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直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瓶頸,來自高考的壓力、傳統的慣性、學科的差異,常常制約著教師心態和教學行為,高中課堂濤聲依舊,課堂改革舉步維艱。馬中一直以開放的心態對待課堂教學改革,在全縣實施有效教學初始階段,馬中便提出“預學導學一體化”課堂教學思路,率先對傳統的課堂提出挑戰,在全校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上形成第一次沖擊波。在全縣“高效課堂建設深化年”活動縱深推進的形勢下,馬塘中學結合長期教學實踐,凝聚集體智慧,以課堂高效來贏得教學提升和質量增長,總結提升了適合馬中辦學基礎的“問題導學 靈動課堂”教學模式。馬塘中學作為生源一般的普通高中,率先攻堅克難,排除干擾,頂住壓力,重錘敲擊,完善課堂模式,推進課堂改革,教師教學理念和課堂面貌正在悄悄發生變化,為本縣高中課堂教學改革摸索了一條可資借鑒的道路。可喜可賀!
認真研讀這本模式匯編,充分感受到了馬中人的智慧、勤奮、執著。馬中人是在探尋一條適合本校辦學基礎和辦學實際的教學之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辦“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教學是教育這支奇葩上的一個花瓣,課堂又是花瓣的主體,“最適合”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是形成“最適合”教育的基礎。“最適合”的課堂,就是尊重教育教學常識的課堂,是遵循學生學習規律的課堂,是促進學生最佳發展的課堂。追求“最適合”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是教育人的職責,是教學管理的使命。
馬中這本課堂模式匯編在追求“最適合”課堂教學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概括起來說,有這樣一些特點。
模式的內涵要義切合學習規律。“問題導學 靈動課堂”是指以問題來引導、指導學生探究知識,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愿望和能力的一種發展性教學模式。是以“問題解決”為基石,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為核心,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為特征,在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合理引導,在師生、生生的多向互動中,促成學生思維成長的靈動課堂。這一模式有兩個核心要義,一是“問題”,二是“靈動”。這兩個要義都直指高中學生學習規律和課堂教學規律。教育家布魯納說過,“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對問題的驚訝開始。”問題就是思維,可以說,沒有問題便沒有真正的思維,也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尤其是高中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以問題引導學習、深化學習,是回歸了學習的內在規律。課堂,是師生智慧碰撞的平臺,這就注定了有效的課堂必然是靈活、靈動、靈性的智慧課堂,是動腦、動口、動手、動情、動心的互動課堂。一句話,“問題導學 靈動課堂”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規律、課堂教學特征是適宜的、切合的。
模式操作要領簡明適用。“問題導學 靈動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操作要領是五步: 1.預設問題,引導預學;2.生成問題,深化思考;3.探究問題,合作學習;4.提煉問題,歸納總結;5.反思問題,鞏固拓展。這五步具體、實在,可感、實用。比如,第一步“預設問題,引導預學”,就是教師備課時設計富有啟發的問題,以導學案為載體,引領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天地,指向明、不模糊,教師可操作、不含糊;再比如,第四步“提煉問題,歸納總結”,這對高中課堂尤為重要,如果僅僅是問題堆積,即使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學生可能是猴子掰玉米,也可能是一頭霧水,“提煉問題,歸納總結”環節,就完全改變了一盤散沙、彼此割裂的現狀,“提煉”“歸納”將會串珠成線,提綱挈領,將淺表散亂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網絡化,學科的思想方法、思維特征也在師生的“提煉”“歸納”中潛滋暗長,形成素養。
模式適合馬中的校情生情。“問題導學 靈動課堂”教學模式秉承了馬中“預學導學一體化”課堂教學思路,有效針對了當下“新授課復習化、復習課習題化、講評課標準化、導學案全能化”等教學功利化傾向。特別是以“導學案”為載體,規范了導學案設計的思路、格式、要點,如導學案結構規范為課標導讀、問題導思、例題導練三大塊,其中問題導思包括預設問題、生成問題,這對層次復雜、特征各異的學科、課型具有普適性指導意義。馬中的生源處于全縣中上水平,學生學習基礎良好,特別是規范招生后,基礎更為接近,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破解問題的基本能力,能夠在課堂上與教師平等對話,與文本深度對話,具備課堂靈活理解感悟知識的能力,靈活突破課堂難點的智慧。馬中的教師理念先進、教學靈活,也是這一課堂模式實施的基礎。
模式推進策略適切對路。就模式推進模式,常常陷入單一追求模式的誤區。課堂改革是一項綜合的教學改革,必須全方位多角度推進。馬中在“問題導學 靈動課堂”教學模式推進過程中,制訂了以下適切的推進策略,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效果。一是以文化引領課堂改革,學校打造責任文化,強化教師主動改革、勇于負責、敢于擔當的意識,以每一位教師敢于負責的精神品質支撐課堂改革;二是以隊伍建設支撐課堂改革,學校重視備課組長、班主任兩支隊伍建設,建立制度,完善獎勵,優化機制,保障活力;三是以教學常規的落實保障課堂改革,行政聽課點評、教學六認真檢查凸顯教學常規的落實。學校還分階段確定推進策略,集中宣傳、氛圍營造、典型示范、跟蹤督查、熱點研討、反思交流,等等,多管齊下,不斷為“問題導學 靈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推進注入生機和活力。
模式實施階段的規劃科學合理。一個模式從理念到行動,從實施到成熟,必須經歷復雜甚至反復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問題導學 靈動課堂”教學模式實施分三個階段,一是起步階段,2~3個學期;二是成長階段,1~2學期左右;三是完善階段,1~2個學期。每一個階段,均有推進的重點。第一階段的重點是問題設置的質量,主要抓手是導學案,通過導學案高質量的編制與合理使用來規范教學行為,變“講”導學案為“用”導學案;第二階段的重點是問題探究的效果,主要抓手是教師教案,通過集體備課基礎上的個人鉆研,提高教師備課的質量,以科學的教學設計來引導學生合理高效探究問題,變“注重氣氛”的課堂探究為“注重思維”的課堂探究;第三階段的重點是問題生成的質態,主要抓手是學生筆記,通過對學生筆記的規范指導與制度化檢查,提高課堂學生生成問題的質量、教師有效解決問題的質量,變“解決問題”為“問題解決”。為確保教學秩序的平穩運行和課改的穩步推進,在實施的起步階段,學校允許各學科可以在“問題引導、學生主體、有效思維”的總體思想指導下,結合學科業已穩固的有效方式,形成具有學科特點的課堂“分模式”,鼓勵有基礎的、有條件的教師先行實踐。可見,學校管理者充分估計到實施的困難和阻力,統籌兼顧,分段實施。科學適度的實施安排,循序漸進,漸入佳境,模式要領逐步滲入并內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克服了模式推進過程中的一陣風、形式化、浮躁癥。
模式推進過程中適時破解難點。“問題導學 靈動課堂”教學模式不是一兩個人頭腦發熱想出來的,不是一時半刻就定型實施的,這一模式的形成過程凝聚了馬中全體教師的教學智慧,是在不斷發現問題、不斷破解問題、不斷完善模式中一路走來的。據了解,為了解決問題,學校單是召開的大大小小的專題研討會就達20多次,可見,“發現問題——破解問題——完善模式”是“問題導學 靈動課堂”教學模式產生的基礎。比如,初始階段,學校發現了課堂提問的簡單化傾向,學校就結合行政聽課點評提出課堂問題設計要有思考性、探究性、啟發性、關聯性的要求;發現導學案設計習題化傾向,學校又展開研究,提出了導學案瘦身方案;在模式實施一個階段后,發現部分課堂滿足于簡單記背默低空掃描知識的傾向,學校專題研討,提出課堂學生思維創設、呈現、提升的標準;針對教師重難點知識蜻蜓點水的傾向,學校又組織教師研討如何發揮主導作用,確保主干知識落實到位;針對個別教師一味關注模式套路忽略學生作業篩選批閱的傾向,學校又鮮明地提出教學六認真的要求,指出課堂模式實施與教學常規執行的關系。適時地破解難點,使“問題導學 靈動課堂”教學模式日趨成熟。
還有很多追求“最適合”的地方,篇幅所限,恕不贅述。“最適合”是最普通、最樸實、最普適的追求,沒有華麗的外表,只有內在的品質。馬中人追求“最適合”課堂教學模式,是在用心改革,是在真心改革。我們有理由相信,模式的匯編會帶給“問題導學 靈動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更廣闊的交流平臺、更深入的思考研究。當然,從文本到行動,從推進到自覺,可能會遇到未曾預想的困難,實施過程中的動搖、懷疑、倦怠,教師長期形成的教學慣性,學生被動學習的陋習,都可能影響模式的推進,需要堅定信念,頂住壓力,持之以恒,攻堅克難。我們有理由相信,執著勤勉的馬中人會認準方向,堅定不移地朝著理想目標邁進的。
我們期待著高中課堂的實質性變化,我們期待著高中課堂改革的春天
努力追求最適合的課堂教學
時間:20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