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但由于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由來已久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隨之而來的教育問題也日益凸顯,例如擇校熱、教育腐敗現象、教育不公平、教育的功利化等等。究其主因,是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極度渴求,更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嚴重失衡。由于學校教育占據了一個人社會化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在新的歷史時期,探索學校建設的新重心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能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奠定堅實的設施基礎,更能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
一、以規劃為龍頭,適應時代要求,落實科學教育發展觀
所謂規劃是指比較長遠的發展計劃,一般分為中期(五年)和長期(十年以上)兩種。要積極發展教育事業,使我市學校的建設發展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做好學校規劃是起點。做好規劃是教育改革發展建設的第一資源,抓好規劃是教育行政部門、同時也是學校實行管理的第一權力,抓好規劃也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實行管理的第一責任,不抓規劃是最大的失策,規劃不好是最大的浪費。
(一)堅持規劃先行,將市民的需要放在首位。建設新校區, 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整體規劃, 建設就沒有章法, 管理也沒有依據,往往導致建設發展的波動和多變。這意味著具有前瞻性的規劃在基建項目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時,要做好學校規劃,應建立在充分調研市民的需求之上,將專業的規劃和分析與人民的迫切需求真正結合起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民的教育需求不斷增加,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應充分考慮目前存在的農村學校生源不足、校舍閑置,城區學校班額過大、場地過??;小學師資欠缺,初中教師富余;村級小學太散太弱、基礎設施差,城區學校較大較好、優質資源多等問題,綜合考慮人民需要,做好學校規劃。
(二)因時制宜,提高適應性。校園規劃如何適應時代要求,是教育界和建筑界一個普遍關心的問題。過去我們在制定學校規劃時,往往是“刻意”地為“規劃”而規劃;“規劃”一旦形成,一般不修訂,是一種“靜態”的、“嚴肅”的“計劃”。而在實踐過程中,外部環境、教育觀念以及學生、家長的需求一定存在著變化,在制定規劃時,不僅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還要提高適應性。成功的策略是因時制宜,并不是經過精心計算或計劃的。任何事物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我們學校的發展也是全面協調發展的過程。我們要依據學校以往發展 的規律和經驗,例如測定過去五年發展的速度、規模,并考慮今后五年中可能加速和減緩的各種因素予以適當增減,形成適度動態的、適應性強的規劃。
(三)增強個性與特色,注重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結合。一所學校的發展既有內部構成各要素的作用,又有外部各種環境的影響;既有歷史的傳承,又有不斷創新的特色。因此,校園規劃建設還必須堅持個性和特色, 要避免千校一面。在校園整體基調和校園建筑的風格所散發出的文化韻味上, 每個學校都應有自己的特色。然而,為了體現新校園的現代化氣息,越來越多的新校園呈現出同質化的趨勢。因此,我們在實現規劃目標的過程當中,既要著眼于校內各種資源的充分利用,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外各種環境對學校發展的積極作用,綜合內部傳承與外部環境、歷史沿革和未來發展,為學校規劃自己的名片,讓硬件設施能為校園文化增添色彩。
二、以管理為重點,加強過程控制,嚴格規范基建現場管理
項目實施的過程是將設計創意變成項目實體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整個項目周期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最多,管理協調配合的難度也最大?;ìF場管理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這既不同于單獨的施工管理,也不同于純粹的工程質量監理,它是對一個或多個建設項目的資金、工程進度、質量等多種因素實施監控和協調。目前,學校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建設標準也越來越多,對建設單位的現場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和綜合能力要求。
(一)堅持全過程制度管理。制度和程序是學校基建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說,總體規劃、具體項目的立項、可行性研究報告包括整體方案的設計等等必須要有; 還有規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的申領, 都是必不可少的。對于現場管理人員來說,好的制度和程序不僅為管理人員提供了一套便于操作執行的工作準則,更為各參建單位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提供了合理依據。要重視工地例會制度,通過工地例會協調各方關系,及時總結前階段的工作,分析有事和存在的不足,針對施工中的重點和難點,討論提出最佳的解決辦法。要重視建筑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檢查和準入制度,制定詳細條文,層層把關,嚴禁一人說了算,確認產品合格后方可進場使用。要重視預檢及隱蔽工程驗收制度,預防發生差錯二造成質量事故和財產損失,力所能及地保證工程質量。要重視分級驗收制度,對各分部分項工程的質量分級監管。
(二)工程質量是現場管理的核心。建筑產品的質量與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它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到使用功能是否能滿足教學、科研、學習、生活、休息的需要。中小學校教育建筑應特別注重安全性,對工程質量的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工程質量是無疑是教育基建現場管理的核心。一是要求施工、監理單位委派具有同類工程施工、監理工作經驗、質量意識強、技術過硬、素質高的專業人員;二是要嚴把建筑材料的質量關,嚴格按有關標準和程序規范各建筑材料的使用,充分考慮學校使用的安全性、環保型;三是要明確各方工作責任,將質量要求和安全要求層層落實到具體人、具體工作中;四是要加強成品保護,對已完成的分部分項工程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五是要加強施工監督,建設單位要做到到依靠監理而不依賴監理,使建設單位的監督貫穿于基建管理的全過程。
(三)培養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對于基建管理,過去往往過于注重時間、成本、質量等硬性指標,往往忽略了人是管理中的最重要因素,還沒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做到實處。事實上,在管理部門外部,要以服務對象為本;而在管理部門內部,要切實以管理人員為本。搞好教育基本建設, 勢必要建立一支政治上堅定、技術上精良、作風上過硬、紀律上嚴明、勤政廉潔、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經得起考驗的基本建設工作隊伍。不僅要懂專業、會協調,還要守紀律、有擔當。因此,要著重注意培養管理人員的管理理念、加強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提升管理人員的廉潔意識和自律能力。一方面,對于管理人員要給予充分的重視,不斷激發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給予管理人員更多的培訓和學習機會,發揮其所長做好工作分工;另一方面,對管理人員要加強政治思想教育,構筑牢靠的思想防線, 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基建管理人員恪盡職守的良好職業操守和正派健康的生活作風。
三、以效益為目標,加強投資控制,使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學校建設的資金雖然已經比以往有了巨大的提升,但畢竟是有限的。要衡量一個建設項目的綜合效益,除了質量之外,還有工期控制、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將有限的學校建設資金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僅需要基建管理人員對項目全過程進行科學管理,還要合理地控制成本。學校建設項目成本的控制貫穿于項目決策、設計、招投標、變更、施工到竣工結算的全過程,重點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前期工作。在前期工作過程中,要重視投資決策階段工程造價的控制,合理地計算投資估算,充分估計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風險及建成后的效益,并提出應對及防范的措施。要通過加強設計前的地質勘探工作、完善工程設計招標等方式做好設計階段的工程造價控制管理。要加強工程招投標的監督和管理,引入公正、公平、公開的競爭機制,以達到縮短工期、提高工程質量、控制工程造價的目的。
(二)施工階段。充分加強工程設計變更的管理工作,防止因不合理設計與設計變更造成工程造價的提高,努力克服技術與經濟的脫節現象,嚴格控制施工階段的設計變更。在施工的過程中,注意控制材料價格,同時要把好質量關,做好安全工作,防止因發生質量不合格或不必要的意外事故而造成浪費。
(三)竣工結算??⒐そY算審計是控制投資的關鍵過程之一。要公正、公平、合理地進行工程量核對,向審計單位的審計人員如實地反映施工時的真實情況;要協助審計人員了解各建筑材料的市場價格,核定合情合理的價格,做好費用核準工作;要積極配合審計人員到實地進行核實,確保審計后結算的真實性。
四、以科研為突破,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尋求破解難題的方法
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建筑工程的復雜性,在各個階段中都存在著種難題。作為基建管理相關人員,更要緊密地圍繞教育改革發展和教育基本建設的中心工作,瞄準重大現實問題,迎難而上,尋求相應的對策和破解難題的方法。相比于其他領域的課題,教育基本建設的理論科研更應該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要倡導原創性研究,倡導源于實際的的研究結果, 鼓勵一線實踐的探索,鼓勵相關人員踴躍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具有高度的實踐性和針對性,形成良好的理論探討氛圍。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沒有好的校舍,很難成就品質教育。對于基建部門來說,就是要建好人民滿意的學校,從規劃到施工、從理論到實踐全方位提升教育的“硬實力”,為建設教育強市、充分發揮重點工程的經濟和效益和社會效益做出應有的貢獻。
建好人民滿意的學校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時間: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