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離不開有效的反思,教學反思跟學情分析和教學目標應該是一致的。例《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反思,達到了教學的創新和師生思維的共同開拓,促進師生共進步。
一、在學情方面進行反思
大家都知道,人獲得知識的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體驗”。所謂的體驗通俗地說就是來自我們的五官——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例如當我們看到某一事物的時候,“看到”本身就是一種體驗。但實驗又是人們獲得生物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其中“觀察實驗現象”就是所謂的“看到”。但是“看到”也是有誤差的,也會帶有片面性的。所以在生物教學方面,老師在了解人的生理特性和學生思維局限性的前提下,事先對實驗進行全面考慮和統籌安排,避免視覺誤差的產生。例如《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一節主要是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探究、理解和掌握的。在做實驗之前我就開始反思:如果課堂上,全班同學用同一種植物放在配置的紅墨水里做實驗,實驗的現象盡管是很明顯的,但是實驗的結論可能會是片面性的,會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懷疑。所以課前,我將每個班級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取兩種不同的植物做實驗,盡量做到每兩個小組選取的植物不要重復,這樣整個班級的學生就會用16種植物做實驗,盡量避免以偏概全的現象。讓學生明白:他們所觀察到的現象——紅墨水沿著植物體內某種管道上升不只是體現在個別的植物體內,而是絕大數植物體內都有這種現象發生,這是植物生理功能的一種普遍性,而不是特例,所以只有體現了植物生理功能的普遍性,這樣的教學才具有說服力的。
二、在教學過程方面進行反思
由于在教學前,我對教學實驗的設計進行了反思并進行了改裝,所以在課堂上觀察時,出現了好多實驗現象,我也嘗試著引導學生對每一種實驗現象做出解釋,也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課上我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觀察順序安排的:先對實驗的植物的莖進行橫切,觀察到變紅色的部分只是莖的木質部部分,然后對此莖進行縱切,發現并不是整個木質部都變紅,而是木質部內的一條一條的管從下到上都變紅了,然后老師讓學生推測:水到底是沿著什么結構在植物體內運輸?學生根據前面學過的知識,馬上推測出:水是沿著植物體內的木質部內的導管運輸的(因為前面的知識提到過木質部內有導管)。一天后我再引導學生觀看植物的葉子,發現大多數植物的葉子變紅了(最明顯的植物是天竺葵,它的整個葉子都變紅了),還有些植物從葉子背面觀察,觀察到葉子的大小葉脈非常明顯地都變成了紅色的絲條(冬青,月季等),我及時問學生:植物的葉子為什么也變成了紅色?學生釋疑:①葉子內也有布滿了大小導管,而且導管在葉脈內;②根、莖、葉脈內的導管都是相通的,否則根吸收的水分不可能到達植物的上方,所以時間長了,植物的葉子也有變紅的現象。然后我再及時讓學生做出推測:我們的實驗中看不到花、果實、和種子的變化,請根據生活經驗推測:花、果實和種子內是否有導管?如果有,和根莖葉中的導管是否相通,請解釋理由(生活經驗告訴他們,花,果實和種子里也有大量的水分,導管的存在是必然的)。最后讓學生總結出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是:
根毛細胞
根導管
莖導管
葉脈導管
花、果實和種子導管
真正達到了本節課教學目的。但是由于實驗的變更,出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現象,激發了學生的許多質疑:①為什么天竺葵的整個葉子都變紅了,而冬青只是葉脈變紅?②為什么有些植物的葉子和葉脈沒有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失敗在哪里?③同一時間做的實驗,為什么有些植物的葉子變紅的時間短,而有些植物的葉子變紅的時間長?④培養的時間長了,葉子為什么會出現萎蔫的現象?針對這些質疑,我做了反思,引導學生一個一個去攻破,不給學生留下遺憾——①天竺葵的整個葉脈都變紅是因為天竺葵的葉子大,布滿的大小葉脈也多,給人的整體感覺是整個葉子都變紅了。②失敗的原因可能很多,學生能找到多少就找到多少。比如說做實驗的枝條生命力不強,或者溫度不高,植物的蒸騰作用不強,所以水到達葉子的能力差,或者做實驗的時間過于短暫了,或者有些植物的導管壁厚,不易從外觀觀察到紅色等。③不同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是由植物蒸騰作用的快慢造成的。④莖與水接觸的面積少,吸收水分的能力小于了植物的蒸騰作用的能力了,所以時間長了植物體內缺水而萎蔫。看起來一個簡簡單單的實驗,如果用心做起來,其實會衍生出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衍生,如果老師不用心去反思,去精雕細琢,不引導學生去思維,就形成了生物教學的盲區。而且在引導學生去思維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都是應用曾經學過的知識去釋疑的,也做到了對舊知識的鞏固和復習。教學過程中的反思:達到課堂的教學目標并展現了知識之間前后的聯系,拓寬了師生的思維,體現了對話教學的有效性,師生共有成就感。
三、在學習歷史思維方面進行反思
新課改要求建立“和諧高效,思維對話”的新型課堂,即生生對話、師生對話都要有一定的效益性。但是如果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只局限在課堂也是遠遠達不到新課改的要求的,還需要自己對過去的思維進行反思,即學習歷史思維的反思。當我把自己在課堂上的成就感向別人表達分享快樂的同時又受到了煙臺市教科院李莉老師點撥——用芹菜做實驗,一株芹菜的葉脈在水里剪,然后立即放到配置的紅墨水瓶里,另一株在空氣里剪,待一會,再放到紅墨水瓶里,觀察結果如何呢?隨意的交流,沒想到自己也有沒有想到的東西,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歷史思維,開始重新領學生再次做芹菜實驗,發現了特殊的現象——在水里剪的芹菜的大葉脈和葉片里的小葉脈都變紅了,而在空氣剪的芹菜沒有前面的現象。我和學生面面相覷,學生象猜夢一樣,積極調動自己的思維,尋找現象的原因:可能水拉不上去了,所以葉子沒有變紅?在空氣里剪葉脈,可能會造成葉子的死亡,所以水上不去了?“水為什么上不去了?”我反問學生,學生真是說不上什么?老師引導:在空氣中剪的芹菜,先進入導管內的是水還是空氣?有些生噓了一口氣,好像明白了什么,試探著回答是空氣,老師繼續引導:既然是空氣,會造成了導管內外空氣什么的平衡?學生還是試探著回答到可能是大氣壓。老師繼續引導,既然內外大氣壓相等了,水還能進入植物體內嗎?水不能上升嗎?學生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彌補了實驗課師生探究知識的不足,拓寬了知識面。所以把你的歷史思維說出來與人共享,可能會更收益,讓你的歷史思維上一個更高的籌碼,而不是停留在原來的思維水平上。
四、在養成學習習慣方面進行反思
生物實驗教學已給學生帶來了興趣,帶來意想不到的知識,一上生物課,學生就會想到:今天又要做什么實驗了?我們要帶什么實驗材料?這就是一種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是學生對學習生物習慣的一個反思。而且有好多知識都是學生自己做實驗發現的,比如還是《水在植物體內運輸途徑》的實驗,我讓學生帶芹菜,結果學生不僅帶來了芹菜,還帶來了香菜,蘿卜葉子,白菜葉子,空心菜葉子等。我讓學生自己做實驗解剖芹菜,讓他們觀察的是一條條變紅的維管束。但有些學生連芹菜的維管束也縱切了。他親眼目睹了變紅維管束的實際——不是整條維管束都變紅了,是一半變紅,另一半并沒有變紅,他們這一驚人的發現在全班一吆喝,結果全班同學也都在解剖芹菜的維管束,有些孩子還在解剖其他植物比較粗的維管束或是葉脈,結果發現了和上面同樣的現象,學生很興奮,興奮之余又習慣性的進入了新的思維過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推測:變紅的一半有導管,沒有變紅的一半沒有導管有篩管,而篩管不運輸水分的,所以只有有導管的一半變紅。并且學生在實驗中也初步了解了維管束的組成——有導管也有篩管。
總之,“有效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的、有機的、人性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在有效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什么呢?教師的任務就是在學生以及學生的學習之間建議起聯系,使教師的教成為對學生有意義的教。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以理解為中心的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