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幸福”課堂,簡言之,就是師生都覺的幸福的課堂。說起來好像沒什么技術含量,但真正做好,卻是十分的不易。這種幸福飽含了什么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一堂課,既能讓上課的老師覺得幸福,又能讓聽課的學生同樣感到幸福,到底都需要什么因素呢?對此我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幸福”課堂第一步:認識幸福來源。
課堂是老師的課堂,但更是學生的課堂。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中發現,能讓所有學生都關注和參與的環節,能解答他們疑惑和獲得新知的環節,能讓他們勇于展現自我并且獲得肯定的環節,能讓他們或皺眉或微笑或緊張的環節等等,從這些課堂環節中,有些會立即反饋回他們的幸福感,有些則在過后的作業中或者課堂中以及跟教師的溝通中折射回來。如果這堂課讓學生覺得開心,他們會很樂意思考、溝通并且能夠對教師的各種要求給予回應。甚至在讓他們頭疼的課后作業上,也能表現比以往積極主動。這種幸福感,不單純局限在45分鐘的課堂,它可以延伸到課后作業中,甚至是下一堂課。這種幸福是有弧度的,這是我在為期幾個月的教學中深刻體會到的。
二、“幸福”課堂第二步:為“幸福”課堂創造條件
首先,請教師保持一顆體諒寬容的心。初一的孩子性格上還很活潑、思維跳躍度快但有時候也很散(集中點不足)、有一定理解和認知能力,自我意識逐漸變強,渴望被認同、鼓勵和關注。成人的認知和理解與孩子有著千差萬別。對此,教師要站在初一孩子的角度,在備課時把握兩個方面:形象和簡潔,即形式上形象生動不花哨,內容上簡潔卻不簡單。在課堂中把豐富的知識演變成細膩、生動的語言傳達給他們。同時,還要貼近生活,用他們的切身經歷來“現場說法”。讓他們感受到知識原來就在身邊,由最初的“不過如此”到“原來如此”再在到“不止如此”,這種就是孩子幸福感的一種寫照。另外,還要注意一點就是教師不能太夸夸而談,讓學生感覺被忽視。注意與他們的語言、情感的互動,他們有時候也需要被傾聽和肯定。對于不遵守課程常規的孩子,以寬容的心原諒他們,但一定要讓他們為行為的后果承擔責任。處理這種情況,放在課下,除非必要,不要占用課堂時間。如何處理突發事件,考驗了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如果處理得當,那么課堂就能在輕松歡快中進行。反之,則勢必影響師生情緒和教學進度。
其次,請學生保有一顆感恩的心。對于傳授給他們知識的老師,要讓他們學會感恩。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感恩的心,對此,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告知他們。學校的教學常規中,也應明確規定。這不是向學生索求感恩,而是教會他們學會感恩,感謝任何給予他們成長幫助的人。若能真心如此,師生的幸福感都將倍增。此外,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默契度和信任度也是“幸福”課堂的必備因素。這需要師生之間多多溝通和互動,相互了解,培養彼此間的信任和認可。
三、“幸福”課堂第三步:為“幸福”課堂借“東風”
這里所謂的“東風”一是班主任的輔助。一個班級的形成良好的氛圍,班主任的工作功不可沒。班級的紀律、規范,都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強化和引導,讓學生們在規范中快樂學習。當然,每位任課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上,也要或直接或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們的學習習慣、甚至思維方式,給予他們在合理規范中最大的學習自由(自由的思考、自由的提問、自由回答等)。另一一縷“東風”則來自師生間任何飽含真誠的行為。一個關愛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一句感謝的話語等等。這些細微之處,往往飽含著無窮的力量。不見的有多震撼人心,但卻能給彼此幸福的溫暖。
以上幾點,是我的一點泛泛之論。對于“幸福”課堂的建構理論,還很不完善,依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去探求。這需要極大的耐心、愛心、恒心以及決心,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探索理念,更需要站在前輩上的肩膀上,需要各方的配合和努力,才能探求到什么是真正的的“幸福”課堂。在這短短幾個月中獲得這些許感悟,也讓我成長許多,感謝我工作生活的這個集體,給予我很多幫助,才讓我更加有信心站在三尺講臺,去為那一雙雙靈性的眼睛播撒知識的種子。
幸福課堂教師心中的夢想課堂
時間:201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