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的治理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長的管理水平。學校管理所涉及的諸多“定律”中,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如“短板定律”“酒與污水定律”等;但有些定律,卻常常容易被忽視,但它們往往對改善校長管理思維、提升校長管理水平、增強團隊凝聚力,具有較強的“實戰”意義。
無論圓規的兩只腳形成的夾角大小如何,總能畫出一個標準圓。其根本原因在于“腳在不停行走,初心始終不變”。將其引用到學校管理中,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就是學校所有工作的“圓心”。校長要引導全校師生員工明確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特別是要明確學校的育人目標。所有的改革思路與創新舉措,皆不能脫離這個“圓心”,即各項工作要保持一致的方向,這樣才能促進學校各項工作呈現嶄新局面。
比如:我校的核心辦學理念是“通文廣藝,七彩人生”。這八個字就是學校各項工作的“圓心”。從學校的德育工作、課堂教學、家長教育,到環境氛圍創設,都要圍繞如何“通文”,怎樣“廣藝”,如何促進師生實現“七彩人生”進行。
杠桿定律示意圖中主要有三個關鍵點:杠桿、支點、被撬起的物體。這三者之間必須科學配合,才能實現最大效益。對于學校管理而言,就是能以學校現有的存量,選擇最佳的時機,采取恰當的方法,去撬動和發揮所有有助于學校發展的資源,使學校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比如:為改變“千校一面”的現狀,各個學校都在努力尋求特色發展之路。但許多校長也為此犯難,不知道“特色發展”該從何處“下手”,也就是還沒有找到恰當的“支點”。筆者認為,學校特色發展的“支點”可從以下四方面去探尋:一是學校的歷史文化傳承,二是學校的傳統優勢項目,三是學校教師的資源存量,四是學校未來的發展愿景。將上述四方面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從中找出關聯點,這個關聯點往往就是撬動學校特色發展的“支點”。如四川成都草堂小學緊鄰唐代大詩人杜甫客居成都的故居,學校基于詩情畫意濃厚的地理位置,教師隊伍中多詩歌愛好者的現狀,便以“詩文化”作為特色發展的“支點”,讓學校處處充溢“詩味”,呈現了一個“詩意境界”。
“單位1”又叫“整體1”,指的是將若干元素視為一個整體或一個單位,并賦予自然數“1”的特性。在學校管理實踐中,我們要樹立“單位1”的思想理念,就是要學會跳出事件來思考,對校內外的一切事物,甚至一些看似不相干、實則關聯密切的事物,全部置于學校核心工作的統帥之下,用“任何局部都是整體的縮影”的思維方式,去考察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樹立整體意識、全局意識。
比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共同體建設,就需要運用“單位1”定律,建立“大教育”格局。我校提出了“學校文化引領下的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主張,即將學校的辦學理念在家長學校和社區教育機構中廣泛宣傳,同時,將學校開展的各種重大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向家庭和社會及時通報,并對其提出具體要求和希望,由此“化三為一”,客觀上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放置在“一個”更大時空的“學校”中。
現代社會所說的“燈下黑”,主要指發生在管理者身邊的事件由于距離太近,容易被管理者忽視的現象。在學校管理中也是如此,管理者由于習慣性的視線范圍,往往會對距離太近的事物視而不見,這就難免會埋下管理隱患。因此,越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件,管理者在處理時越是需要退后一步,在有效視線范圍內,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科學的距離,這樣才不至于出現“燈下黑”現象。
比如:學校領導班子成員之間因為長期搭檔,彼此十分了解、高度信任,并且在長期共事過程中,有了較深厚的感情積淀。在情感機制影響下,通常人們會基于對人的能力的充分了解而產生依賴感和踏實感,于是可能就會因為“熟悉”而忽略了“細察”,發生“燈下黑”現象。在實際管理中,人文化的信任關懷與嚴肅細致的制度約束同等重要,通過剛性的制度去規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事不對人,這是避免“燈下黑”最簡單易行的方法。
“彼得提拔”定律:知人善用,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位置做合適的事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現代層級組織學的奠基人勞倫斯·彼得博士發現一個現象:在許多組織機構中,某些員工會因為業績出色,而被一直提拔,直到被提拔到一個他無法稱職的位置方才終止。而當其久居其無法稱職的位置上時,客觀上已經造成人才的浪費和管理的失誤。后來有人將這種現象稱為“彼得定律”,又叫“彼得高地”。
在學校中層管理干部選聘工作中,這種現象很容易發生。比如:某位教師教學水平較高,教學業績出色,校長便將其提拔到中層干部崗位上;如果該教師在中層干部崗位上干得出色,校長還會產生進一步提拔其到學校高層管理崗位的想法。其實,中層干部的主要作用體現在管理水平上。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不一定在管理上有過人之處,反之,有些教師盡管教學水平表現一般,但在人際溝通等方面卻體現出過人的能力。就像一個班級里的“孩子王”,往往并不是班級里學習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一樣。所以,在學校中層干部選聘中,一定要從中層崗位的職能與準備“提拔”對象的能力匹配角度去考慮,這樣才能避免走入“彼得提拔”定律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