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第一中學 胡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無錫市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全市要建成15所左右全國一流的普通高中。作為一所江蘇省內知名度較高的四星級高中,我們將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以學校的優質特色化建設為重點,堅持內涵發展,努力在文化、課程、機制等方面彰顯特色,提升學校品質。
一、以文化為源,深入挖掘內涵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根”和“源”,學校的發展植根于學校的文化土壤之中。我們將繼續大力挖掘百年一中的文化內涵,深入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以德育主題活動為顯性載體,弘揚學校文化。“獨立、協作、創造”是一中校訓,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心。要讓校訓成為學校文化發展的靈魂,就要以德育主題活動為教育載體,用更生動形象的方式熏陶學生。2011年,我校結合建黨90周年,開展以“頌歌獻給黨”為主題的班會活動、演講比賽、詩歌創作、制作展板等系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有效培育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道德情操,鍛煉學生的獨立能力、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和全面素質的提高。
以校園景觀建設為隱性載體,彰顯辦學內涵。2009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啟動校園改擴建工程二期建設,目前已建成校史館、進賢亭、名人長廊等富有教育功能的校園景觀。在創建優美校園環境過程中,我們將突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歷史與未來圓融一體”的文化內涵,設計校園精品景觀,將校訓精神蘊含其中,讓校園成為一部鮮活的教育讀本。
二、以課程為本,積極發展特色
學校課程是學生發展的核心載體,把握學生特點與學校實情進行前瞻性的課程設計和創造性的實施課程改革,是全力打造國家一流高中的必經之路。學校將從學生、學科、學校、社會發展四個角度分析社會與學生的需求,架構起多元化的課程體系,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求,從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突破單一的培養模式,加快特色發展,創造條件開發和建設豐富多彩的校本選修課。加大自主選修課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建設力度,增設富有個性的學校課程。我們將在已有的20本校本教材的基礎上,繼續開發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繼續增設“填詞譜曲”、“素描”、“DIS實驗研究”、“輪滑”、“陶藝”、“健美操”、“走進韓語”等學校課程。
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構建中西交融的課程體系。在辦好劍橋國際高中課程體系(A-level)的基礎上,進一步引進了IB國際高中課程體系;嘗試到國外開設孔子學堂輸出漢文化課程體系等。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深度和廣度上,不斷追求卓越,從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構建包括學生社團活動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圍繞“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三條主線,整合校內校外課程資源,不斷形成并完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讓社團融入課程,讓課程推進社團”,使校本課程更具活力。
三、以創新為魂,著力提升品牌
創新人才虧缺,問題雖然出現在大學,但根子卻在中學教育。造就創新人才,是素質教育的重點,也是普通高中的歷史使命。作為一所省四星級高中,更要主動承擔這個使命,大膽創新,著力提升品牌。
創新招生機制。加大高中自主招生力度是無錫市中考中招制度改革的一大亮點,我們將以此為契機,根據示范性一流高中的建設方向,堅持素質教育導向,科學規范、公平公正做好自主招生工作,選擇適合本校教育的優秀初中畢業生,推進學校特色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提升一中品牌水平。
創新育人機制。“輕負擔高質量”培養創新人才是一中提升教育品牌的不懈追求。我們將進一步創新育人機制,通過制定模塊學習合格標準,考核包括綜合實踐在內的學生學業水平,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教師和學生座談會,調查教情、學情,使教學和諧共生,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通過本校學科骨干教師和大學科研力量結合的“雙導師制”,讓拔尖學生充分發展創新才能;通過借鑒引進國際課程的管理和評價標準,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的學業生涯設計,激勵學生朝著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不斷攀登。
創新隊伍建設。提升學校品牌,必須創新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打造一支具備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要著眼于“解決本校教師教學的實際問題”,制定教師發展規劃,分層次、分階段地實施校本培訓。要通過現代學習型教師團隊的建設,發展教師的學術水平;采用剛柔相濟的教師管理策略,讓教師由“被打造”走向“自主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通過跨校青藍工程和網上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教授級高級教師等拔尖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
強化品牌意識、彰顯辦學特色,擁有核心競爭力是無錫一中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繼續保持優勢、取得領先,建設國家一流高中的根本所在。我們將潛心研究學校的辦學優勢和發展態勢,堅持內涵發展,找準突破口,努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真正實現辦人民群眾滿意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