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論高中英語的跨文化引入

時間:2013/12/18

我們知道,教育部英語教研組于1999年11月將“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培養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列入中學英語英語課程的內容和目標之中。中學英語教學是大部分學生外語學習的初始階段,因此,及時有效的引入跨文化的內容對調動學習者的興趣以及提高其學習效率大有裨益。“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他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等諸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和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沖突和障礙。本文分析中學英語課堂的跨文化問題,以及積極有效的課堂引入的一些途徑以及方法的實例。

現代外語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但是具備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外語教學中, 文化因素的教學已有近百年了。早在1904年,Jespersen就說過:“學習它國的文化是語言教學中最重要的目的(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 然而,一些外語教學的專業人士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對外語教學中文化因素加以重視。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在大學外語教學界開始重視跨文化教學。目前,我國絕大數中學都是使用Junior/Senior English for China這套教材。這套教材融合了有關目標語國家的文化內容,譬如藝術、教育、歷史、文學、音樂、政治、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社會習俗和價值觀等。由此可見此套教材比以往的教材更加重視對文化因素的引入。顯然,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也是對中學外語教學的目標,本質和功能等方面認識深化的一種表現。它要求教師把語言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力求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文化教學。隨著對交際理論的研究及其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很多的人已經達成了共識,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而忽視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文化在語言學習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語的理解和運用。因此,認真研究跨文化教學,探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對提高中學英語教學質量,適應未來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是及其重要的。

     那么,如何巧妙和及時地將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引入到中學課堂教學中來呢?這當中又有一些實際的難度和挑戰。中學英語還處于基礎階段,要求學生理解文化的東西,其難度自不待言。同時,跨文化交際,關鍵是“跨”,這即要求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又要求別的文化的了解,從而才能談及進行不同文化間的比較和交流問題。因此,在引入文化習俗等方面內容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度。巧妙的引入言之易,行之難。下面就是筆者在這一問題的一些思考,試舉幾例以求透視這一問題:

1. 稱呼(addressing)。很多教師可能都聽過這樣的稱呼:Teacher Wang, Teacher Li…甚至Teacher Chemistry等漢語式英語,然而稱呼方面中西習慣有很多差異。英語國家常把男士Mr,女士稱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對方是否已婚的情況先, 可用Ms,這是英國女權運動的產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單獨用以稱呼女性,Mr和Ms通常是與自己的姓名或姓連用,而不能單獨與名連用:Mrs只能與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連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與姓,也不予名連用,而是單獨使用。在中國,習慣上有:“李同志”、“黃主任”、“郭校長”、“王經理” “林老師”等稱呼,在英美國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頭銜,如法官、醫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覺得親切、自然。如教材中出現; Good morning,doctor,但如果搬用來稱呼教師則不符合英美人士的習慣:Good morning,teacher(Teacher Lin)。

2.關心(Showing concern)。在英語國家,除了對小孩,人們不輕易問一個成年人特別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齡,以免冒犯他人隱私權。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要避免問以下這些問題: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So you’r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 ? 對于這些“關心”式的問題,大部分中國人并覺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對于英美國家人士來說這些是“個人隱私”問題。 他們很重視privacy,不愿別人過問個人之事。因此,根據他們的習慣,這樣的問題不宜過問,否則就是失禮。

3.拜訪與告別

曾有一位美國友人邀請一位中國學者到家中吃飯,這位學者在電話中不停地說“Thank you”,最后還加上一句“I’ll try to come”。這使得這位美國友人十分納悶,并感到不知所措,因為他不知這位學者到底是來還是不來。這個例子表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就會造成交際失敗。另外,中國學生由于不了解英美文化習慣差異和社交準則,常在未與外籍朋友(特別是外籍教師)約好的情況下,冒然拜訪,很多外籍教師對此反感,以至造成師生之間的隔閡。也就是說,在英美文化中,你要想拜訪某人,就得預約(make an appointment)如:

I’ like to come and see you sometime. Would you be free one afternoon this week?這時不應用陳述句或命令的口氣來來表達自己的請求,如:I’m coming to see you today. 在與主人告別時,通常用以下的話語:

Well, I’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now.

Well, I think I’d better be leaving now.

I’ve an appointment this evening, I’m afraid I must be off.

Thank you for a lovely afternoon.

……

4.謙虛(Modest).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中國人常常是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當受到別人的贊揚時, 自己卻貶損自己。中國人在聽到別人贊美自己說的長相,衣服漂亮時,往往會謙虛一番:哪里,哪里。當這種贊揚遭到中國人拒絕時,美國人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他們之間跨文化的接觸很可能是以一場交流失敗而告終。在送禮物時,中國人常謙虛說:“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這是 “謙虛”的說法,他們會很納悶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認為 “not very good” 的小禮物給別人,因此,老師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當聽到英美人士贊揚時,可以用:“Thank you.”來回答。

    以上幾例說明了在中學英語課堂中國跨文化的引入大有可為,關鍵是教師如何巧妙的引入,并且和學生做好互動,比較中國文化的習俗和英語國家文化的異同,在課堂中創設對話中的文化語境。在日常對話中,學生最容易出現語用錯誤。這不僅因為對話涉及到交際用語的規范使用以及禮儀習俗,更由于在具體的語言交際中, 語言形式的選用總是受到時間、地點、話題、交際雙方的情感、個性、社會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語境因素的制約。因此,成功的對話課,除了要讓學生記住相關的交際喲用語,傳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該設置特定的交際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口頭或筆頭、雙邊或多邊的言語實踐活動。以下舉例說明幾種文化語境的設置:

1.       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book1, unit2中,學習有關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的區別, 課本就建議采用對話練習來詢問最近的地鐵,同時給出很多常用的交際用語,學生可以模仿并編寫新的對話:

A: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neareat subway is ?

B: I beg your pardon?

  A: I am sorry , I mean the underground.

  B: Er…,well, go round the corner on your left-hand side, straight on and cross two streets. It

will be on your right-hand side.

A: Thanks so much.

B: You are welcome.

2.積極挖掘語篇的文化信息

現行的中學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大部分語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特別是其中的文學作品,為學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動鮮明的材料。在語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

3.在課堂上讓學生體會文化對語法的影響

   語法是語言表達的小結,他揭示了連字成詞、組詞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規律。文化背景不同, 語言的表達方式各異。英語注重運用各種連接手段到達句子結構和邏輯上的完美,如要表達“他是我的一個朋友”,不能說“He is my a friend”,而應該說 “he’s a friend of mine”, 雙重所有格準確的表達了“他”與“我的朋友們”之間的部分關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來了, 春天還會遠嗎?)” 一看到if ,兩句的語法關系便了然于胸。漢語則未必如此,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還怕沒辦法?”毛澤東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 看上去像是一連串動詞的堆砌, 幾個短句之間無連接詞語,但其上下文的語意使他們自然地融為一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思維,漢名族重無形和辯證思維。讓學生了解這種西方習慣上的文化差異,體會其對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對于學習英語語法,減少Chinglish(中國式英語) 的錯誤是有幫助的。

4.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取和體驗異國文化。

    教師在平時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地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中學英語課堂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從根本上說,是文化素質的培養,而不是純語言的訓練或交際技能的訓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語言輸入和文化輸入主要依靠英語教材、課堂和英語教師的傳授。因此,英語教師的文化修養顯得尤為重要。英語教師可以通過接受專業培訓,學習英語文化課程提高文化修養,深入細致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細節,為改善英語教學創造了條件。英語教師還應更新教學觀念,處理好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在課堂上結合教材設置情境, 進行跨文化知識的介紹,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比較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使學生認知、理解這種文化差異,有意識地參照得體恰當的文化背景來進行交流;在課外教師也應最大限度地創設好英語文化氛圍,如,鼓勵學生廣泛地進行課外閱讀,多渠道地攝取文化養分,在閱讀過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細節,以便更深層次地理解語言背后文化因素;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用英語與外國人接觸,進行面對面交談,或訪問網站,與外國網友交流,讓學生在直接交流中理解外國文化,鍛煉跨文化交際能力。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思思99热这里只有精品6 | 亚洲性久久久影院 | 中文色字幕网站 | 最新欧美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亚洲国产l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伊人成大香线蕉99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