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這一代、影響上一代,改變下一代”——作為一座歡迎外來民工子弟就讀的公辦實驗學校,本人認為,外來民工子女如果在他們最需要和最能接受教育的時候,得不到應有的教育,那他們的成長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或許他們就會成為問題孩子、成為不良少年,這不僅是他們的損失也是我們社會的損失。因而,處在蘆莊城郊結合部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我校面臨著外來民工、流動人口的急劇增多,他們的孩子缺少正規教育的現狀,熱情地向他們打開了方便之門,給這些飄飛的蒲公英們一片茁壯生長的綠色土壤。
民工子女教育面臨的問題
大多數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民工家長都愿意讓自己的孩子進入當地的公辦學校接受和當地人一樣的教育,并對此寄予了較高的期望。我們蘆莊小學有學生600多名,其中外來民工子女200多名,約占30%以上。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發現這樣一些問題:
問題一 經調查顯示,我校的兩百多名外地民工子女學習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部分外地民工子女在普通話、英語等學科的學習上有較大的困難,和本地孩子差距很大,但在體育、勞動方面又優于本地孩子。
問題二 外地民工子女由于家境不如本地孩子,因而有部分學生會產生自卑心理,也有些孩子會感受與本地孩子在相處時有一定隔閡,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班集體中去。
問題三 外地民工子女吃苦耐勞精神較強,生活自理能力明顯好與本地孩子,但受家庭影響,行為習慣較差,不講文明、不講衛生的現象時常出現。因而,對他們進行品德教育相對重要。
問題四 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跟不上學校教育,民工父母與學校教育配合差,也是較突出的問題。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外來民工子女家庭不懂的科學的教育方法,因而對待孩子所犯錯誤不能正確引導,而是采用比較簡單、粗暴的方式,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這種種問題,給學校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班風學風惡化、學科質量下降等。但是,隨著本地經濟的發展,我校又處于交通方便地區,民工子女大量涌入這一現象將長期存在。是被動地對待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還是主動出擊?這是擺在我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每到暑假,總會有一些外來民工帶著自己的孩子在校門外張望,生怕錯過了給孩子報名的時間。在與這些他們的相處中,我們感受到,其實每一位民工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和城市的孩子一樣,健康幸福地成長,但這樣的愿望卻很難實現。那樣期盼的眼神,把我們深深地打動,蘆小毅然決定,把這些孩子納入我們的懷抱!雖然這也給我們的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帶來了許多新的難題,但我們能用一顆平等的愛心去教育這些孩子,讓他們真正做到“自尊、自信、自強”,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這一切顯得那么地有意義。
建一個平等的綠色家園
讓外來民工接受平等的教育,是平民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新時期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發展。由此,我校努力創設一個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外來民工子女在我們學校享受到和本地孩子一樣的優質的師資、齊全的設施。如今,他們和本地孩子混編在平行的班級里,沐浴著相同的愛的陽光。
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感覺到,外地孩子與本地孩子之間或多或少地有著地域、語言、思想上的種種不同,這些制約了這些孩子的發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為了縮小外地生與本地生的差距,使他們更好地融入到班級集體中去,融入我們這個家庭中來,我校不斷地探索著:
1、建立檔案,做到有的放矢。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教師只有掌握外地生的心理狀況,才能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調悉其心理的變化,并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糾正不良的心理狀態。為此,學校要求每一位教師重點抓好一兩名民工子女,對其心理、學習、家庭教育等各方面進行了解與分析,制訂相應對策,落實到日常管理中去,并做好記載。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外地生的不同特點,不同心理狀況,制定轉化計劃,選擇恰當、靈活的方法循序漸進地開展“心靈”治療工作。
翻開老師們的手記,每一個案例都生動的記錄了我們給這些外來孩子的心靈以默默的綠色滋養,讓他們人格健全、思想健康。這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我奶奶是拾垃圾的,我媽媽是掃垃圾的,我爸爸是收垃圾的”——說這句話的是個七歲的女孩,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自江西。一個很白凈而又靦腆的女孩子,可她的家卻是一個十分臟亂的地方。一次她生病,班主任老師在他人的指引下來到來到女孩的家,發現她家的房子只是一個“有圍墻的棚子”,老師只能站在門口,因為除此之外,已經沒有地方可站人了。透過灰暗的房屋,一縷光線從“后院”射出。后面還有扇門,遠遠的可以看到里面堆積的垃圾,女孩的爸爸媽媽還在外面干活。老師怎么也沒想到這個白凈甜美的女孩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生活的。老師知道這個女孩既自尊又自卑,她為自己的家人每天與垃圾打交道而羞愧。老師馬上微笑地俯下身,輕輕地給她捻好被子,并耐心地開導她。女孩至今記得老師對她說的那句話——沒有那些掃垃圾、收垃圾的人,我們的城市能有如此的美麗與衛生嗎?老師幫她拂去眼睛里的塵埃,讓她又看到了一片純凈。
2、付出愛心,用心靈贏得心靈。
白居易說過:“惑人心者,莫先乎情。”愛是教育的前提,我們教師總是努力走進外地生的心靈世界,對他們關愛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幫助多一點。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對學生用心都很精細,像慈母一樣,把全身心用在他們身上。這些孩子感受到了教師的愛,漸漸地他們能主動地自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親近我們了,而對學習也有了更多的興趣,不少學生成績穩步上升,甚至在班里名列前茅,這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在教學中,最大的問題莫過于許多中途轉到我們學校的外來民工子女大多沒有學過英語,怎樣使他們的英語水平能在短時間內有所提高呢?我們英語組的老師動足了腦筋,她們設計的以應用英語為主的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無論是口語情景對話練習,還是英語小游戲;無論是英語歌舞的教授,還是圖片式的生詞學習等課程安排都受到了這些學生的熱烈歡迎。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培養了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了英語水平。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能用自編自演的英語小短劇匯報了他們的學習成果了!看,那一張張興奮的笑臉;聽,一串串流利的英語,這一切無不讓我們的老師由衷地感到欣慰。
在學習上,我們的教師耐心幫助他們,善于抓住他們身上一個個小小的閃光進行鼓勵、表揚。一個河南來的姓魏的學生,插班進了我們的二(3)班,由于方言的影響,“f”和“h”一直分不清,所以一直鬧“蝴蝶‘揮’來‘揮’去”的笑話。針對這種情形,語文老師每天單獨幫他正音,從字到詞到句,一次又一次。終于,他學會了正確的發音,在一次課文朗讀中,他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這個學生的學習馬上就有了勁頭,再也不鬧著回老家了。
在生活上,我們的教師更是關心、體貼他們,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個別農村來的孩子,不注意個人衛生,有的老師是身兼兩職,既是老師又是幼兒園阿姨。老師們一方面要關注孩子的學習,另外,還要花更多的精力,教他們做人,從講文明禮貌;從見到老師、長輩要問好;從上課要遵守紀律;從衣服要整潔,飯前便后要洗手……這些原本城里孩子在幼兒園就養成的良好生活習慣,而這些民工孩子卻只能在小學,來靠老師補上這堂“衛生課”了。但老師們并沒有嫌棄他們,而是耐心地從點滴教起。
潤物細無聲,不少外地學生在我校的悉心培養下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比如:我校原來的薛洪海同學,在體育老師帶動下,堅持參加運動員訓練,在市運動會上一人獨得三塊金牌,被江南中學體育特長班破格錄取。單皓同學,是班里的佼佼者,她刻苦努力,不僅是學校里的“三好學生”,還拿過作文競賽一等獎呢!吳小玲同學是校舞蹈隊的成員,那優美的舞姿讓我校捧回了“百靈鳥歌舞比賽”市一等獎的金杯……這些外地學生經過幾年的校園文化的熏陶,正規的藝體教育也使他們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共有112名學生在音樂、舞蹈、體育、書法、棋類、手工、科技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長。
3、星星點燈,融入集體懷抱。
學校是學生最重要的集體生活場所。為了幫助外地生盡早地融入集體的懷抱,并從中吸取溫暖和力量,我們號召全體同學首先要從思想上改變認識,消除外地生的隔閡,其次要落實到行動上,從只關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來,真誠地向他們伸出友誼和溫暖之手,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進而喚起他們對集體的熱愛之情,并把這種感情轉化為上進心。
學校根據外地生的興趣愛好,舉行了各種活動,給他們創造施展特長的機會,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強的信心。學校還給這些孩子集體過生日,每個月當月生日的孩子都會聽到大伙兒為他們齊唱的生日歌,大蛋糕上那閃動的火苗映紅了他們興奮的面龐,也溫暖著他們純真的心靈。
思想單純、吃苦耐勞、學習踏實、不惹事生非——這是外地孩子的特點,而機靈活潑、視野開闊、思維靈活、懂禮貌有教養——這是本地孩子的特點,為了讓他們能取長補短,學校讓他們相互結對子,組織了一個“同在一片藍天下,我們從小是朋友”的活動,組織他們互換生活環境,學著體驗對方的生活,解除孩子們間的隔膜,讓他們學會交流,相互關愛。你看,這些外地孩子也能和本地孩子一樣注意文明禮貌,學校的“綠色小天使”中活躍著他們的身影,他們有的當上了大隊長,有的競選成了中隊委,變得開朗而自信。本地學生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好品質,學校組織春游,不少城市孩子暈車嘔吐,一位民工子弟拿著塑料袋來回張羅,這種淳樸的助人為樂精神讓城市孩子很受教育。融洽的學習生活氛圍,使這些來自外鄉的孩子把這兒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也把我們蘆小當成了另一個溫馨的家。
4、轉變家長意識,家校密切配合。
“這些民工子女很可愛,但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上反映出來的問題,根子并不僅在孩子身上。”老師們都這么認為。不少老師反映,民工子女的父母的確很少主動和學校老師聯系,更不用說和老師交換意見,配合學校教育了。一般能到學校開家長會的父母,就算很不錯了。甚至有很多家長一年到頭都見不到一次面,配合又從何談起?
而他們的家庭教育也還存在很多誤區,主要表現在:家長為工作生活奔波,無暇顧及孩子,對孩子聽之任之的情況比較普遍。家庭教育方法不當,簡單粗暴,甚至是拔苗助長、操之過急。有些家長主觀上重視,心理明白;可客觀上無暇顧及,一旦子女與自己所期望的不符,出現“壓服”,打罵的情況比較嚴重。為此,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分析解決他們的子女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并舉辦講座,指出壓抑孩子發展,有損孩子人格的種種不當的教育行為及其危害性,并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孩子。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孩子,機靈聰明但對自己要求不高,常常不做家庭作業,上課也很隨便,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感到只要學會計算就行了。和家長聯系后,才知道家長是賣菜的,在和孩子的言談中流露出只要學點算術,免得以后幫家里賣菜多找錢給別人就行了的想法。老師告知了孩子的近況,并誠懇地告訴這位家長她的孩子很有潛力,但要靠引導才行,從此這位孩子的母親開始用期待的目光和積極的言語來影響孩子,這樣的潛移默化使這個孩子也變得懂事刻苦起來。
我記得,泰戈爾有這樣一句詩:“小草啊,你的腳步雖小,但你擁有你自己腳下的土地”。在我看來,我們蘆莊小學正是通過我們的關注與熱誠、理解與愛護,讓這些飄飛的蒲公英們找到了愛的土壤,這一片腳下的土地一定會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外來民工子女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時間:20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