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一所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在這個過程中,校本培訓體系的構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校本培訓體系的構建,首先要考慮學校的整體戰略,因為培訓必須依托學校這個載體,必須配合學校總體戰略的運行。具體設計框架見下圖:
校本培訓體系設計框架
1.需求分析。這是確定是否有必要進行培訓的一個過程,是建立有效校本培訓體系的基礎。根據培訓需求的理論框架,需求分析分為組織(戰略)分析、任務分析與人員分析三個方面。
2.培訓準備。指教職員工是否已經做好了接受培訓的準備。首先,應分析受訓者的個人特征(能力、態度、信念以及動機),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背景知識與技能消化將接受的培訓內容;其次,按照受訓者的學習能力分組,并為需要的人員提供特別的指導;再次,就是受訓者的動力。為達到最佳學習狀態,受訓者必須明確培訓的組織與個人目標,清楚地知道學校期望他(她)們做什么?學校要達到什么樣的績效水平?如何才能達到理想的培訓效果?讓他們知道培訓的目的在于提升他們的績效,自我超越實現個人的價值,而不是找出他們哪一方面的不足。
3.學習環境。良好的培訓環境應由多方面因素組成,要有領導、同事的支持,要有受訓者的積極參與,要有操作和實踐的課程內容和培訓結果的信息反饋。為了使工作環境更有利于讓受訓者獲得更多新知識、新技能的機會,學校應該努力向學習型組織轉變。首先,校長與中層干部既要積極支持、參與教職員工的培訓,又要身體力行,起表率作用。其次,校長與中層干部除制訂詳細培訓計劃外,還要保證計劃在各個環節順利實施,創造各種有利的條件,主要是資金、時間,讓教師充分體會到領導對培訓工作的重視。最后,將教師已有知識、經驗作為培訓學習的基礎,為教職員工提供實踐操練的機會,讓他(她)們及時獲得有關自己完成培訓學習任務的信息。反饋的內容既可以是定量化結果,也可以是定性化結果。隨后由培訓者提出應當修正的建議,并對受訓者達到目標要求的行為予以贊賞。
4.培訓內容。培訓主要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校本培訓最基礎的內容應該:一是當代科學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工具性學科的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能、技巧;二是具備2~3門學科的專門性知識與技能,學科的性質可以是鄰近、相關的,也可以是相距甚遠的,由學習者根據本人的興趣和能力決定。
5.培訓方法。校本培訓的方法有很多種,培訓方法選擇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培訓的效果。校本培訓應根據學校發展不同時期的需要和教師專業發展不同階段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培訓方式。應當借鑒國外比較成熟的培訓方法。一般而言,我們可采用課堂講授、錄像觀摩、視聽教學、角色扮演、案例研究、遠程學習等培訓方法。
6.支持體系。就是指確保校本培訓有序完成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培訓支持體系包括理念支持、制度支持和硬件支持三部分。首先將科學的培訓理念引入學校,提高教職員工對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省級校本示范校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侯村三中提出了一條鮮明的口號“培訓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將培訓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學校文化中,使學校的每一名教職員工都認識到培訓的重要性,并積極參加;其次要建立科學的制度,要有培訓規定、個人進修管理規定、培訓積分制度、講師管理辦法、培訓需求、評估制度、激勵機制等制度支持;最后是硬件支持,包含三部分:一是應有較齊備的培訓物質條件,要有資金、培訓設備、場地、器材等,二是人員組織體系,主要包括培訓師資、培訓管理人員。要明確各類人員在培訓中的角色分工和職責;三是培訓信息體系,要包括培訓原始文件、培訓統計平臺、培訓供應數據庫等。
7.效果評估。效果評估是培訓流程中的最后環節。培訓的評估標準可借鑒可卡帕切可提出的四標準:①學員的反饋,②知識標準,③行為標準和工作,④成果。這四項標準可以從不同的側面提供培訓信息,在評估時,應該將這四項標準結合起來使用,檢驗校本培訓是否符合學校的實際需要。一是反應層面;二是知識行為層面;三是工作績效層面。工作績效層面的評估內容是學校組織培訓的最終目的,也是培訓評估最大的難點。因為對學校績效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單因素的培訓活動,而是多因素的結果。
總而言之,以上七個方面是設計一個有效校本培訓體系時應該考慮到的內容,也可以說是指導校本培訓過程的七個具體步驟。
構建校本培訓新體系七個方面
時間: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