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實踐介紹了生成靈動課堂的一些較為可行的方法,以期深入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創新型學生。
“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布魯姆)。有時我們常常感到,一節課預設非常到位,學生的生成也按部就班,似乎是一節完美的課堂,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步調一致,看似完美無缺,但這種課往往讓大家,特別是聽課者感到總是缺少了一點什么。我常常想缺少了什么呢?現在想來是缺少了靈動。由于我們總是用預設時的思維來強拉學生,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朝“正途”上走,而恰恰忽視了學生靈動的瞬間。
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預設什么,從而生成什么,如何抓住課堂師生的無序生成,是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的問題。
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我按照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理念,通過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目的是要讓學生猜想:凸透鏡成像情況和物到透鏡的距離有關,然后完成探究設計、進行探究得出結論,再回到讓學生運用規律判斷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為什么成像情況不同?一氣呵成。下面是一個片段:
師:“通過比較三種都是用到了凸透鏡的設備,通過比較物與像,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他們成的像和物體的大小關系不同。”
師追問:“你能猜想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嗎?”(我想此時學生一定會猜想可能是物到透鏡的距離不同導致的,但是我的預設在這里遇到了挫折,學生中沒有一個人出聲。課堂此時一片寂靜,我認為“地球人都知道”的問題怎么……?為了緩和氣氛,我說:“怎么我們現在月球上上課?我怎么聽不到你們的聲音?”一個平時總是喜歡回答但是總回答錯的學生在下面小聲嘀咕:“誰知道它們三個是不是都只用到了凸透鏡。”這時下面一片笑聲,此時我想機會來了。
師:“對呀,從大家的笑聲中我們知道它們這些不同是凸透鏡的原因,那么既然都是凸透鏡為什么成像不同呢?難道是其他不同造成的?它們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一學生好像恍然大悟大聲說:“我知道了,是物到透鏡的距離不同。”
接下來我終于可以順理成章進入課堂的高潮了,我引導學生設計了實驗方案,正準備實驗時,我發現一個學生好像在走神,我為了懲罰他一下于是問道:“你說說我們剛才的設計方案。”但是該學生卻說:“我認為不是和物距有關,是凸透鏡的焦距不同造成的。”“好你個‘程咬金’”,恰在此時下面的學生有幾個對他提出的猜想立即否定了。我看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了,如果糾纏這節課無法完成,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富有創造的猜想,對這個猜想的探究對這個學生和大家都有莫大的好處,況且和我們需要的探究并不矛盾,所以我立即調整了方向,學生抱著莫大的激動重新設計探究方案來完成了后面的環節,但是還沒有來得及總結,課堂的鈴聲已響過3分鐘,我只好草草收場。
下課后,我仍然處在不平靜之中,反思這節課沒有完成教學的預設,但是卻在我的心中和學生的心中產生了不可磨滅的記憶。教學需要預設,但預設不是教學的全部,教學的生命力與真正價值在于預設下的生成教學。“關注生成”,它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是對新課標理念的全新展示。
沒有好的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課堂中的生成不僅僅體現在學生身上,如在探究完電磁鐵的特點之后,要導入到電磁鐵的應用,此時,我發現桌上有一些散落的大頭針,于是就問道:“哪位同學能幫我解決這個問題,快速將它們放回到盒中?”同學們很快想到了解決的辦法。我又問道:“這個對你又有什么啟發呢?”很快導入到電磁鐵的應用,所以生成也體現在教師身上。
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精彩的課堂,其精彩之處不是體現在教案預設的環節上,而是體現在對課堂中隨即“事件”的處理之中。當然要科學而藝術的把握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需要高超的教學智慧,而要具備這種高超的教學智慧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不斷學會反思,確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節小學的數學課講授0的作用與意義。上課開始,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0 問:“小朋友們,知道老師在黑板上畫的是什么嗎?”“零”。教師似乎不滿意其回答,繼續啟發道:“誰再動動腦筋又像什么?”“像輪胎。”師:“你真會動腦筋,想得非常好”。像太陽、像十五的月亮、像西瓜,教室里的學生紛紛搶著發言,教師分別予以表揚,表揚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
活躍的課堂氣氛持續了近20分鐘,學生們都是在描述像什么東西。即將下課,教師進行著課堂小結。連續叫了幾個學生,學生的回答都是像什么東西。教師只能作罷,草草講解了有關0的作用與意義,接著就宣布下課了。
從上面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堂很熱鬧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很注重生成。但是,從最后的課堂小結中可以看出這堂課明顯偏離了數學教學的目標,數學知識幾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
所以生成教學既不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的計劃,也不是學生無目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它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學生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學習的教學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建構世界、對他們、對自己的態度和認識的過程,是師生在對話過程中產生的教育教學資源。
生成是無序的,而這種無序性不單可以促進預設目標的實現,而且可以超越這種預設,正確把握這種無序中的靈動就能使課堂在更高的水平與層次上發展。
把握學生靈感生成靈動課堂
時間:201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