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堅持和諧教育特色,通過“容短促長•追求卓越”的育人模式,讓教育從學生的優勢和長處開始,著重挖掘學生的優勢,給學生發展的平臺,使他們的“長”變得更長,并喚醒其主體意識,自信地去改變自己的“短勢”,使優勢變為特點,讓“短勢”逐漸變強,最終實現學生“有差異地追求和諧”,“有選擇地追求卓越”,創造一種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
2006年,浙江省開展了旨在“促進每位學生在共同基礎上的個性發展”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為貫徹落實浙江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精神,進一步提升辦學質量,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杭州第十四中學以旨在開發學生潛能為目的的《資優生教育教學過程優化的實踐與研究》[1]課題為切入點,開始了結合學生興趣、性向[2]和愛好的差異性發展課程研究。作為一所已有百年辦學歷史的浙江省名校,杭州第十四中學一直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學校的追求。早在1996年,學校就開始了以貫徹素質教育為目的的“和諧教育”模式研究。通過和諧教育的探究實踐,學校建立了師生和諧的自主式課堂教學模式、生生和諧的民主式班級管理機制和家校和諧的良性互動和交流教育模式,得到了當時由華師大副校長葉瀾教授領銜全國和省教科院專家組成的評估組的一致肯定。2000年起,學校在全校推行和諧教育模式,以“和諧教育”為自己的教育特色和追求目標,逐漸形成了和諧進取的校園文化。
隨著新校區的興建,學校的辦學規模隨之擴大,每年入學的新生從原來的600多人翻倍增加到了1200多人,這在客觀上給學校教育教學研究提供了更大、更廣泛的樣本,也進一步豐富了“和諧教育”的內涵。學校認為,和諧是在承認受教育個體有差異前提下的和諧,發展也應在尊重受教育者個性、特長、稟賦的基礎上展開。因此,學校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基于校本的關于和諧教育的理解:“有差異地追求和諧”,“有選擇地追求卓越”——這為學校在深化課程改革中加快育人模式的轉變,創建課程品牌特色提供了扎實的文化基礎。從2006年起,學校對六類不同智力的學生開展了“資優生培養”的課題研究,在培養出不少國際國內取得優異成績的資優生的同時,也開發出了一批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通過對考入學校的學生認知水平的評估,我們歸納出這些學生群體的智力傾向。以擁有數理資質的學生為例,假設杭州市前1%學生的各類資質都是非常優秀的,類似一塊近乎完美的六角形鉆石,而我校的1200多位學生(即每年入學的新生)處在杭州市前20%的位置,他們的資質與全市前1%的學生相比較,則有優有弱呈現為不規則的1200多顆智力傾向不同的鉆石。面對這樣一個并非全面優秀的教育群體,我們摒棄了“拉齊補平”的教育觀念,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優勢入手,最終幫助他們走向卓越,從而形成了學校“容短促長·追求卓越”的育人模式。
“容短促長·追求卓越”的育人模式的構建,是受到了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的啟發。加德納理論認為,“個體處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可以在某種文化背景中被激活以解決問題和創造該文化所珍視的產品”。[3]正是基于這一理論,學校為學生提供切合他們實際發展需要的課程,為每個有稟賦的學生提供激發優勢潛能的平臺,一旦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向,他(她)就會最終成為某個領域中的佼佼者,成就卓越的自己。而“容短促長·追求卓越”這一育人模式的核心,就是“目標多層次、內容多樣化、評價多元化”的校本課程體系。學生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校本課程,學習動力明顯提高,個性發展更加迅速。不少學生經過三年的培養,不僅在某一方面超越了我市前1%學生的水平,而且最終帶動了其他資質的和諧發展,成為一塊有個性特長的飽滿和諧的鉆石。
圍繞和諧教育特色,努力創造適合學生教育的“容短促長.追求卓越”的育人模式,筆者在管理上作了以下嘗試,取得了明顯成果。
一、堅持和諧教育特色,實現學生有差異發展
1.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發展潛能和發展空間
在杭州市初中生大樣本中,全市每年畢業學生為兩萬多人。假設中考是有效考試的話,那么進入我校的學生,基本是處于前20%的學生。按照威斯康星的“金字塔”模式,我校的學生應該是“高級資優生”或“適度資優生”。根據美國金字塔模式的研究成果,這樣的學生,除正規課堂教學及特殊小組計劃外,還需針對個體的特點單獨設計服務項目。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長,他們正處于發展的加速期,所以具有無限的發展可能和發展空間。
要讓這種可能轉化為現實,學校必須努力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和學生的特點,進行辦學實踐的持續創新。因此,我們開展了導師制的教學方式,即,教師除了完成基本教學任務以外,還要帶幾個對自己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對這些學生管教管導。我們的教育從教育對象的優勢開始,從褒揚他們的長處開始,從正強化開始,著重挖掘他們的優勢,給他們發展的平臺,使他們的“長”變得更長;并在強項學科學習中,喚醒其主體意識,自信地去改變自己的“短勢”學科,使優勢變為特點,讓“短勢”逐漸變強,最終成就“卓越”。
2.最有效率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當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常常會帶著功利目的,且帶著立竿見影的功利心理。而懷有這樣功利學習目的的孩子,往往只是受知識的外部學習動機的激發。外部學習動機固然能夠激勵人、鼓舞人,但是布魯納的理論認為,內在動機,特別是能力,是兒童學習的推動力,這才是學生永久性的不竭學習動力。國外有許多實踐已經證明,當孩子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以后,他們會為此而癡迷狂熱,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我校創立“容短促長·追求卓越”的育人模式,就是要去除這樣的功利性。因此,教師們依據學生的興趣開發課程,編寫教材。學校所構建的融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中國課程與美國課程于一體的賦有十四中特色的“目標多層次、內容多樣化、評價多元化”的課程體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得到了有差異的和諧發展。例如,我校有一些學生對汽車特別感興趣,喜歡搜集有關汽車的信息,對此,學校讓老師專門開設了與汽車相關的課程,指導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其中一位學生經過深入的探究,撰寫并出版了《汽車學史》一書。這位學生在研究中發現自己的短勢學科影響了對汽車學的深入研究,開始積極主動地在學習中彌補英語等短項,從而在高三成為年級中各方面都優秀的佼佼者。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因為學生某些學科的成績不好,而打壓他對其他方面的興趣愛好,而應該因勢利導地把他的興趣激發起來,讓他在癡迷的領域努力地奮斗,幫助他實現往更高領域發展的理想,從而激發他廣泛學習其他知識的動機。從我們近幾年的發展看,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和諧的,是能夠激發學生潛能的,也是真正適合學生發展的。
3.最大程度地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平臺
學生存在差異是一種不可回避的現實,和諧教育必須尊重差異;有品質的教育就是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資優”的方面獲得最佳的發展,成為最優秀的自己;公平教育就是要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創造最好的機會和平臺。近年來,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應學生要求開辦的興趣小組和社團就有四十多個,由各學科教師指導的研究性學習小組有188個,有的教師同時指導著四五個研究性學習小組。當學習出自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時,學生不再將這樣的學習看作是一種學習,而是一種玩。每年學校組織的風帆杯大賽就是專門為了學生能夠展示玩的水平而設計的。在學生玩的過程中,教師的因勢利導使得教育產生了它應有的效果。正是基于學生的興趣,我們學校才能夠在省市和全國創新大賽中屢屢獲得高獎次;正是基于學生的不同需要,學校制定了學科申請免考制度;正是基于學生的發展需要,學校創設了無人監考試場。尊重學生的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追求德與智的和諧,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有差異地發展;追求學校與家庭的和諧,學校與社會的和諧,為學生成長創造和諧的教育環境;追求管理與育人的和諧,實現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這些,已經成為學校的亮點和特色。
二、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促進師生和諧發展
1.德育為先導,寓德育于學生的生活之中
和諧的德育應該使學校成為學生精神的樂園,是讓學生找到心靈秩序,引導其追求廣闊的精神生活,引導學生追求高尚的品質。當教育從正強化開始時,學生的點滴閃光點都會成為教師教育的出發點。當每個孩子感覺到自己就是最優秀的學生時,他們會變得非常的自律。我們將學生中一個個閃光的案例編寫成校本德育教材,即“正氣、大氣、靈氣”教育讀本,適時地提出做“人格上自尊、生活上自理、行為上自律、學習上自主”的十四中人的要求。圍繞“規范、有序、和諧、發展”的工作機制,創造回歸人本,回歸生活的學校德育氛圍,開展德育序列化研究和實踐,做好德育常規工作,大力提高德育實效,促進學生人格和品德的健康發展,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和諧發展。衡量教育工作者水平的高低,不在于教育工作者能夠如何將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而在于其是否能夠擁有一雙教育的慧眼,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演化為教育學生的元素,而且將這樣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學生生活,成為學生們日后自己行為的準則。衡量教師的水平不在于教師能夠將大綱中的知識要求最大限度地灌輸給學生,而要看教師怎么樣將學生的背景和上面的知識要求以學生最愉快的方式接受并變為他自己的能力的一部分,成為學生們今后遇到新狀況時的參考依據。衡量德育實效的好壞不在于是否將熱愛祖國,報效國家,奉獻社會的品質等要求掛在學生的嘴上,而是變成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一部分。教育要有運動式的活動,但更要有細水長流、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2.教學為根本,寓情感于教師的教學之中
感動心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說道:“心靈既是指教師的心靈,也是指學生的心靈,所謂教育就是心靈對心靈的感受,心靈對心靈的理解,心靈對心靈的耕耘,心靈對心靈的創造。”馬克思也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教學是如此,德育更是如此。要感動學生的心靈,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包括尊重他們現行的許多價值觀念。古人言“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對喜歡上網的同學,教師應少一些懲罰,多一些關注,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關注校園的網絡建設;對喜歡踢球的同學,教師參與其中適時滲透教育;對崇拜“比爾 .蓋茨”的同學,則在同學中開展“財富大論壇”活動進行引導。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對學生有足夠的包容和理解。學生是有差異的,學生總難免犯過失。正視并接受這一點,包容過失,張揚叛逆,引導他們大膽地探索,積極思考,鼓勵他們對自己不滿意的就大膽質疑,大膽否定;褒揚他們對任何結論都重新審視作出思考,包括一切的規章制度。張揚學生的生命個性,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愛,就會使學生朝氣蓬勃,意氣風發,追求卓越。
3.管理為保證,寓和諧于學校的管理之中圍繞和諧教育這一辦學特色這一根本,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一主題,我們從學校實際出發,堅持在實踐中持續探索創新,對學校內部管理機制、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文化建設、教育科研、體育、藝術、衛生等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統籌規劃,營造了和諧的學校文化,為學校辦學效益地不斷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學校出臺了《杭十四中教師素質水平達成目標》、《杭十四中教育發展“十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杭十四中教師隊伍建設“十五”規劃》、《學生免考制度》、《杭十四選修走班制試行辦法》、《教工DIY活動教室管理制度》等等,構建了以學生主動學習為特征的“和諧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校本教研模式。學校充分發揚民主,依法治校,定期召開教代會,討論、審議并通過了《杭十四中章程》和《杭十四中教職工考核暫行意見》,為學校和諧特色文化下的“容短促長.追求卓越”模式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制度保證。通過科學化的管理,使干群關系、師生關系、師師關系、生生關系、家校關系、德育教學關系達到了和諧,創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
“容短促長 追求卓越”的差異發展育人模式
時間:201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