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天一中學校長 沈茂德
教師管理難嗎?確實很難,現在的學校這么大,幾百號教職工,性格各異,要凝聚成有共同愿景的團隊,要讓每一個人都有才能發揮的舞臺,要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成長與成功的幸福,要讓每一個孩子享受教職工人格的魅力和學術的精湛,要讓每一位教職工成為學校對外的一張名片……豈止是一個“難”字可言。
廈門市教育局副局長、特級教師任勇先生曾這樣寫道:管理之事,廣難雜變。廣,涉及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信息等;難,從制度走向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雜,都說“細節決定成敗”,一細下去“不雜才怪”;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廣難雜變,考量著管理者的管理智慧與管理藝術。
我一直相信,優秀的教師決不是校長“管理”出來的,他一定是在自我要求的內驅力作用下,在一個充滿了舞臺、機會,有著成長的濕度、溫度的文化校園中逐漸生長出來的。
在一個規模化的校園里,校長設計著學校的發展目標,影響著目標的達成度。但對每一個個體的教師來說,影響其成長最為重要的因素可能是身邊的伙伴 (學科教研組長、備課組長、辦公室的同事、年輕教師的導師等等)。這些伙伴在常態化的工作與生活中,不經意表露的價值觀、教育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就形成了每一個個體所生存的“文化”環境。每一位教師不僅獨立地存在,他們更呼吸著這種浸泡式的 “群體性空氣”,久而久之,每一個個體漸漸就有了共同的底色。
由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在教師管理中,優化辦公室文化,培植優秀的共同愿景和價值信仰,這是校長管理中應時刻重視的關鍵性工作。而這一種培植決不是一次會議、一次談話所能達成的,需要校長敏感之、時思之、久植之,需要用心去長久地“精耕細作”,耐心地“春風化雨”,需要組織許多次許多次校本性的“文化典禮”,蕩滌不適宜的劣質“文化”,蓄積優秀的校園文化。當我們不斷地看到教師的言行中有越來越多的“共同理念”,當我們不斷看到教師的行為中表露出越來越多的共同愿景和自覺行為時,我們可以說,優秀的團隊正在形成。
我一直相信,教師管理難的原因除了教育管理體制的僵化、畸形的升學機制等外部原因之外,與校長的教師觀、校長的人格特征及工作智慧有極大的關系。
我的內心一直有這樣一個聲音:不要把校長當官做。這樣的觀點大約有這樣幾個意思:首先,校長內心應該清晰,自己是個凡人,而不是偉人。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一個校長自認為自己很“偉大”時,其實,他已離教師很遠了;當一個校長總是說著一些漂浮、華麗的“思想”,行為上時常有“藝術性作秀”,而且膚淺地自認為自己已經是 “教育家”時,他已離教育很遠了。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校長的性格、校長的能力都不應該刻意包裝,每天行走在校園里,教師看到的應該是一個樸素的、親和的、真誠的人,而不是一個作秀的、狂妄的、虛偽的“專家”。共同的工作中,應該讓每位教職工看到一個真實的、鮮活的,有優點也有缺點的一個凡人,讓教師認識一個真實的校長,教師可以與你交流,可以批評你,也可以表揚你。這樣的校長,教師認識你,也認同你。這樣的校長,才具有真正的影響力。其次,校長應該是一個敬業者。他愛自己的學校,愛每一位學生,愛每一位教師。他真實地在竭盡全力幫助學生發展,他在勵精圖治推進學校發展,他在千方百計為教師發展提供一個個舞臺,他的所有行為,皆源自內心,而非包裝。當教師認同校長是一個敬業者的時候,你一定會看到“行勝于言”的效果。再次,校長應該是一個真誠的服務者,教師們在工作中、生活中會遇到種種困難,在困難的情境中,應該有校長鼓勵的聲音,應該有校長幫助的行為。
改變一所學校,最重要的可能是優化一所學校的精神存在;提升一所學校,關鍵是提升所有教職工的價值追求、思維方式、教育行為。2005年,錫山區政府曾深入天一中學調研一周,寫出了三萬字的長篇調研報告,報告中寫道:“這是一塊充滿智慧的土地,處處飄蕩著先進的教育思想,人人洋溢著追求卓越的工作激情。”如果有人問,天一的優質發展,最強大的力量是什么?那我的回答是,真實存在于天一校園的“敬業奉獻、崇尚科學、追求卓越”的“天一精神”,確實已成為一種無形但真實的文化力量。
一個校長,可能無法改變浮躁的社會文化,但他可以影響并建設一個寧靜的、充滿著學術研究與理想追求的校園。他可能很難改變教育體制和機制,但他可以把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管理風格,以一個真實的凡人、一個熱愛教育的職業工作者的身份,去影響周邊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