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學校里的“個性”教師,體現的是一個學校的管理水平。管理者如果對于個性突出的教師任用得當,尤其是在倡導個性化教育的當下,如果對個性突出的教師激勵到位,他們將成為學校的一筆寶貴資源和財富。
筆者曾了解到這樣兩個事例——
一是,多年前,一名教師教學能力雖不突出,但寫作水平卻很好。然而,當時的學校領導把他當作“包袱”,后借分流之際將其“甩”給另一所學校。這名教師到了新單位后,沒想到該校校長不拘一格,將其委任為學校宣傳方面的骨干分子,結果在這名教師發揮特長,把學校新聞宣傳做得風生水起時,原先的學校教師紛紛側目,埋怨領導將人才“拱手相讓”。
二是,一名身處偏遠鄉村學校的大學畢業生,雖然有抱負,但工作之后深感學校的氛圍壓抑平淡,也極少得到領導關心與重視,于是便意志消沉,加上年輕氣盛,看不慣學校領導的強勢作風和管理方式,多次與領導發生沖突,最終被調劑到其他學校。但在新學校里他卻意外地得到了校長的賞識,幾次公開肯定和表揚下來,這位教師在知遇之恩的感召下,一兩年內迅速成長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
其實,稍加留心就會發現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同一個人,在不同管理者手下,有著迥異的表現。這不能不讓人思考管理方式對個性教師的影響。
記得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宣布他的辦學方針是“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提倡“學術思想自由”。他認為:“依各國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兼容并包。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即使彼此相反,也聽他們自由發展。”還說:“夫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由于思想解放、學術繁榮,北大從此日新月異,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不難看出,北大興盛的原因與容納眾多思想不同、個性迥異的人才不無關系。具體到中小學,盡管教師招錄和管理方式會有所不同,但包容并納的“用才”原理卻是相通的。
此時,我們有必要正視這樣的邏輯:因為學校有了不同特色和特長的教師,在諸多方面才更具創造性,才會在課程設置及社團活動開展上頗具活力;因為學校管理者具有愛才、容才的寬廣胸懷,所以才使眾多有個性、有特長、有才華的教師“英雄有用武之地”;因為學校能給予有個性的教師以及時的慰藉和關照,而非“冷板凳”或“大棒”,才讓他們甘愿奉獻、扎根基層。教育是藝術,學校管理也是一門藝術。對個性教師的管理藝術就體現為: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一名學校管理者是平庸還是卓越,不僅在于其能否賞識優秀的教師,更在于能否正確對待有缺憾、有個性的教師。僅僅因為管理難度大,就將其“逐出校門”或“打入冷宮”,這樣的管理方式非但簡單更顯粗暴。如此草率的做法既揭示出管理者水平有限,更缺失了人情味。明智的管理者會緊繃識才、愛才、用才這根弦,因為他們知道“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的哲理。
更需注意的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教師,恐怕很有可能會使其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于公于私都是“雙輸”。相反地,能及時看到個性教師的長處,充分給予他們信任和賞識,給他們送去關懷和慰藉,能給他們寬容有度的發展環境,不但極有可能收獲個性教師對學校事業的回報,而且也體現了管理者高超的管理水準、海納百川的氣度與高雅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