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學習科學的發展歷程及當前我國對學習理論的研究現狀進行簡要概括、分析入手,闡述了創新教育學習的含義及基本特征,旨在轉變傳統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確立一種高品質的有效的學習理念,提高學生的創新學習素養,以適應知識經濟和學習化社會對創新性人才的需求。
一、中外學習思想簡述
學習,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貫穿人的一生。尤其是隨著終身教育、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和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學習更是與我們每一個人須臾不可分離。但對學習的闡釋,卻歷來是國內外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爭論不休和不斷探討的問題,以至出現了不同的學習思想和流派。
我國古代的學習思想 我國古代對學習理論的研究,理論體系比較完整的、對后世影響久遠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習思想。孔子主張“學知說”、“性習說”。認為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人性生來相近,后天學習才使人性各異。孟子主張“內求說”,他認為人的知識、智力、道德品質生來存于心中,學習只要向內追求,就可以使自己的知識、智力、道德品質獲得發展。荀子主張“外鑠說”,他認為人的知識,智力、道德品質均非人心所固有的,只有在外部條件影響下,“假于物”,才能得到它們。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以李悝和韓非為代表的法家也對學習理論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到了近現代,許多革命家、理論家、教育家,對學習理論也進行了深入的論述,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如孫中山、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等,在此不再贅述。
外國的學習思想 國外有影響的學習流派大都從心理學的角度來闡釋,按照施良方先生的分類,國外主要的學習流派有以下幾種:以桑代克、巴甫洛夫、華生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也稱刺激—反應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之建立或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嘗試與錯誤的過程,該理論關注環境在個體學習中的重要性,強調近鄰和強化在學習中的價值,否認有機體主觀的機能作用。以皮亞杰、布魯納、奧蘇貝爾等為代表的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組織作用,學習的基礎是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是對情境的認知、頓悟和理解,是知覺的再構造,是認知結構的變化。以馬斯洛、羅杰斯等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從人的自我實現和學習的個人意志出發,認為人有發展自己潛能的能力和動力,它追求的是一種最大限度地允許學生作出個人選擇的學習環境,重視學習過程中整個人包括情感和認知的投入,重視學習過程的自主參與。另外還有以加里培林為代表的活動學習理論,以班杜拉、米切爾等為代表的社會學習理論,以加涅、布盧姆等為代表的折中主義學習理論等。
二、當前我國對學習理論的研究與實驗綜述
當前,隨著科技、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信息全球化、社會學習化的到來,各種新潮的學習觀念對教育教學實踐產生了很大影響。如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及研究性學習、創新學習、自我指導式學習、網絡學習等,這些全新的學習方式,集中反映了人們對新的學習理念的追求,代表了當今世界學習方式發展的新趨勢。現就在全國比較有影響的兩種學習觀---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簡介如下:
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實際上是元認知監控的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西南師大靳玉樂認為,自主學習作為一種高品質的學習,從其過程來看是一種學習模式;從其本性來說是學習的一種內在品質;從其內在隱含的意義來分析,則反映了一種嶄新的學習理念。肖川認為自主學習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學習者參與和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二是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三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四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并作出相應的調適。我國學者龐維國還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創新學習 重慶創新學習研究所龔春燕主任認為:創新學習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以每一個知識點為例子,不拘泥于書本,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而是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結合學習的實踐和對未來的設想,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別出心裁,標新立異,敢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問題、新主張、新設計、新途徑和新方法的學習活動。其特點是:學習對象體現主體性(明確的學習目標、強烈的學習動機、勇敢的提出問題、不斷的反思調控);學習過程突出方法性(方法的差異性、方法的內化性);學習形式強調合作性(討論性、實踐性、互動性);學習思維凸顯求異性(信息的敏感性、本質的新穎性、聚變的超越性)。
三、創新教育學習的含義及基本特征
(一)含義
自1999年我們開展創新教育實驗與研究以來,經過近四年的不斷探索、反思、總結,我們認為對學習的理解不應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定義,因為“人在本質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我們認為:創新教育學習(以下簡稱創新性學習),是指在創新教育理論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主旨的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局限于課堂和學校,而且還包括學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實踐。因此,創新性學習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課堂上的創新性學習,另一類是在學校、家庭或社會生活實踐中的創新性學習。
創新性學習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法指導和學習指導,而是使學生能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掌握學習規律,從而為學生的自主持續發展打好基礎的學習,是學習化社會終身學習觀念的體現。突出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旨在通過學習提高一個人搜集、處理、應用信息和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迎接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
從實踐層面上講,我們倡導的創新性學習是接受性學習與創新性學習的統一。接受性學習作為一種傳統的學習方式,固然存在很多弊端,但在班級授課制存在的前提下,接受性學習以其經濟適用快捷地學習系統的基本知識等優點被認可。因此,我們不能完全否定或拋棄接受性學習,而應吸收其合理和成功的經驗。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完全獨立的創新性學習和完全被動的接受性學習都是不存在的,而是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統一于整個學習過程的始終。創新性學習一方面繼承了接受性學習在長期的學習實踐活動中對知識的吸取、積累、內化過程中的豐富經驗和成功做法;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接受性學習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等方面的弊端,體現了知識經濟時代對新的學習理念的要求。其主旨是使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不僅在求“知”而重在求“智”,即以追求智慧為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不僅要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更主要的是要具有對已知知識的質疑和挑戰精神,對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
(二)特征
接受性 這里的接受并不是機械的、被動的接受,而是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維的一種理解性的學習活動,其實質是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進行選擇、理解、整合和內化的過程,并進而達到對新知識的把握和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授課方式存在的條件下,接受性學習仍然是基本的學習方式之一。第一,它可以使學生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前人留下的科學文化知識,避免認識過程中許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難;第二,它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維持和集中學生的學習的注意力,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習成為有意義的學習;第三,它有助于培養學生從書本中獲取基礎知識的習慣和能力,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和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因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接受性學習活動中形成的。我們把接受性作為創新性學習的一個特征,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發現式學習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要受到學習科目、學習內容和學生自身情況的制約;它的適用范圍也是有限的,并非所有的學科、所有的知識都適合用發現式學習來獲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而且有些發現不一定有意義。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在現階段接受性仍然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基本的學習途徑。
交互性 胡塞爾的“主體交互論”拓展了哲學認識論的研究領域,也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教育科學和學習科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創新性學習旨在使學生的主體性不斷生成、提升,而這種生成與提升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即在與教師、同學、學習資源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首先,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互。主要表現在學生對教師的“傾聽”與“理解”,表現為學生思維活躍和新知的建構等等,同時還表現在教師對學生的信任與溝通,進而與學生在交互中相互促進發展,形成共識,容忍差異。其次,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在學習中,學習者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啟發,主要表現在學習方法、學習心得、興趣愛好、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交互,達到融合共生。第三,學生與學習資源之間的交互。“處處留心皆學問,世事練達即文章”。能否對教育資源充分利用,是一個人不斷成熟、完善、超越自我的重要條件,對于學生來講更是如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學生與學習資源的交互主要表現在與校內學習資源(如實驗室、圖書館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等)、校外學習資源(如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科研院所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信息化學習資源(如校內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校內外的網絡資源等)等的交互。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行細致地觀察、積極地參與、認真地思考、及時地感悟,從而建構自己的意義和認識,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和經驗積累,并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緘默性 在當代知識論中,人們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顯性知識,也稱為明確知識或可表述性知識,是指能夠言傳的、可以用文字表述的知識;緘默知識,也稱為默會知識或只能意會的知識,是指那些不能言傳的、不能系統表述的、鑲嵌在實踐活動中,具有情境性和個性化的知識。與知識的兩種分類相對應,學習也應分為兩類,一種是對顯性知識的學習,一種是對緘默知識的學習。傳統的學習觀只注重顯性知識的學習,即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忽略了緘默知識的學習。創新性學習,不僅重視顯性知識的學習,而且更加注重緘默知識的學習,因為 “實踐的技能很難訴諸于文字”,“科學的創新根源于默會的力量”。知識改變命運,學習創造未來。但并不是一切知識都能改變命運,也不是任何的學習都能創造未來。學生在學習中呈現出來的元認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搜集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創造性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大致都屬于緘默知識的范疇,這些能力只能靠學習者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去反思、理解、自主生成。方法不能移植,創造不能模仿。只有學習者在活動中學習,在行動中反思,在實踐中體驗,才能習得情景化、個性化的緘默知識,才能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擁有健康的情趣和樂觀的態度。學生的書本知識才能牢固掌握,進而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境界。
非線性 傳統的學習,大都是線性的 、平鋪直敘的,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指向,依據教科書的編排,按部就班,從字詞句的分析到段落大意的概括,到中心思想的總結;從概念、原理到推理、論證,一頁一頁地往下學,學習方式單一,學習過程呈直線性。而我們強調的學習更多的呈現為非線性、跳躍式。非線性學習特別適合于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為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育創造條件。美籍華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講過,學習有兩種,一種是循序漸進的學習,一種是跳躍式的學習(這里的跳躍式學習實質上講的是非線性學習)。循序漸進式的學習,對于學習者把握、記憶基礎的知識信息,完成知識目標的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對于探索、發現前沿性、超前性的知識,包括新知識的出現、新事物的發展趨勢等,跳躍式學習具有循序漸進式學習不可替代的優勢。尤其隨著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的出現,學生可以在這個不受時空限制的資源網上進行“沖浪”,通過超文本鏈接網站瀏覽信息,這種瀏覽不是機械地記憶信息,而是根據某項任務,隨心所欲,自行采集獲取信息,并對信息分析、評價、綜合、篩選和加工。這種學習不再是一種痛苦乏味的過程,而是充滿著驚奇、聯想、探索、發現等一種愉悅有趣的人生經歷。這種學習的非線性無疑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即使學習同一內容,每個人獲得的信息(即探索的結果)也可能不盡相同。因此,在這種學習環境下,每個學習者都是獨立的、特別的,都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或自行規劃安排學習進程、自我反饋學習結果和矯正學習行為。
合作性 “學而無友,孤陋寡聞”。善于合作,樂群合眾是新時期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品質。羅馬哲學家昆體良始終強調一個觀點:“大家一起學習,可以互相激勵,促進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習—財富蘊藏其中》一書中,更是把學會合作列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學會合作、善于合作、樂于合作構成了創新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它有利于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能有效引導學生培養團體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社會歸屬感、義務感、責任感;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目標;在合作中由于學習者的積極參與、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積極的自我概念,使學習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因此,創新性學習重視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但并不否認和排斥合作,反而更加重視和提倡合作,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等活動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合作的動機,并且承擔相應的責任分工,主動參與,積極交互,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實現思維與智慧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在合作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既能夠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同時也能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與欣賞。
開放性 開放性是創新性學習的基本要求,沒有開放就談不上學習的創新。這種開放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習內容的開放。傳統的學習受課堂教學的制約,過多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創新性學習不僅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注重社會知識和人生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尋求學習資源,并作為書本知識的有益補充。二是學習手段和方法的開放。創新性學習的手段不僅是依靠傳統的書、筆、紙及實驗器具等,還包括電腦、電視、網絡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資源,通過開設電影課、欣賞課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豐富自己的學習手段。在學習過程中,積極鼓勵和提倡學習者能根據學習情境、內容、目標和特點靈活選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將學習方法不斷內化為學習能力,進而學會創新。三是學習空間的開放。處處是學習之所,時時是學習之機。創新性學習不再把教室作為學習的唯一場所,而是積極引導學生走出這種狹義的課堂,注重向外發展,走出教室,走向豐富多彩的信息時代,走向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社會,鼓勵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四是學習方式開放。創新性學習積極倡導符合學習規律和學生生活實際的開放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演講辯論中學習、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學習等,讓學生在多樣的學習方式中感受學習的樂趣。五是學習評價的開放。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創新性學習不再把書本知識的獲得和學習成績的高低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更多的則是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習得、健康生活旨趣的養成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等,從而促進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有效性 創新性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活動,其有效性表現為:首先,這種學習表現為一種知識的累積。雖然,擁有知識的多少與創新能力的大小并非呈正相關關系,但知識是創新的基礎,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北京大學校長陳洱佳、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等中科院院士針對自從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為什么沒有任何一個中國高校的專家教授能榮獲時,都認為:“獲得諾貝爾獎需要有雄厚的積累,需要有很好的教育”。這里的“雄厚的積累”,指的就是知識的積累、基本素質的積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提升整個民族的競爭力,必須的也是首要的,是要打好每一個人的知識基礎。其次,這種學習不僅僅表現為獲得書本上的某些基本知識,還體現為人生經驗、社會閱歷的獲得,體現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體現為品質、個性、意志的彰顯,這和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關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是一致的。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得了基礎知識,形成了基本技能,而且還學會了學習,形成了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個性得到張揚,特長得到發揮,品質得到瀝練。學習不再是分數、升學、競爭等外在動力所致,而是學習者內在生成的需要。第三,這種學習是個體知識結構(包括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的重新建構。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個體的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建構,是學習者從自己原有的認知基礎和經驗出發,去認識世界、了解社會、探索人生,并在此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我調控、自我選擇及在未來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從而在多樣、變幻的社會風浪中把握自己的命運,保持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服務社會,奉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