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把明天要學的內容預習一下。”這句話幾乎成了許多教師的“口頭禪”,但學生知道如何預習嗎?由于要求不明確,對預習的方法指導不到位,對預習的結果不能進行及時的檢測,課堂上不能有效的運用預習的成果等
“回家把明天要學的內容預習一下。”這句話幾乎成了許多教師的“口頭禪”,但學生知道如何預習嗎?由于要求不明確,對預習的方法指導不到位,對預習的結果不能進行及時的檢測,課堂上不能有效的運用預習的成果等,導致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學生認為預習跟不預習差別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預習的動力。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認真備好課;同理,學生想在聽課過程中取得最佳的學習效益,也應該在課前做好預習準備工作。在市教研室推廣的“三四五”課堂模式中,更是把“課前預習”做為重要環節提出。因此從上學期開始,我們將課堂教學研究的著重點放在了課前預習的研究上。
一、設計預習作業,把預習要求落實到學生的行動中。
為了幫助學生學會預習,我們開始時將預習任務的布置安排在課內進行。我們在學生預習前做到“三給”,即給時間,給要求,給方法。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布置課前預習。認真鉆研新課標和教材,根據學生的年級段特點和實際的學習能力對課前預習內容進行設計。
為了讓預習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習慣,我們及時對學生的預習作業評價,鼓勵大家認真對待每次預習,讓學生能持之以恒,慢慢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
二、即時評價和檢測,提高學生預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要想讓預習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一恒,檢測環節的落實尤其重要。人其實都有惰性,尤其是學生,自覺性、約束力不夠強,如果不及時檢測,教師就無法把握學生預習的程度。預習好的學生因缺乏檢測,得不到教師的認可,就會缺乏預習熱情,而缺乏主動預習的學生情況就會更糟。久而久之,預習則流于形式。所以,檢測必須針對預習要求,及時的一一落實,而且要進行精心設計。在每堂課的前10分鐘,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寫,或學案檢測,或板演知識體系等方式直接檢測基礎知識。這種做法,既能幫助學生發現預習中存在的問題,找出疑惑點,督促學生保證預習的效果,又為教師找準講點,還使預習認真的同學得到了充分的展現,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基礎知識解決之后,老師可組織學生在課內重點探究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的知識,利用課堂上所學得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