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合理的課程建設評估,既是課程建設的目標導向,也是課程建設的助推器。課程建設評估應是整體性評估,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樹立大課程意識;評估的主體要多元化,評估要與科研評估結合,本著科學、簡易、可行和講求實效的原則,并處理好幾個關系。
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建設的水平直接關系到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及人才培養的水平。而科學合理的課程建設評估,既是課程建設的目標導向,也是課程建設的助推器。課程建設的評估,必須進行理念創新,不斷吸納新思想,創造性地擴展評估的功能,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評建結合,從而推動我國教育事業邁出新的步伐。
一、課程建設評估應是整體性評估
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建設、教材建設、機制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實驗內容建設等。評估標準把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作為衡量課程水平的五個主要指標。教學隊伍是課程建設的源,“課程帶頭人的道德高尚、學術及教學水平高、教學特色鮮明且教學有方,就會帶動一支責任感強、團結協作、教學思想活躍、樂于為教學奉獻、積極進取的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是課程建設的核心,教學內容的更新,基礎、經典理論與現代、前沿發展的關系處理得當,能為學生不斷開拓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打下基礎。教學條件是課程建設的必然產物,也是課程進一步提高、發展的必要保證。教學方法與手段在課程建設中如何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認識能力和研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學效果是課程質量的直接反映,也是課程建設的最終目標。因此,課程建設的評估必須要有整體的觀念和視野。如果僅將評估對象當作出版幾本高質量的教材,而不同時考慮教師教育,不同時考慮提高教師素質,不考慮教學技術的改進和教學制度的改善等,課程建設就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二、課程建設評估要落實科學發展觀
“所謂科學發展觀就是符合客觀規律、實事求是、切合實際的發展觀。”無論課程建設中的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教材建設,還是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等,都應該用科學發展觀來審視。課程建設各項評估指標的制定,都應該符合中國國情和學校的校情,既不能盲目仿效名校名課程的思路和做法,也不能固步自封,閉門造車。要認真分析學校的歷史人文背景和客觀現狀,實事求是地制定出既富有時代精神又尊重客觀實際的評估標準,以真正實現評估的價值。對評估結果的認定,也應在承認現存狀況的基礎上進行,切勿拋開規律、拋開現實,單純為評估而評估。科學發展觀是課程建設評估的重要理念,只有認真落實這一理念,才能與時俱進,不斷強化課程建設,健全其評估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課程建設評估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課程建設評估,實際上就是課程建設階段性的小結,這樣可以拉近課程評估與課程建設之間的距離,對課程建設者們來說尤感親切、寬松,也最能把握課程建設評估的本質所在。既要堅持評估標準,又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對評估中發現的問題,要善意地提出,而不應斥責,甚至到處張揚,人為地傷害感情。要努力為課程建設營造良好環境,在評估中充滿尊重與信任,充滿對課程建設的激勵與支持,這種隱性評估將對課程建設者們的心理產生積極影響,其作用不可低估,它能讓課程建設者們信心百倍地進行課程探索,參與評估。通過評估,對課程建設進行解讀,提升課程建設的價值,真正使評估成為促進課程建設的良好行為;通過評估,認識和把握課程建設的規律和方向,進一步明確其優勢和差距,夯實和完善課程建設的基礎和條件。
四、課程建設評估要樹立大課程意識
課程建設不單指高校教學計劃內的課程,還包括學校非正式、非正規的課程,即潛在課程。因此,課程建設與評估要樹立大課程意識。大課程或全課程意識,并不意味著在課程建設時面面俱到,沒有重點,全面開花,而是意味著在突出某一重點領域時,不能忘記和忽視作為全面領域的部分,對這些部分的重視,可以成為重點建設和中心建設的強有力的支撐力量。課程建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學水平,而不是遷就現有水平。通過少數高水平的重點課程(或者優秀課程)建設,帶動全面課程建設和提高質量,達到“效果”深遠和“輻射”寬廣,從而成為課程建設的排頭兵和引風旗。
五、課程建設的評估主體要多元化
課程建設評估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需要來自各方面的評估,而不能只局限在課程專家這個小圈子里,只要是關心課程建設的人,都可以參與評估。這樣做有利于汲取各方建議,加快建設步伐。要讓教育系統內所有的人都參與到課程建設評估中來,尤其要擴大教師和學生對課程建設的評估權。教師和學生處于課程建設的第一線,他們對課程的感受最深、最真切。讓評估走向全體教師,走向廣大的學生,傾聽他們對課程建設的意見和建議,使他們處于評估的主動積極狀態,這對課程建設一定會大有裨益的。具體的評估方式有課程自評、學校展評、師生測評和專家評估等。此外,還歡迎教育系統外的評估,聽聽他們關于課程建設的聲音。過去總是教育專家們對課程指手劃腳,并且他們的評估往往對課程建設具有決定性作用,“固然教育內部的人更了解課程,但是他山之石也許可以叩出更為和諧的音符。”有時一些“外行”的話語,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育外部人士與教育內部人士的視角與思維不同,他們對整體社會的認識程度可能要超過教育界人士,會對課程建設提出很好的意見,補充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內容,拓展課程建設的內涵與本質。
六、課程建設評估要與科研評估相結合
只有與科研相結合,建立在研究基礎上的課程,才有可能成為優秀課程。課程建設并不是組織一批人馬簡單地編寫教材,課程建設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與任務。好的教材和課程就是一部具有影響的學術作品,它能夠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另外,科研不僅能夠將最先進的研究成果充實進課程內容,將先進的教育思想溶入課程體系,也能夠將科研過程中的科學精神,如嚴謹求實創新存疑的精神帶入課堂教學。比如剛剛病逝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黃昆先生,35歲時寫出的《晶格動力學》一書,被牛津大學奉為經典。83歲高齡時,以他對科學事業的卓越貢獻,獲得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200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在世界固體物理學科發展史上多次寫上中國人的名字。他一生中并沒有正式出版過教材,但他的教學是公認的精品教學,他所擔任的普通物理學課程是公認的精品課程。他教學中使用的概念,嚴謹而又有新意,他的教學別具風格,令人沉思,常常將學生帶到科學理性的王國,使學生著迷。課程建設評估與科研評估結合,使課程建設與科研發展相得益彰,從而推動課程建設再上新臺階。
七、課程建設評估要本著科學、簡易、可行和講求實效的原則
課程建設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復雜過程,要客觀地進行課程評估,關鍵是找準反映課程建設的主要方面,制定評估的指標體系,從整體上看該指標體系是否符合教育規律,是否比較科學地反映課程建設水平和質量。采用量化標準進行評估固然不錯,但在制定這些標準時應注意它的簡易、可操作性特點,如果指標體系過于煩瑣,操作起來費時費力,評估時難免走馬觀花,容易主次不分,影響評估的深度和效度。積極開展課程評估工作,是強化教學、提高質量的重要手段。通過評估,了解各課程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內在潛力,找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為建立以評估為手段的規范化教學管理制度打下基礎,為現代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搭建科學、實效的平臺。
八、課程建設評估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課程建設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開展課程建設和評估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處理好這樣幾個層面上的關系。首先是處理好傳統與特色、規范與創新、內容與方法、基礎與專業、教學與科研、點與面的關系;其次是處理好自發與人為的關系。堅持長期的自我建設原則,不人為拔高,不人為干涉,要自然成熟。同時,要給予政策和經濟等各方面條件支持,加快其成長、成熟的步伐;再次是處理好軟與硬的關系。課程建設需要硬性指標,但不能過于僵化,要有彈性和柔性。否則,過于剛性,對課程建設、對創新是極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