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評價是密切關系的學生成長的最重要的評價。教學過程本質上課堂評價的過程,學生的課堂學習的質量、幸福度、成長性都在課堂評價這門學問里,對課堂評價的探討,是一個課堂教學觀念與評價方法論的根本轉變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應該是課堂評價的合理定位,。在近幾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以改進課堂評價為立足點,形成了“過程評價”、“多元評價”、“狀態評價”三類研究范例,激發了學生的自我學習愿望,促進學生學習動力、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意義的全面增值。
審視南通高中學科教育,我們欣喜地看到高中課堂發生著由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向以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為中心的轉變,片面追求升學率教學功利得到有效遏制,構建出形式多樣的高效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我們享受這些課改成果的同時,我們遺憾地看到,我們高中課堂更多地變成“滿堂問”“滿堂動”“滿堂放”“滿堂夸”,充斥著“虛假地自主”“虛假地合作”“虛假地探究”“虛假地滲透”。這樣的教學,關注的是學生學了些“什么”,卻很少關注他們是“怎樣”學習的,重視了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了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其結果不僅讓學生在考試過后很容易就把知識“還”給了老師,而且造成他們對知識的厭倦甚至仇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會課堂評價比學會教學更重要,走向“教學與評價的一體化”是我們重構學科教育的新思維,重建課堂教學的新生態的必由之路。
課堂評價,是老師們日常課堂大量使用到的,卻極少受到關注,表面看它基本無“利害性”,然而課堂評價卻是密切關系的學生成長的最重要的評價。它的目的不是去甄別、選拔,而是明晰目標、收集證據、反饋信息、調整教學,促進成長。教學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決策的過程,而課堂決策的過程就是課堂評價的過程,學生的課堂學習的質量、幸福度、成長性都在課堂評價這門學問里,對課堂評價的探討,絕不僅僅是一個標準條目的增刪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課堂評價標準、辦法背后的理念、靈魂問題,是一個課堂教學觀念與評價方法論的根本轉變問題。
在高中學科教學中,僵化、封閉、統一的評價方式往往導致學生發展不全面,個性得不到張揚。目前學科課堂評價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搜集學生學習的數據與證據并據此判斷學生學習的結果,忽視對學生學習的現狀的評價,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目標達成過程中的差距,缺乏學習診斷,學生的學習沒有達到自我導向、反思性、獨立的學習。
(2)課堂評價方式單一,課堂的評價更多的是“站在教師教的立場來評價”,僅僅用課堂測試成績將學生分成不同等級,這樣的評價目的在于區分與比較。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很難得到發揮。
(3)課堂評價的內容僅限于學生對教材基本知識的掌握,基本原理的理解,沒有學科生活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的評價,課堂上教師傳遞給學生的往往是冷冰冰的知識,學生缺少一個思考的空間,也缺少了學生自評、互評、好像吃快餐一樣,教師所提供的評價不能讓學生從中得到更多的積淀,這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是不利的。
(4)課堂評價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指南針和風向標,在大量的高中學科的常態課上,許多教師忽視對課堂評價的設計,把課堂評價的教學作用簡單地理解定位為教學活動的終結環節。
以理性關注課堂評價,以智慧破解課堂評價,是當前高中教師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應該是課堂評價的合理定位,而促進學習的從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轉變為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收集學習證據并反饋,重視課堂學生學習的現狀,及時做出學習診斷,以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近幾年,我們致力于“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的研究,評價行為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使評價建立在江蘇省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在教學目標明晰的同時,思考評價方案的設計,為教師教學改進和學生學習發展提供依據;其次,使課堂評價的目的指向促進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再是簡單地根據分數對學生進行比較,而是融合在教學中,通過提問、板演、觀察、檢測等的方法,關注課堂上學生的狀態是否積極、健康、開朗,關注相關的知識與學生生存的現實世界的聯系,關注課堂上臨時的沒有預料到的狀態產生的新的火花,讓學生獲得的新的認知,在這種互動中及時發現學生在目標達成過程中的差距,從而調整教學或向學生反饋信息,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導向的、反思性的、獨立的學習;使評價方式更為多樣。教師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評價目標和內容,選擇相應的評價方式,建立學生評價檔案,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評價過程中明晰自己有待提高的知識缺陷,讓學生獲得更高的自我監控、自我導向的效率。
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課堂評價,對教師而言,要把課程和教學與評價整合起來,貫徹到日常的課堂活動中去。這種評價是一種“嵌入課程”的評價。對學生而言,這種評價更多的是質性評價,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機會,使學生能夠學會自己判斷自己的進步。在傳統評價中,測驗對學生而言具有相當的神秘性,從標準的制訂、試題的選擇直到分數的評判,學生完全被隔絕在外,符合測驗的客觀性要求。而質性評價可以提供學生成長檔案袋,使學生成為選擇檔案袋內容的一個決策者,從而他們也就擁有了自主判斷自己學習質量和進步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自省精神,有利于開發提高學生元認知能力。筆者以為對學生的質性評價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過程評價,培養受用一生的素養。
良好的習慣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和成長進步起著至關重要,課堂上學生的習慣表現為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即“做事”的習慣和“想事的習慣。我們在課堂評價的維度上特別增設了學習習慣,習慣需要灌輸,習慣需要訓練,習慣需要引領,習慣需要示范,這一切都要通過課堂評價來進行,我們從十個方面對學生的習慣進行評價。①預學。根據教學設計,評價學生對新知識進行自學情況,讓學生通過閱讀,勾畫、思考、摘錄歸納出新知識的重點,在預學新知識中鞏固舊知,鍛煉思維能力。②展示。評價學生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在練膽量、練嗓門、練技能的過程中,響亮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③閱讀。評價學生閱讀文本,理解教材重難點的本領,讓學生在粗讀和精讀、默讀和朗讀、誦讀與思考中把握核心知識。④記憶。評價記憶方式有多種,可以采取一分鐘背誦、一分鐘默寫以及魏書生的記憶力操。⑤書寫。評價書寫要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著手,讓學生把想到新穎的解題靈感、讀書中的隨感頓悟、記憶中的盲點誤區應立即寫下來,并做到書寫和思考同步,規范和美觀并重。⑥自做。評價學生的訓練狀況很重要,主要觀察學生在自做中是否自覺地做、獨立地做、限時高效地做,把每道題做細、做精、做優,達到一懂、二會、三對、四好、五快的做題境界。⑦快做。課堂上的評價是跟每一位學生的精神交流,體現在細微的行為舉止上,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種肯定,讓學生養成高效快節奏的學習習慣。在不猶豫、不拖拉、不欠賬、不浮躁訓練中做學習的成功者。⑧糾錯。通過評價讓學生通過做習題來夯實基礎,善于從錯誤中走出來,在做題中找思路,培養題感,積累應試經驗,找到答題的技巧。⑨自測。想辦法讓學生在自我檢測中,激活自我學習的內在資源,活化自主學習的情智,使學習成果最大化。⑩適應。評價學生在不同課型,每節課的不同階段學生的適應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尋找高中政治的學習方法和個性化學習策略。
2.多元評價,建構人人發展的平臺
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指出:有效教學有七大環節,它包括吸引注意、告知學習者目標、激發學生回憶前提學習內容、呈現刺激材料、引發期待行為、提供反饋、評估行為。有效教學的七大環節告訴我們,高中學科的課堂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必須是多元的,是過程性評價和終極性評價相統一,是有多個評價主體參與下在課堂層面持續地進行,因此,需要充分、準確的證據和信息的支持。經過多次研討,我們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學生評價體系,即“常規性評價”、“學習動力評價”、“學習能力評價”,通過多樣化的課堂評價,使課堂成為引起學習、維持學習、促進學習的場所,學生在“興趣出高分、激勵出高興”的良好氛圍中想學、會新、學得更多、更有意義。
“常規性評價”對應的是學生學業水平指數;“學習動力評價”對應學生的自信心、學習動機、學習壓力、學習策略等;“學習能力評價”對應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體驗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交流能力、想象能力、工具能力等。為了讓學生享受真誠的課堂評價,我們把這三類評價體系設計成學生評價檔案——政治課箋,它包括課堂收獲、課堂評價、教師留言三大板塊,第一板塊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簡單概述。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等。第二板塊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識和思考,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對同學的評價以及對教師教學的評價,第三板塊是教師的反饋與教學反思。學生評價檔案的建立,改善了課堂的教學和學習,學生只要勤于積累,融會貫通,就能落地生根,把他人的知識變成己有的知識,使他們的身心和諧發展。
3.狀態評價,激發自我學習的愿望。
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課堂評價,它有三個維度,即關于學習的評價、為了學習的評價、作為學習的評價,我們在研究作為學習的評價的過程中,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現狀,及時做出學習的診斷,為教師教學改進和學生學習發展提供保障。對學習狀態的評價我們主要做到四關注:第一,關注學生的行為狀態,自信、輕松、注意力集中、情緒穩定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學習,緊張、厭惡、懶散、情緒亢奮是一種消極、低效的學習。第二,關注學生的注意狀態,研究學生的注意特點,把學生的注意力從淺表的層面,引導到有價值的教學信息上來,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第三、 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 學生的情緒狀態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評價情緒狀態有利于學生充分激活潛能,使學生保持適度的緊張感。讓學生在學習情緒、學習方法、學習策略與獲得意義四個方面實現增值。第四、 關注學生的認知狀態, 有效的課堂評價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教學落實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狀態,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當學生的思維處于茫然狀態時,要及時加以提示;當學生的思維處于無序和混亂狀態時,要及時幫助梳理;當學生的思維出現障礙時,要及時給予點撥;當學生的思維需要進一步提升時,要及時引領,及時根據學生的實際調整教學預設,使教學富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