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教師也是一份令人向往的職業
如果是在10年前,在編教師提出辭職,都算得上是新聞
可近幾年,選擇離開的教師越來越多
以至于教育部門不得不未雨綢繆提前調查
不至于到下學期“虧空”太大而措手不及
某地區教育局相關工作人員說:
“我們連著調查了幾年,2014年離職38人,2015年36人,2016年到達高峰,有60人辭職。看到我們多年來辛苦培養出來的優秀教師提出辭職,的確很難接受?!?
一位從教30年的老教師說:“剛開始在微信、QQ群里聽說某某學校有老師辭職,還會好奇去打聽,現在聽得多了竟然麻木了,連身邊的熟人離開也覺得正常?!?
對任何一所學校來說,培養一名骨干教師,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事。
在全國各地一大批年齡在50歲上下民轉工教師退休后,卻補充不足的情況下,在二胎政策,以及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政策之后,也就是大概10年左右的時間,全國各地將出現大面積教師荒的現象。教師荒已勢不可擋。
原因探究
一、是教師職業辛苦,身累心更累,年輕人吃不消。
因為受個人承受力、控制力等心理素質和性格、氣質、能力等人格素質以及學識、閱歷等因素差異的影響,在面對一些具體的事情,有些偏激、有些自私、有些視野狹窄、有些思想復雜的時候,煩惱就接踵而來。一般地說,不能客觀認識自我和現實,目標不切實際,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的教師,或者有過于強烈的自我實現和自尊需要的教師更容易引發煩惱,導致教師辭職大潮。
二、是教師收入偏低,骨干教師紛紛出走另覓高薪
工作教師經濟收入提高有限,與不斷上漲的物價指數相比,教師工資已經處于下游水平,一名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日平均收入,甚至抵不上一個普通的木匠;三是一批并不優秀的畢業生進入教師隊伍,大大影響了教師群體的形象,使得許多優秀的學生恥于與之為伍,徹底打消進入教師隊伍的念頭。
三、是“編制”的巨大誘惑正在消失。
今年9月1日,一則關于濟南高新區改革教師編制、實行全員聘任制的新聞刷屏了。這項改革涉及高新區33所學校,最終由1700多名教師自愿申請聘任崗位。教師隊伍是一個較為龐大的群體,但用人體制之刻板,卻也鼎鼎有名。有限的權力還都掌握在人事、財政和教育行政部門手中,學校沒有或只有很少的自主權。更不用談教師的權力。因為編制所限,招進的年輕教師非常有限,而到齡退休的教師比較多。由此便加重了學校的教師荒。
四、是二胎政策和計劃生育全面展開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廣州、濟南、廈門等全國多個城市先后曝出中小學校師資緊缺的新聞。在現行的中小學校教師編制管理模式下,有多少女教師生育二孩,就意味著該區域內中小學校教師缺編多少。由此估算,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各地中小學校階段性“教師荒”問題將會扎堆呈現。
一邊是生兒育女的“人之常情”;一邊是中小學教育的有序開展——這是二孩時代中小學校的兩難問題。
應對對策
一、讓教師心理陽光起來刻不容緩!
管理者的不同道德水準——主要是公平、正直、無私三大要素,以及風格和能力水平,對教師的身心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上級教育管理部門要想方設法提高領導者的素質,把好選拔任用這一關。
學校和上級教育管理部門要通力合作,加快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改革評價制度;要堅持以人為本,實行民主管理,給教師以人性的關懷;完善各種制度,用合理的制度來制約人,引導人,激勵人;建立有效機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對工作的成功感……
二、提高教師工資待遇,不要只喊口號
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強調,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盡快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營造一種“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機制相結合”的良性分配機制,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績效工資發放環境,從而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提升基礎教育的整體質量。
三、建全教師培養體制,完善教師準入機制。
我們舊有的機制必須改革。在這一方面,歐美發達國家的教師培養機制值得我們借鑒學習。大學畢業后,再進行一定期限的師范培訓,取得相應的資格后,才可以進入學校任教。這樣一來,就可以使教師選錄的面拓寬,同時又避免了入口太窄,難以就業的問題。
師范院校,就是專門的教師專業培養基地,經費全部由國家負擔,不應當像現在這樣又是師范、又是非師范的搞得不倫不類。雖然,有關部門在教師培訓方面采取了一些對策,譬如恢復了部分公費師范生,但是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足以改善師資供應水平。
教師作為專門人才,其專業化程度應當不斷提高。當前,還存在門檻過低,入職過于容易的問題。在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平民化時期之后,教師準入依然采取過去那種簡單考試就能進入的機制,顯然降低了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四、提高男性教師比例
要改變社會職業選擇上的性別偏見,充分肯定男教師在教育事業上的作為,需要進行必要的宣傳,更重要的是政府要逐步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從而增強教師崗位的內在吸引力,使中小學教師真正感受到從事教育工作的幸福與尊嚴,吸引更多優秀的男生報考師范院校、主動投身教育。
高師院校在應對性別結構失衡問題時要高度重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在文科院系招生時適當控制男女學生比例,為男生入學提供優惠條件。
同時,要加強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尤其要對男生進行補充教育,幫助男生認識男教師在未來歷史發展趨勢中的重要作用,幫助男大學生克服傳統文化對他們的負面影響,調動男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其男性的主體功能。教育部門要制定政策,及時調整中小學教師男女比例,進行就業引導。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在招收中小學校教師時適當提高男教師的比例,以解燃眉之急。
網友聲音
網友“羅煥”:科學而理想的方法是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成立臨時人才庫,讓這些“候補”老師平時可以到學校聽課、學習。如果某個學校急需教師,隨時可以到該人才庫找,并由學校和教育部門對擬選定的老師進行相關考核,擇優上崗。這樣不僅能解決學校的燃眉之急,也能保證臨聘教師的質量。
網友“咪咕咪咕”:我認為要合理制定和落實農村中小學編制,根據農村居住特點和人口發展預測,合理規劃學校布點。山湖庫區要因地制宜,以鄉鎮為單位,按照國家的有關要求,在村莊比較密集、人口較多的地方設點辦學,在此基礎上,適度放寬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
網友“紛飛歷開”:還是要建立合理有序的農村中小學教師流動機制,教師流動是教師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徑,可通過兩種形式來完成:一是教育行政部門通過行政和政策手段,對教師流動機制作出調整;二是在一定范圍內,通過學校與教師進行“雙向選擇”,實現教師流動。
網友“天藍”:作為校長,如果能加大學校用人自主權,在編制范圍內,只要符合教師任職資格,用什么樣的教師,由學校和校長說了算,避免學校需要而進不來、進來了又不需要的現象發生。當然,學校在擁有用人自主權的同時,也必須著眼于學校發展大局,負起相應的責任。同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學校聘用教師的過程中,要切實發揮指導、服務和監督的作用。
網友“阿火”:關鍵還是要待遇留人。人才新政已出臺,碩士研究生一次性可補助10萬元,但這些碩士研究生們,還不一定愿意到基層農村學校去踏踏實實服務教育。假設給我們的骨干班主任、骨干老師每年補助5000元或8000元,一個10萬元的款項,足以讓咱們很多骨干班主任、骨干教師安心踏實地扎根農村講壇,服務農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