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一個一些有意思的人做著有意義的事的地方,他們樂此不疲。”楊守菊很是喜歡美國教育家黛博拉?梅耶爾的這句話。從教二十年來,她一直傾力體悟其中的“有意思”和“有意義”,用“成長自覺”引領自己前行。
堅守“好老師”的操守
1989年楊守菊從曲阜師范大學畢業,分配到一所位于城鄉結合部的高中。校門前是一個集市,很熱鬧。這樣的環境里,老師的自由度很大,一個人是很容易得過且過、隨波逐流的。
她是幸運的。第一天到學校報到時,老校長送給她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那是老校長被評為優秀教師時獲得的獎品。他語重心長地對她說:“好好讀這本書,你會成為一個好老師。”盡管年輕的她不完全懂得“好老師”的內涵,但她明白“好老師”不能目光短淺,不能任惰性滋長。于是,在別人訴說環境惡劣時,她潛心于備課查找資料;在別人聊天嘮嗑時,她沉浸于自己訂閱的教育刊物;在別人抱怨學生無可救藥時,她把學生請到宿舍談心;在別人習慣于照本宣科時,她跑到外校請教先進的教學方法。
2003年,已是中學高級教師、山東省教學能手的她選擇了攻讀教育碩士。她知道,“好老師”需要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在教育之路上行走了一段時間后,孤單和迷茫不時侵擾:困惑誰來指引,成功與誰分享,追求有誰鼓勵?200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闖進了“生命的色彩”博客,欣喜地領略了這里的美麗風景后,她終于找到了團隊,在無數次的電話、QQ交流和當面請教后,她加入了“生命化教育”群組,開辟了自己的博客“悠然采菊”。在這里,她和來自不同地域,執教不同學科,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共同切磋,彼此鼓勵,培養互動、共生、合作的智慧。“好老師”的追求越加堅定。在這里,她懂得了:一個人一生中需要很多人的幫助,但能夠影響一生的只有幾個人。還有就是你自己,自己要有能響應那樣的“影響和幫助。”在這樣的影響和幫助下,“好老師”的追求越加堅定。
明晰生物教學的“大石頭”
曾看過“大石頭”的故事,“假如大燒杯內先裝滿沙子或者是水,請問大石頭還能放進去嗎?”這個問題讓她震動。中學生物教育的“大石頭”到底是什么呢?教科書里的生硬的生物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知識是嗎?如果不是,那什么才是呢?
幾經思索,答案逐漸明朗,那就是生物教學要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隨著加入生命化教育研究團隊,她開始了“生命化課堂”的實踐探索。“老師,謝謝你,她會做最好的自己。”這是學完“性狀的遺傳”一節后,單眼皮、塌鼻梁的女生小敏遞給她的一張紙條。那節課她問學生:“為什么她們每個人的相貌都不一樣呢?”學生回答:“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雙眼皮和單眼皮,你們覺得哪個更好看?”“雙眼皮。”“那么控制雙眼皮的基因比控制單眼皮的基因要好嗎?”學生討論,得出了一致結論:只要不是致病基因,就沒有好壞優劣之分。這時她堅定地說:“受基因控制的相貌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表明,任意挑選兩個不同民族的不同個體,其基因序列相差不到0.1%。但正是這極少數的差異,形成了千差萬別的蕓蕓眾生。在這茫茫人海中,你擁有他人沒有的遺傳信息和相貌特征。‘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你就是你,過去沒有,今后也不會有。即使‘克隆’出一個你,那也并非現在的‘你’。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只要熱愛生命,熱愛自己,你就是最美的!” 此時,從那些長相普通同學的眼神中,她看到了自信。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們學習著“有用的生物”,收獲著知識,豐盈著精神,享受著健康的成長。
充實前行的背囊
教育家康內爾告誡世人:“現代社會非學不可,非善學不可,非終身學習不可。”教師要發展,要提高,必須不斷學習,充實頭腦,拓寬視野,為生命打點底色。
她深信,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人談話。從工作第一年起,她便堅持自費訂閱報刊,起初只熱衷于本學科,后來讀書不再僅僅局限于學科,更關注教育類理論書籍。十幾年來,她建起了自己的書庫,主要有教育經典類、教育教學研究類、哲學及教育哲學類、教育科研類、學科教育教學類、新課程改革類、學校與班級管理類、勵志類、教師成長類等。除了讀書,另一種學習途徑就是聽專家報告,她將其稱作“讀腦”。 聆聽專家的思想,感受專家的智慧,或儒雅嚴謹,使心靈潛心拷問,或激情昂揚,令周身漲滿力量,在專家人格魅力和豐厚學養的感召中,不由抬高了自己前行的視野。
她懂得,“教而不研則淺”。科研與學科教學相結合一直是她鐘情的事情,且樂此不疲。于是,圍繞“真問題”“小事情”選擇課題成了她做好教育科研的首要原則,站在學科前沿的課題帶動學科教育的發展成了她教育科研的夙愿。十幾年來,她銘記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堅定地行走在教育科研幸福之路上。從“九五”課題《中學生物學誘思探究教學研究》到“十五”課題《新課程背景下構建高效生物課堂的研究》,再到“十一五”課題《中學生物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的研究》;從具體的教學模式到整體的課堂構建,再到學科教育的價值取向。每完成一項課題,都使她對于教學特征、教育本質、教育價值的認識更加深入。
關注“玻璃窗”外的世界
“如果學校里新來一位天才生物教師,兩年之后就會出現10個稟賦高強的少年生物學家,他們愛上了植物,在學校園地上入迷地進行試驗和研究。”每每讀到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的這段文字,她總是心潮澎湃。她憧憬著,學生們不必拘泥于課堂、禁錮于教室,而是走進生活,融入自然,興致盎然地觀察和實驗,津津有味地學習和思考,在習得生物知識的同時,感悟生命的內涵,實現自身的成長。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每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樹立課程意識,做課程開發的實踐者。于是,她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去觀察、了解、實驗、思考。校園里她和學生一起開辟了“生物園”, 種植時令作物,開展生物小實驗;節假日,她帶領學生參觀生物工程公司,親手體驗“植物組織培養”;考察鹽生植物園、濕地博物館、自然保護區,感受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課題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促進了中學生物學實踐活動在內涵和外延上的發展,對新課程背景下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課題研究帶動了全市中學生物學實踐活動的開展,為全市乃至全省生物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范例,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這是2011月5月她主持的《中學生物學實踐活動的探索與研究》課題的高質量結題時專家的鑒定意見,這是對“大生物觀”的有效實踐和探索。
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喚醒了她們的課程意識,激發了她們的專業精神。生物課堂不再局限于“壓縮在黑板上的世界”,而是關注“動蕩在玻璃窗外的世界”。
相約“成長共同體”
2007年12月,當母校領導把燙金的曲阜師范大學兼職教授證書頒發給她;當2010月7月,山東師范大學領導將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證書放到她的手上,她知道:這是一個中學教師的莫大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隨著“楊守菊名師工作室”正式授牌,她帶領來自不同縣區、不同學校的工作室的9名同道組成學習成長共同體,每兩周集體活動一次。工作室著力突出七個“實”字,即:立足實地、針對實情、注重實踐、強化務實、倡導實話、提高實效、作風實在。她們通過開展職業規劃設計、教育名著研修、課堂教學觀摩、教育教學藝術探討、教育課題研究、課堂問題診斷、讀書與思想沙龍等活動,一起探索、一起努力、一起成長。
作為山東省教師遠程培訓專家,楊守菊參加了2010年暑期的山東省初中生物教師培訓,并擔任“省生物學科專家團隊副組長”,她以出色的工作贏得了省教育廳領導和教師們的一致好評,也在全省教師中擁有了廣泛的知名度。
幾年來,她還在省內外作專題報告40余場,和廣大教師交流成長體會和感悟。她深信,這樣的成長共同體不但拓展了她們的視域,而且隨著智慧的快樂分享,見識的日漸豐富,生命也越發變得靈動而富有活力。
幸福地做“背弟弟”的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到喜馬拉雅山神廟朝圣,途中他看見有個瘦小的女孩,背著一個胖男孩。小女孩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他同情地對小女孩說:“她只帶個包袱就感到負擔,你背得這么重,一定很吧。”小女孩搖搖頭,綻開陽光般的笑容說:“你背的是包袱,所以覺得重,她背的是弟弟,一點也不覺得重。”
自從 2004年8月,調入市教科院擔任教研員以來,楊守菊對教研員角色的定位就是——那個背著“弟弟”的人。在成就教師的同時,無私付出,不求回報,奉獻自己,快樂自己。
走進教研隊伍7年來,她一直努力做一名有思想的教研員。她始終認為,“教研員,要有大愛”。 一是“愛學生,構建科學的學生觀”。她們面對的是一些和她們具有同樣人格尊嚴的成長中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和升學考試的工具,她們要自覺地關注一下學生的感受和心理,自覺地挖掘知識的教育價值。二是“愛教師,確立民主的教研觀”教研員要養成謙虛、樸實的平民心態,要學會寬容,鼓勵教師不同教學風格的形成;要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使教學研究成為一種坦誠、民主的對話、交流中進行。 三是“愛事業——樹立有意義的價值觀”。她始終堅守,教研員的職業使命和責任擔當,就是要“讓理論落地,讓實踐開花”。這就要求教研員就應該具有實踐的經驗、理論的修養、研究的能力和服務的本領。
“接地氣”的教研是她鐘愛的工作方式。立足教師需要、立足教學現狀、立足本地實際、立足長遠發展、立足積蓄后勁……是她工作的著力點。幾年來,她指導的教師1人入選“齊魯名師”建設工程人選,2人被評為省教學能手,5人獲省優質課一等獎。
一路走來,雖然有著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首屆“齊魯名師”、山東省教學能手、東營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諸多光環,但她時時都能感受到自她超越的壓力,她將用始終如一的熱情去追尋新的高度。因為,她時刻記著一位專家的話:“不因為你昨天不是特級教師就說明你水平低;也不因為你今天成為特級教師,就說明你水平高;真正的‘特級’在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