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預見到課的所以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明確指出:“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當拘泥于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序,預先設定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
這就是指要把傳統的傳統的一既定的教學方案為本位的課堂變成過程開發、動態生成的“生成性課堂”。“動態生成”教學最早由美國當代教育心理學家維特洛克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并逐步完善,所謂“動態生成”教學是指:“課堂教學中不能機械地按預設的思路教學而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由教師靈活的調整,生成新的超出預設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和不斷生產的發展過程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
如何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動態生成式教學呢,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設計動態的彈性教案,呼喚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實現課堂的動態生成。
預設一個高質量的教案,既是教師經驗的積累,也是教學機智的展現,成功的教案預設可以更好地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在精心預設下,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這是符合促進學生發展的宗旨的。有了這樣的預設,課堂變得嚴謹而周密,環環相扣,教學效果非常好。生成是指在執行預設過程中的“變化”。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這就需要教師關注課堂的“突發事件”,甚至是挖掘課堂中學生的動態生成,并產生創造靈感、教學機智、隨機調控、即時發揮,創造條件促使學生向提高科學素養的方向轉化,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不斷變化地過程中逐步形成。在新課程理念下,化學課堂教學應是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一個富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時總是心中有案,教中無案,將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真正融入于互動的課堂中,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把握促使課堂動態生成的切入點,促進學生在更大的空間里進行個性化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氨氣制取》復習一課中,我改變傳統的備課思路,由老師羅列各種方法并自我評價。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彈性教案”對“課”的流程:自我歸納――合作探究――展示評價――歸納總結,在“時空”上彈性預設,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動態信息做出多種預想策略,在掌握理解氨氣制取基礎知識,同時也能將各項關的知識點鞏固和綜合運用。在課堂上我首先提出問題,讓同學們盡可能多思考氨氣制取方法,可以分組討論。幾分鐘后,各小組的結果就展示出來:方法1-N2+H2反應 方法2-Ca(OH) 2+NH4CI 加熱 方法3-NH4CI加熱分解 方法4-濃氨水加熱 方法5-濃氨水+NaOH固體 方法6-濃氨水+生石灰 方法7-NH4CI溶液+NaOH溶液加熱 方法8-Mg3N2+H2O反應 方法9-氨基酸生物腐敗 方法10-銀鏡反應 方法11-NH4HCO3加熱分解等,同學的想法確實超出了我的一些預設,同時為同學有這么多的想法而感到高興。下一步就是評價(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第一我及時的給出評價的前提:不能得到氨氣、實驗室制取、工業制取以及可以得到氨氣但不能用于制取氨氣的,這時同學也非常積極的做出了自己的評價并相互補充,當然我也會及時給出一點評價并得出如下比較統一結論:1是用于工業制法;2、4、5、6可適用于實驗室制取;8、9、10不是很實用和經濟應當排除;而3爭論到底行不行,有的同學認為只要在試管口加一個吸收HCI氣體的裝置就可以了,而有一部分說不行;在爭論不下的情況下,只能以事實為證,實驗演示最后說明該方法不行。這時馬上又有同學提出11是不是也是同樣的道理可以排除嗎?我馬上反問NH3與HCI和H2CO3結合能力是否相同?學生也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方法11只要在試管口加一個吸收H2O、CO2氣體的裝置就可以。在同學爭論方法7的問題時,我提出問題是制取還是鑒別讓同學去思考時,有同學接上去就說是制取,氨氣需要大量的,如果在溶液會有大量的氨氣溶解在水中,那么就降低氨氣制取的效率,顯然不科學。在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這一個問題。
這個教案在“時空”上彈性預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差不多給出了11種方案,當學生動起來同時并不意味著教師無事可做,而是意味著教師要在收集處理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又具有連續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
2、創設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呼喚互動與生成的統一,實現課堂的動態生成。
開放、活躍、民主、平等、歡樂的課堂是發揮學生潛能的前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是生長發展的“陽光、空氣和水”。教師應該營造接納的、支持性的、開放的課堂氛圍。將課堂還給學生,把尊嚴還給學生,把自主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創新水乳交融。讓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發展;讓學生處在猜測、想象、探索問題的美好空間中,不僅有利于學習潛能的開發,更有利于學生在開放中思辯創新。體現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例如,學習“氨氣的實驗室制法”時,有同學提出:為什么不用NaOH固體?能否用(NH4)2SO4、NH4NO3、 (NH4)2CO3固體代替NH4Cl?看來學生只注意到NH4+與OH- 的作用,沒有考慮堿性強弱對實驗儀器(玻璃)的腐蝕作用,沒有考慮酸根離子對物質性質的影響,沒有考慮氨氣純度及實驗的安全性等問題。有學生根據加熱濃氨水可制取氨氣,提出能否用濃氨水滴入氫氧化鈉固體中或濃氨水滴入氧化鈣固體中來制取氨氣呢?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蘊含的思維價值卻是巨大的,有必要開發出來,引導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與探究。
3、滿足了學生探求的欲望,,呼喚探索與生成的統一,實現課堂的動態生成:
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如:有了不同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疑問等,他們需要進一步學習。動態生成式課堂,才能有效地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深入探討,滿足他們的求知欲。這讓我想到前些天我在復習實驗時,提到“氯氣與銅反應后加水后溶液顯藍綠色”的內容時,我補充到,氯化銅溶液濃的時候是顯綠色,稀的時候顯藍色,有一學生就有疑問:以前老師說過銅離子是藍色的,又有一個學生追問:稀的時候是藍色的,濃的時候最多也是深藍,怎么會是綠的呢? 這個知識點在大綱中并不要求深入,但這是動態生成式教學十分重視學生的探求欲,所以就我靈活采取了對策,反問:如果是同一種物質變濃后色質應該是不會變的,既然變了說明什么問題?學生馬上意識到可能是物質已經不一樣了,于是我先肯定銅離子的確是藍色的,但在氯化銅濃溶液中部分銅離子和氯離子形成了四氯化銅絡合離子,它顯黃色,與藍色銅離子綜合表現為綠色,絡合離子不穩定,在稀釋過程中又分離了成銅離子和氯離子,所以只顯藍色。然后又引導大家能不能嘗試用其他含有銅離子的溶液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以上的這個解釋!讓同學用剛學的實驗設計思想來解決問題,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創新精神,讓他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連我自己也覺得特有成就感!原來我已經無意中感受了一會“動態生成式教學”!
4、 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呼喚合作與生成的統一,實現課堂的動態生成
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往的過程。此中,"相互交往" 除師生之間的交往外,有小組形式中學生與學生的交往,組與組間的交往。這種交往實際上是一種互動互助的交往。其內容有認知上的交往、思想上的交往、情感上的交流。這種交往與交流,不僅有利于優化過程,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認知和思維,有利于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有利于優良素質的"生成"。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與交流,對于創新精神發展與生成的重要意義,主要是由下述三種因素決定的研究的過程:
1.組內與組際間的學生關系是民主平等的,在這種學習關系中,學生可以自主地表達學習思想,自由地發表個人的見解,既有"心理安全"感,又有"心理自由"感,所以容易萌發出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2.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從各自的學習體驗出發,在不同的角度上發表不完全相同的見解,這就必然要引起思維的撞擊與聯想,因而導致創新見解的產生。
3.在學習討論中,各種相關的見解擺出后,有利于優化組合,從而引出創新思維和創新成果。
化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基本模式是: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找合作學習的同伴討論、實驗、研究,多數問題得到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教給教師,教師匯集全班問題加上自己的見解歸納成討論題,讓全班學生分組討論,每組經過討論、分析、比較,直到問題解決。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學習交往中學習,是用"動態生成"觀點指導教學改革的一條重要策略,它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
綜上所述,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問題無所不在,隨時產生。把握和利用教學這“動態生成性”的問題是可行的,也是很有意義的。只要教師能結合教學內容,圍繞主題,適當選擇,及時捕捉動態信息,取其可利用的部分,均可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是學生學習主動性,主體性發揮的更好,使課堂教學更趨鮮活化、有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