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高考改革的育人功能導向

時間:2017/8/7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高考作為連接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樞紐,在“考試育德”“考試育人”功能的發揮上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

“考試育德”強化思政效果

“考試育德”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環節。考試作為課程的組成部分,是檢驗、評價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特別是期末考試、課程結業考試、畢業考試要記入學生檔案并和畢業掛鉤,因此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引導和激勵作用;精心設計的考試內容對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覆蓋能力。在考試內容中滲透和正面宣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利于強化“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效果。

高考的育德功能首先表現為顯性育德功能。一是在考試內容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年來教育部考試中心明確要求在高考命題中圍繞“立德樹人”的核心目標,滲透和正面考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包括革命文化)、依法治國和創新精神的內容。比如2016年全國文綜卷針對“有的人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顛覆英雄、歪曲歷史、消解崇高”的亂象,旗幟鮮明地要求“還原歷史、守護英雄、捍衛崇高”;理綜卷測試生態系統內容,倡導“自然與人和諧統一”。浙江2015年語文和文綜卷考核了愛國主義、捐資辦學、無償獻血、防止艾滋病和揭示毒品危害等內容。二是在綜合素質評價中把好思想品德考核關。2007年起,全國各省區市陸續實施基于高中新課改的高考方案,對接中學綜合素質評價,把思想品德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2014年啟動的新一輪高考改革,進一步強化綜合素質評價的育德功能。浙江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互相評價和教師評價等多個環節強化評價對教學的促進功能,在育智的同時實現育德。今年初,還完成了26萬名應屆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生成高考電子檔案。

高考的育德功能還表現為極強的隱性育德、“以文化人”功能。一方面,嚴密的考風考紀、考點莊嚴肅穆的氣氛,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規則、紀律的敬畏心理,有利于遵紀守法觀念和習慣的養成;另一方面,按照統一的標準、客觀的“分數”,一視同仁地衡量和選拔新生,有利于培養公平、民主觀念和“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嚴謹生活態度;再一方面,統一高考的儀式感,能在潛移默化中強化考生對國家力量的感受,凝聚考生個體對國家的向心力;還有一個方面,對大部分能經受住考驗,通過一次或多次高考獲得新生活入場券、甚至改變人生命運的考生而言,高考是他們非常重要的人生經歷,有利于培養他們經受人生關鍵時刻的嚴峻考驗、鍥而不舍、不輕言放棄的精神品質。

高考改革突出“育德育人”作用

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和上海、浙江試點方案的發布,標志著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啟動。按照《實施意見》“育人為本”的要求,新高考改革以育德為核心,以育智改革為突破口,以強身健體和形成健康審美觀念為配合,建立了“一體四面”的育人體系,“一體”就是以學生為本體,把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和成長作為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四面”就是圍繞以學生為本,從四個方面采取改革舉措,達到育德和育人的目的。

“四面”之一為“融通”:改文理分類為文理融通,克服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功利環境里因文理分類而加劇的嚴重偏科現象,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實現全面發展目標;同時跨越非黑即白的兩極思維習慣,扭轉學生知識結構、思維特質的嚴重同質化傾向,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四面”之二為“綜合”:探索綜合評價,拓寬評價的寬度,通過從“評分”到“評人”、“選分”到“選人”的轉型,最終實現“育分”到“育人”的轉型。綜合評價旨在通過知識和能力、理論和實踐、應用和探究、智育和德育體育美育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考核,把冷冰冰的“分數”還原為活生生的有溫度的“人”,是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回歸。綜合評價有效擴大高校的評價自主權,使高校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養、專業素養等進行全面的考核,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打下良好基礎。綜合評價把學生的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納入評價體系,使中學可以和社會、高校合作加強社會實踐能力培養。上海在2015年7月底前,98%的高一學生已在全市電子平臺注冊,13萬個社會實踐崗位95.8%已被預約;浙江在推動普職融通的同時,鼓勵中學和社會、高校合作,如一些中學和浙江警察學院合作成立學生警察團,從而以評促教,把綜合素質培養從掛在墻上的課表轉化為操場上、社區里的生動實踐。

“四面”之三為“過程”:嘗試過程評價、發展性評價,延伸評價的長度,克服“一考定終身”弊端。新高考改革多措并舉直指“一考定終身”老大難問題:舉措之一是首次在全國范圍內把高中學考納入高校招生評價體系;舉措之二是高中階段綜合表現在“三位一體”和自主招生等多元綜合評價選拔模式中,作為評價要素之一發揮重要作用,中學在評價上有了發言權;舉措之三是部分科目提供多次機會。以此實現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發展性評價的結合,既全面反映學生成長過程,又適度分散學生的考試壓力。

“四面”之四為“選擇”:擴大選擇,促進學生在共同基礎上的有差異個性化發展,改變“共性淹沒個性”的局面。一是改單一評價選拔模式為多元評價選拔模式,使學生可自主選擇升學路徑、通道;二是擴大選考科目空間,改原來文理分科套餐式考試科目為“必考+自主選考”的自助餐式科目設置,使學生可以學其所好、考其所長,改“補短”教育為“揚長”教育。擴大選擇,有效解放了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意識,使馬克思“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理想,在高校招生中付諸實踐。

育人目標落實,實現“兩翼齊飛”

要把高考改革如此完備的育人目標落到實處,必須蹄疾步穩,辯證施策,妥善處理若干矛盾關系,從而實現“兩翼齊飛”。

辯證認識和處理統一考試與高校自主測評、中學階段綜合素質評價的關系,堅持國家考試的話語權和定海神針作用。在充分發揮招生院校在評價選拔中的主動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實現招生院校的專業特性和學生素質結構的匹配性,充分發揮中學階段綜合素質評價對全面反映學生素質結構的特殊作用的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國家考試有利于貫徹國家統一意志、有利于強化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堅持統一高考招生在高校招生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在多元綜合評價模式中堅持把統一考試作為至關重要的評價要素。

辯證處理科學選才和公平選才的關系。在通過多元、綜合評價提升評價選拔科學性的同時,始終把公平選才作為底線,通過強化信息公開、強化制約和監督機制,確保公平公正。用公平公正的評價選拔制度和實施過程涵養滋潤學生的價值觀念。

辯證處理學生自主選擇和高校專業培養需求的關系。在取消文理分類,實行“必考+選考”的科目設置模式里,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國家的需要、高校的專業培養需求結合起來,科學選擇、理性選擇。要及時總結試點實踐,制訂針對性的措施,發揮機制對學生選擇的導向和調節作用。

(作者:邊新燦 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副院長、研究員)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午夜三A级免费在线视频 | 一本久久亚洲综合久久 | 亚洲一级在线中文字幕 | 漂亮人妇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精品∧v在线观看 | 宅女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