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是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推進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為此,我們必須化大力氣進行探索,力爭在實踐層面上要有大的突破。
一、教育價值的“轉型”。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升入高一級學校、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家庭和個人的教育價值追求。這種帶有太多功利色彩的價值追求,雖然無可厚非,但忽視或缺少應有的對“人”個體價值實現的關注,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教育價值的“轉型”,不是要舍棄教育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家庭幸福的價值追求,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命存在和身心發展,更多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興趣需求,更多地關注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的和諧共生。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讓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過一種完整的幸福的教育生活,這才是具有現代特征的基礎教育價值觀。
二、教育質量的“轉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以“雙基”檢測結果的分數,被普遍認為是教育質量的全部。這種唯分數的質量觀,仍然影響著今天的教育。為了拼取分數,造成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各種心理問題頻現,體質健康狀況下降等,社會對此提出了強烈的質疑。教育質量的“轉型”,不是放棄對分數的追求,而是在擯棄分數唯一的基礎上,關注學生分數取得的過程和分數以外的東西,通過對現行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努力構建包括學業水平、學習動力、學業負擔、學生身心健康等要素的全面質量標準,并對這一標準實施動態的評價。
三、教育環境的“轉型”。主要指校園文化環境、制度環境、物質環境等教育內部環境。文化環境的“轉型”,是個漸變的過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學校探索并培植有著本校血統、帶上時代烙印、能對師生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的文化基因,這就需要學校的智慧和堅守。制度環境的“轉型”,主要是讓科學、民主、開放、高效的現代學校制度著陸,并生根開花,積極回應教師、家長和學生對學校教育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參與權的渴求。物質環境的“轉型”,要在不斷完善硬件裝備的同時,側重于軟件裝備的升級——以教育信息化推動和支撐教育現代化;從由設施設備的配置為主向管理和使用側重,建立和完善讓現代化設施設備“活起來”、“靈動起來”的機制。同時,物質環境建設要主動服務于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和教師教學模式的創新。
四、師資建設的“轉型”。沒有師資建設的“轉型”,教育的“轉型升級”必將成為空談。促進教師隊伍的內涵式發展,要走綜合改革之路。一要樹立師德是師資“轉型升級”核心的理念,把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和教育境界,作為師資建設的重中之重,同時,把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素質,作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二要進一步完善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培訓機構和學校的聯動機制,明確職責,共同助推師資建設。三要破解師資建設中的問題,即教師配置上由數量溫飽向結構合理轉變,教師隊伍建設中由個體培養向團隊發展轉變,教師激勵上由依靠“硬實力”向依靠“軟實力”側重,教師管理上由“向下領導力”向“向上領導力”注重。還要不斷完善教師發展序列,幫助教師確立職業生涯規劃,搭建發展平臺,構建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努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