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尤其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這一方式的轉變,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實質效果的首要標志,是本輪課改區別于以往課改的顯著特征。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本次課改力圖逐步改變這種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局面,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新課改中,將極為倡導以下學習方式:①基于合作的學習。要求學生將自身的學習行為有機融入到小組或團隊的集體學習活動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時,展開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②基于問題的學習。要求學生以問題作為學習的載體,自覺以問題為中心,圍繞問題的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來組織自己的學習活動,并在這樣的活動中逐步形成一種強烈而又穩定的問題意識,始終保持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③基于實踐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是以實踐為基礎和生長點的,學習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互為統一的有機整體。必須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的開展。④基于探究的學習,要求學生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時的相似過程,從中掌握有關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⑤基于個性的學習。基于個性的學習方式是多層次、多維度的復合體,它有三方面的規定性:學習的自主性、獨特性和創造性。因此,要求學生要逐步確立主體意識和觀念,不斷增強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在指導學生學習時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利用獨特性,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狀況和實際需要,選擇和采用自己喜歡并有效的學習方式;要指引學生敢于認識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問題,善于將新的學習內容靈活變通地納人已有的認知結構。⑥基于對話的學習。強調主體間的平等交往,雙方都應以對對方的承認和尊重為前提,更強烈地突出了學習的主體性、交互性、協調性和生成性,它超越單純意義上的信息傳遞,具有重新構建的意義。⑦基于網絡的學習。一方面指導學生根據當前的學習需要引進網絡技術,充分發揮網絡在學生學習中的輔助功能。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學會根據網絡技術所能提供的條件,主動地設計自身的學習活動,提升網絡在學生學習中的基礎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