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項活動,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在我們的平時教學中總認為閱讀是語文的事,其實不然,數學學習同樣不能離開閱讀,在數學閱讀中才能讓學生親近數學,理解數學。但在我們教學中有很多現象卻令人遺憾,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敘述能力,卻為廣大教師所忽視。如上公開課不用教材,只用習題紙已成為一種風氣。總認為一堂“好課”應該是:教學過程順暢,教師起到了“導”的作用,學生“演”得也很投入,但往往忽略了學生的閱讀。許多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應用題教學中,由教師讀題學生大都可以理解題意;可是一到讓學生獨立完成時,往往錯誤不斷。這也說明了沒有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多么的蒼白無力。數學課的閱讀教學,正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語言敘述能力、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為目的。這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和新課改的環境下,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葉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要想使數學素質教育目標落到實處,使學生最終能獨立自主地學習,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特別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數學閱讀至關重要。
一、數學教材的閱讀
數學教材是專家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征、數學學科特點等諸多因素精心編寫而成的,因此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必須注意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 數學閱讀教學的實質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其教學環節為: 學生閱讀教材——分析、理解教材——師生交流反饋。通過閱讀、思考、分析、交流、歸納等思維活動,學生獲得的不僅只是書本知識,還獲得了數學的思想方法、數學表達能力以及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和積極主動的學習品質。 教材的閱讀主要分以下幾類:
第一類,概念、定義、公式的閱讀。數學的閱讀不像讀小說,快速瀏覽就可知故事梗概。概念和定義等知識必須要反復咀嚼,準確理解。例如我在教學《比例尺》一課時,通過讓學生仔細地閱讀教材,在掌握比例尺公式的同時了解為什么寫比例尺時通常比的前項用“1”表示,起到了拓展延伸的作用。另外,讓學生發現還有在把比較小的物體畫在圖紙上會擴大的這一知識,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同時通過閱讀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讓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
第二類,重要句段的閱讀。在教學中,對于某一節課內容讓學生自學時,采用初讀、精讀兩個步驟,特別是對有些句段的精讀顯得尤為重要。在《圓柱的認識》一課中,對“圓柱的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這句話的理解,通過閱讀先抓住“完全相同”這個關鍵詞,再通過與“面積相同”、“形狀相同”等知識的比較后就真正地理解直圓柱。再如教學圓錐的體積公式時,通過對“圓錐的體積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品讀,讓學生真正理解在計算圓錐面積時就是先算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后再乘三分之一,這樣對圓錐的公式記憶就更加深刻,解題時出錯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第三類,“讀一讀”、“你知道嗎”等閱讀材料的閱讀。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要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內容一般都生動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組織學生閱讀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從欣賞的角度去讀。如第十一冊教材中的“你知道嗎”,就是介紹祖沖之的生平及中國對圓周率的貢獻。學生讀起來興趣盎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第二,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的角度去讀。如第十二教材第20頁的“你知道嗎”就是對正、反比例的知識進一步介紹,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加深對這一部分知識的認識,也為初中的學習正、反比例函數及圖像埋下伏筆。
二、應用題的閱讀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的重點和難點,新課程背景下的應用題教學,應用題的呈現要更加貼近社會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應該努力實現應用題呈現形式的多樣化,除文字敘述外,還可以用表格、圖畫、對話等方式,適當增加有多余條件和開放性的問題,向學生提供鮮活的、真實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價值的數學問題,以凸顯應用題的問題特征,培養學生的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現在經常發現解應用題不會分析,有的題孩子解答不出時,只要教師將題目讀一遍,有時甚至讀到一半時,他就會叫道“哦,原來如此!” 原因就出在學生的閱讀能力上,特別是在解應用題上顯得非常重要。我認為學生在讀題時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我平日的觀察,有的同學在做題時,根本沒把題讀完就動手解答;又或者在讀題的過程中,添字、漏字,關鍵性詞沒有注意到,理解錯誤了,題做錯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讀題,從整體入手,把關鍵性的詞作上記號,深入地理解。學生自然而然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提高了閱讀應用題的能力和經驗,為順利、正確的解答應用題打好了基礎。在平時的應用題教學中,我注意從這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1、讓學生把題目讀完整。在我們的平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把應用題的題目讀完整才分析題意,找準數量關系后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解答。我改變了大多數教師喜歡親自讀題目的習慣,讓學生齊讀或者一名學生讀其他學生聽,并運用簡短的詞語表達復雜而抽象的數量關系。 2、注意找出題中的關鍵詞。在應用題的解題過程中,關鍵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沒有注意到某個字的存在,把本不應該錯的題目做錯了,所以在讀題時一定要要求學生圈出題中的關鍵詞。養成認真、細心的閱讀習慣。如有這樣一題:一個工程隊修公路,4天修了640米。照這樣計算,修一段2080米的公路,需要用多少天?這個題目的關鍵詞就是“照這樣計算”,學生通過仔細地閱讀知道這里有個隱含條件就是工效是一定的,解答的難度自然降低了。3、對于表格、圖畫式的應用題,讓學生學會用語言將其敘述出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出現一些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開放題,這樣的題目可能是以圖表的形式出現的,這就要示學生通過觀察從中找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這同樣也要建立在一定的數學閱讀基礎之上。我就形如語文教學那樣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意思表達出來,這樣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表達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三、數學課外讀物的閱讀。
學生學習到一定的數學知識以后,就會不滿足于課本上的知識,希望通過課外閱讀來擴大自己的視野、拓寬知識、發展特長、增長才干。比如我所帶的班買了一些小學生數學課外閱讀系列叢書,還常年訂閱《小學生數學報》等,使學生通過閱讀關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捕捉身邊的數學信息,體會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研究的動態。
總之,數學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應當是一種意識,一種旨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自學能力和習慣的意識,而不是一種形式它應當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數學閱讀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深度,增加學習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在陌生領域施展才華,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社會、人生、世界,使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到充分地發揮。重視數學閱讀,培養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的發展,以真正達到“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