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閑”,即閑話、閑事、閑思。三閑是一座未被開采的金礦,由于覆蓋著 亂石和雜草,才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我發現,凡學習不好的同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是他們控制了“三閑”,而是“三閑”控制了他們。
不只學生,就連自以為有點自控能力的我,也常常某一段時間無所作為,明知有許多實事可做,但腦子就是不配合,不知不覺地或很不情愿地任腦子閑思,任手不由自主地做閑事,也有時不由自主地成了清談俱樂部成員。
應該說,我算是一個比較忙的人,但即使在完成較多任務之時,我覺得自己腦子仍不自覺地向閑思貢獻兩三個小時的時間。由此我想到缺乏自制力的中學生們,被“三閑”控制的時間一定比我多。統計“三閑”,先要具體分析什么叫閑話、閑事、閑思。
閑話,指沒用的話和有害的話。沒用的話是指人家在那上自習、看書,他在那說笑話,說玄話,說大話,說課外的話,當然都沒有用。公共場所,如閱覽室、科技活動室,他竟說電子游戲廳的事,當然沒用。人家在聽廣播、看電視、參加會議,他講起了吃零食的事,自然沒用,這類話,不說為好。另一類是有害的話。人家學習,他故意干擾別人,分散人家注意力;人家進步,他編了瞎話,造了謠言傷害人家;別人團結,他背地里傳話,搬弄是非,背后說人家短處,即使無意,也是有害的話。
閑事指無用的事或有害的事。如一個中學生,并非研究電子游戲機的專家,卻把課余時間消磨在電子游戲廳里,這顯然是沒用的事。老師正在講數學,個別人數學成績不好,卻在下面看武俠小說,當然無用。同學們都在上自習,他卻在那里做學齡前的事,疊紙船,畫兒童畫,有用嗎?一位同學并非對服裝設計有興趣,卻用相當多的時間跟父母要錢,逛市場,買花樣翻新的服裝。如此支配精力,顯然也沒什么用處。
對中學生有害無益的事也不少,個別學生逞強妄為,想稱王稱霸,滿腦子計算怎樣打別人和怎樣逃避別人的打,并付諸行動。人家上自習,他哼小曲;人家用下午第三節課活動、跑步,他偷偷跑去買糖果吃;還有不少違反《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事,都應在控制之內。
閑思困擾人的時間就更多了。有一類閑思只是沒用,耽誤做實事,閑思本身并無直接害處。如:正聽著歷史課,思路不由自主地從課堂教學講的晚清文學,聯想到《三國演義》,又聯想到《封神演義》,聯想到姜子牙垂釣遇文王……不知不覺,下課時間到了,毫無用處的閑思統治了這位同學半節課。也有的同學正聽著英語課,思路不知不覺到了前面同學的衣服上,隨著衣服又到了服裝廠、紡織廠、印染廠、服裝店……這樣的聯想倘是有目的,為了創作,為了訓練自己有意的聯想能力,當然有用。倘在不需要聯想的時候,聯想卻無拘無束地自由馳騁,這至少可以說沒有用途。認真統計,細心觀察,會發現許多后進同學的大量時間便是在這類閑思中糊糊涂涂地度過的。何止學生,就是我本人,昨天一天,今天下午,至少有4個小時的時間被這類閑思奪走了。
另一類閑思則是有害的。如學習、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憂慮就擔心同學們怎么議論自己,父母怎樣批評自己,鄰居又會如何瞧不起自己。結果越陷煩惱越深,越不能平心靜氣地分析失誤的原因,更談不上采取積極有效的糾正失誤的措施了。這樣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鏈:考試失誤情緒低落無心糾正成績更差。不少后進同學就是沿著這條惡性循環鏈,使自己從中等甚至上等的位置,滑到了最底層。這類閑思尤難控制。以我自己為例:昨天上午給140位外校教師正講公開課時,被喚出,告知學校東風車在阜新拉煤時發生事故的消息,我立即被擔心憂慮的情緒控制,自知無效,也難擺脫,只是當重新回到課堂,向老師們講語文教改時,不良情緒才被緊迫的實事擠走。散會后,不良情緒正要襲來,朋友來找我陪韓國與臺灣的客人,閑思便被控制了3個小時。客人走后便是省教科所3位老師到校談國家教委重點課題,閑思一再想冒出,又一次次被緊迫的實事所控制。下班后,沒有了緊張的必做的正事,憑意志都很難控制住,以致失眠,到了后半夜(12月10日凌晨4點),還被這閑思所擾而未眠。
一點心得:學生因“三閑”而成為學困生,教師若不能控制自己的“三閑”,專業發展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