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解決問題,但它能讓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雕塑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卡諾維奇如是說。不過,藝術教育卻能解決問題。多年的研究顯示,藝術教育跟我們對教育的幾乎所有期望都有關系:學習成績、社會與情感發展、民主參與以及機會均等。
藝術教育能給學生帶來多方面的益處,無論是數學、閱讀、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還是口語技能。學生學習藝術還能提高他們的動力、專注力、自信心和團隊合作能力。蘭德公司2005年關于視覺藝術的一個調查顯示,人在藝術體驗中獲得的內心愉悅與刺激,不僅僅美化了我們的生活,還“能使人跟世界發生更加深層次的聯系,開闊人們的新視野”,建立起社會聯系與社群團結的基礎。
藝術教育價值重估
自從2002年美國實施《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以來,在考試分數的壓力下,很多學校除閱讀和數學之外的其他科目的教學時間被縮減了,其中就包括藝術教育。有調查數據證實了二者之間的關聯,但現實的情況卻要復雜得多。事實上,30多年來,美國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狀況就在持續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經費緊張,政府規定的強制性課程越來越多,導致學校課程擁擠,以及公眾的認識還不到位,認為“藝術是可愛的,但卻不是必不可少的”。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藝術教育的滑坡,致使當今一代的教師和家長自身就沒有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看不到藝術教育的價值。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幅關于美國藝術教育新的圖景正在展現——全面的、創造性的藝術教育項目在越來越多的學區扎下了根。很多教學模式依據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將藝術作為一個學習工具(例如,用音符來教分數),把各種藝術形式融入到其他核心科目的教學中(如寫作與戲劇表演相融合),創設一個充滿藝術與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每天走廊上都放莫扎特的音樂),以及開展讓學生動手的藝術教育,等等。盡管這些形式大都還處在初期的試驗階段,但有的已經開始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這個趨勢或許能夠使那些只重視閱讀和寫作這兩門必考科目的學校有所啟發。
“如果他們擔心學生的考試成績,要想辦法讓他們考高分,他們給孩子的藝術教育應該更多,而不是更少。”亞利桑那州公共教育的督學湯姆·霍恩說,“很多研究表明,沉浸在藝術之中的孩子考試成績也更好。”
美國的教育決策者也幾乎普遍認識到了藝術的價值。根據“藝術教育同盟(AEP)”的一份關于2007-2008州教育政策的統計,有47個州有關于藝術教育的強制規定,48個州制定了藝術教育標準,40個州把藝術納入了高中生的畢業考核要求。為克林頓和布什總統的教育改革奠定基調的1994年通過的《美國教育目標2000》,將藝術作為所有學校都必須開設的課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將藝術作為公共教育的十大核心學術性科目(academic subjects)之一,這使藝術教育擁有了獲得聯邦政府撥款的資格。
在2003年的報告《完整課程:確保藝術與外語在美國中小學有一席之地》中,全國州教育局協會的一個研究小組指出,大量的研究揭示了藝術在課程中的益處,并呼吁更加重視藝術與外語教育。作為2004-2006年各州教育委員會的主席,阿肯薩斯州的州長麥克·哈克比發起了一項確保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學習、享受和直接參與藝術的運動。
現狀不容樂觀
當然,自上而下的推動是一回事,課堂上實施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不管《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說得多好,被要求考核的是閱讀和數學這兩科,而非音樂和美術。毫不奇怪,很多學區都把靶子對準了考試。獨立機構教育政策中心2006年作的一個全國性調查顯示,在《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實施5年后,44%的學區在小學增加了英語與數學的教學時間,同時減少了其他科目的授課時間。2008年2月發布的后續調查顯示,16%的學區減少了小學音樂與美術的教學時間,平均每個星期減少了57分鐘,縮減幅度達到了35%。
有的州狀況更加糟糕。比如在加利福尼亞州,根據全民音樂基金會的一個調查,上音樂課的學生數量從1999年到2004年下降了46%,而其間的總在校生人數增長了6%。音樂教師的數量也減少了26.7%。加州教育局在2001年設立的課程標準規定了每個年級的學生在音樂、視覺藝術、戲劇、舞蹈等4個門類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但調查顯示,89%的K-12(從幼兒園到高中)學校未能按照課程標準開齊這四門課。61%的學校甚至沒有一位全職的藝術專業教師。
高層官員對藝術教育的支持并不一定就能給孩子帶來藝術課。比如,2005年伊利諾斯州的一個調查顯示,校長和學區教育長官中幾乎沒有人反對藝術教育,但藝術教育在全州開展的狀況卻參差不齊。
在很多學區,藝術教育已經多年萎靡不振,扭轉局勢需要很大的投入和很長的時間。紐約市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在其學校改革計劃中將藝術教育作為一個重點,充分利用該城市豐富的文化資源,大張旗鼓地實施了很多教育項目。如今,幾乎每所學校都開設了若干門藝術課程和文化課程。即便如此,在2007-2008學年,只有45%的小學與33%的初中開齊了4個門類的藝術課,只有34%的高中開設的藝術課超過了高中生畢業的最低要求。
創造力推動學習
不過,還是有不少學區取得了重大進展,不僅使藝術教育得以重振,還通過它來實現學校變革。這項工作需要領導力、創新力和廣泛的參與,還需要對藝術處于學生學習的中心位置這個觀念堅信不疑。
例如,在達拉斯,一個由藝術家、慈善家、教育工作者和工商界領袖組成的團體長期致力于藝術在所有中小學的推廣,同時把學生引入該城市欣欣向榮的藝術社區。如今,達拉斯獨立學區的每一個小學生每周能接受至少45分鐘的音樂和藝術教育,這是30年來的第一次。達拉斯藝術學習計劃(DALI)的一位負責人吉吉·安東尼說:“我們的理念既是理想化的,也是經嚴格科學論證的——當創造力推動學習,學生就會茁壯成長。”
在明尼阿波利斯和芝加哥,社會各界人士也在努力把當地充沛的藝術與文化資源注入學校,開展全面、可持續的藝術教育,而不是因預算和官員的變化可以隨便增減的項目。
在亞利桑那州,公共教育長官湯姆·霍恩把為所有K-12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全面的藝術教育作為其施政目標。霍恩本人就是一個經過專業訓練的古典鋼琴家、菲尼克斯巴洛克合唱隊的創始人。他目前還沒有完成他的任務,但進展顯著:他為藝術教育制定了更高的標準,在州教育局中任命了一位藝術專家,為該州的藝術教育爭取到400萬美元的聯邦教育經費。在他的努力下,一些學校恢復了十多年都未曾開設的藝術與音樂課。
“教育的目的有三。”霍恩說,“我們為孩子們將來就業謀生做準備;我們為孩子們成為公民做準備;我們還要把他們培養成有深層次審美能力的人。第三個目標與前兩個目標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