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周末報的一個邊角處,讀到一位湖北高三學生寫得這樣一段文字:今年參加自主招生考試,參加自主招生考試有“校薦”和自薦兩種方式,若想自薦,要面對高校設置的諸多門檻(有的學校要求考生曾在各種大型比賽中得獎或在大型刊物上發文),讓許多考生不得不放棄自薦。而校薦名額又掌握在年級主任和副校長手里,我身邊就有幾位成績平常的同學拿到校薦資格,而不少優秀的同學卻望“名額”興嘆。按照高校自主招生章程,獲得自主招生加分的考生名單要在學校公示一周??晌腋杏X,到那時,已有不少優秀學生“被漏網”。我建議:修改一下章程,高中校薦的參賽名單也須在學校公示,接受全體師生監督——財產能曬,消費能曬,名單當然也可以曬一曬嘛!
這位學生的呼吁觸動我諸多感慨,其關鍵處在于這所學校持守什么?當今社會,一所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受校內外諸多因素的左右,學校秉成的理念如有不慎,即將前功盡棄。一個老師面對親朋好友叮囑對其子女特殊關照又如何是好?一方面是自己對教育理想的那份青春追求,另一方面是對現實世界的種種糾結;面對高校自主招生的中學推薦方式、面對評選優秀學生、各類獎學金、校學生會和校團委會干部,到如何對新年級的學生分配班級,甚至到班級里如何安排學生的座位等等,幾乎都會觸動學生家長乃至社會。我曾聽一位小學生家長的感嘆:社會就是這樣。我頓時感到一種恥辱,學校就是學校,她應該是圣潔的;福州一中更應該是圣潔的!
偶然間聽到進入一中高中部的學業優異的孩子說,當初之所以報考福一,是因為這所學校處理人和事的公正性,她不畏權貴,不懼關系!說實話這是我沒想到的,一直以為對待每個孩子應該一視同仁,每個機會都要給所有孩子由他們自己來選擇接受選撥這些都是一所學校的本能;而要吸引少年英才入校則要靠先進的辦學理念,卓越的師資隊伍,完善的課程體系,美雅的自然環境,優質的設備設施,如同家有梧桐樹好引鳳凰來?,F在發現有些優秀孩子卻是沖著公正而來。我和我的同事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有句話哪里有公正哪里就是圣地;我想,這些孩子其實是去尋找圣地!
一所學校最該堅守的是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