即便是在同一座城市,各個區縣之間、重點與非重點學校之間,從硬件到軟件都還很不平衡。事實上,中學教育的發展不僅僅取決于對教學質量的追求, 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經濟, 社會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影響。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探討只有在教育的普及其對個性化的要求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有可能獲得卓有成效的成果。為此,我們要千方百計依法加大投入,要千方百計地提高辦學的質量和效益。
其次,不同文化背景帶來教育理念的差異。美國是一個歷史比較短的移民國家,舊有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在多元文化、思想價值觀的影響下,能夠較快地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受傳統的約束很少,他們更多的是具有冒險和創新精神,因而主張實行開放式教育,注重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培養。由各州自行制定的教育標準,著重于滿足各個民族、各個階層對教育的不同需求。美國課堂教學的內容是學以致用,因此美國式的教育方式側重的是“學”和“做”,老師的教學只是啟發引導,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特別鼓勵學生保持獨特性、發揮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因此美國學生多半思想活躍,具有獨立性、創造性和很強的動手能力,善于不斷吸取新知識。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同時所受舊有的約束也較多,傳統教育方式側重的是“教”和“學”,把“做”當作學習的結果和目的,是學生們走出校門之后的事,在校學習期間并沒有多少實踐機會。人們認為,只要老師教得好,學生學得好,將來學生就應該會把知識用于實踐。但實際上,在這種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基礎知識比較扎實,但學生的個性與創造力自小受到束縛,為此,他們最終走上社會后對環境的適應就有不少困難的現象出現。對于教育教學模式發展和完善的思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我國目前教育現狀及其發展趨勢來看,基礎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加大,增幅明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方面的條件都在逐步地得到改善。我國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積淀,不可能完全照搬別國的經驗,在借鑒美國的經驗時,也要分析兩國社會與文化背景的差異,對比兩國教育制度中的優勢與短處,結合中國的國情,充分發掘自身教育資源,通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推動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穩定、健康地發展。
此次考察活動,更加激勵我們對學校管理做深入的思考, 把從考察的實際中得到的感悟,轉化為自己治學治校的理念,將中國教育放置世界范圍去比較、分析,將教育融入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領域去理解,更清楚中學教育的地位和責任, 更新理念,提升自身境界,放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