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行,讓我感到“震撼”,收獲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談課改,都深知課改的勢在必行,但課改究竟讓我們收獲了什么?除了分數,除了證書,學生在學校究竟學到些什么?究竟能做些什么?
我們今天要實施的是面向21世紀的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素質教育。能否真正貫徹實施,關鍵在于教師。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師的“真功夫”才是解決課程教學問題的最后保障。
我們現在的課堂存在哪些問題?
我們的課堂突出存在四個問題:
1、教師總體講得太多,但絕大部分教師并沒有認識到自己講得太多。即使有學生自己學習,但是學習方式單一,教師常把自己的講解作為學生習得的唯一途徑。我們一再強調教師“精”講,問題是究竟“精”講什么。一般都認為講“重點”、“難點”。其實重點不一定是學生自己學不會的;教師認為的難點也不一定是學生的難點。
2、 學生的“潛意識”暴露不夠,特別是“相異構想”沒有顯現出來,更沒有得到解決。許多教師僅僅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沒有關注在這些問題上學生是怎么想的。教學的本質,是追求學生回答正確,還是要暴露問題、解決問題?如果不管學生在想什么,只管教師講的是正確的,這樣的教學就是灌輸。只有關注“相異構想”的暴露與解決,這樣的教學才是啟發。
3、 許多教師不明白自己每個教學行為的價值取向究竟何在,為什么提問?為什么讓學生小組討論?……許多教師常常帶有盲目性,表現茫然。我們在講“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但是不是一些老師只在追求一種形式?思維對話的核心是什么?
4、教師對教學中學生的差異問題常常束手無策,似乎除了布置大量練習和補課之外沒有其他辦法。于是課改的結果是——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
因此,在提高學生學業效能上,如何以優秀的教學方法為引導,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進是一個來源于教學實踐的現實難題。
圍繞這些問題,我們的校本教研怎樣才能有效開展?
【案例】“在課堂拼搏中學會教學”——一位語文名師 “一篇課文,三次備課”的原型經驗:第一次備課——擺進自我,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全按個人見解準備方案;第二次備課——廣泛涉獵,分類處理各種文獻的不同見解(我有他有,我無他有,我有他無)后修改方案;第三次備課——邊教邊改,在設想與上課的不同細節中,區別順利與困難之處,課后再“備課”。
這種“三個關注”(自我、文獻、收獲)和 “兩個反思支架”(更新理念、改善行為)的課堂改革經驗,毫無疑問是教師成長的捷徑,我們二中的每一位名師也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但高素質的教師群體僅靠教師個體的這種自覺行為就能打造嗎?不,要靠有效的校本教研鍛造。引領校本教研,這必須成為我們每一位名師的責任。只有行動,從改變自己做起。
有效的校本教研——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Lesson Study),是一種教師聯合起來計劃、觀察、分析和提煉真實課堂教學的過程,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把它作為一種教師校本培訓的基本途徑,從而致力于教師專業發展。
課例研究的常見形式是:同課異構和一課多輪。這種立足于日常教學實踐的校本教研,可以使每一個教師在參與中都得到提升。我們學校不缺乏學科帶頭人的引領,同時,同伴互助,讓差異推動進取,實實在在地會讓每一個教師都受到沖擊,從而影響教學行為。
我們要思考的是,怎樣使這種以課例為載體的研究成為常態?反思以往的做法,我們是真正把課例做“研究”了?還是演變成了一種賽教的形式?
一個優秀教師必然是在行動中成長起來的,而教師的成長過程,必須通過具體的課例來感悟來提高。我們應該有這樣一種認識,開展課例研究,不是在作秀,不是在搞形式,而是著眼于教師的成長,著眼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著眼于尋找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不能把它視為任務來完成,更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種負擔。明確了這一點,開展課例研究才有內驅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之路。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研究觀點,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研究能夠給教師帶來快樂感和成就感,使教學研究不至于變成一種外來強加的任務,那就應該帶領每一位教師開展課例研究。以課例研究為載體的校本教研,研究的是教師自己教學上遇到的問題、矛盾和困惑。這種研究教師感到親切、能夠解決實際同題,實效性強,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問題是——這種教科研一體化的校本教研模式,又給我們目前的學校教科研隊伍結構提出了怎樣的挑戰?
我校開展有效校本教研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1.領導、教師視學校榮譽為生命,我們面臨著極大的壓力,但二中理應走在素質教育的前列。
2.我們不缺乏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的專業引領,同時近幾年選聘的一大批研究生教科研能力非常強。
3.電子白板、網絡等為校本教研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當然我們也存在著班額較大,教師工作量大等不利因素。我們應上下齊心,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以做為中心,教學做融為一體。只有在這樣的教學行動中,教師才能得到順應時代的發展。而教師的發展,最終受益的是我們的學生、我們的未來!
記憶猶新的是下面一段經典: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國圣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寫著這樣一段話:
當我年輕自由的時候,我的想象力沒有任何局限,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漸漸成熟明智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是不可能改變的,于是我將眼光放得短淺了一些,那就只改變我的國家吧!但我的國家似乎也是我無法改變的。當我到了遲暮之年,抱著最后一絲努力的希望,我決定只改變我的家庭、我親近的人——但是,唉!他們根本不接受改變。
現在在我臨終之際,我才突然意識到:如果起初我只改變自己,接著我就可以依次改變我的家人;然后,在他們的激發和鼓勵下,我也許就能改變我的國家。再接下來,誰又知道呢?也許我連整個世界都可以改變。”
是的,只有行動——從改變自己開始!
行動,從改變自己開始
時間:201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