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及招生錄取制度的改革,牽動著無數老師、家長、學生們的心。自2014年國家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以來,國家以上海、浙江兩地的高考改革為試點,積極探索推進高考改革。 從目前進展情況來看,全國大部分省份都已出臺了高考改革的方案,那么這些省份,分別將從什么時候開始高考改革的試點,主要的趨勢和動向是什么?將會產生哪些影響?家長、老師應該如何應對呢? 時值兩會召開之際,教育部長陳寶生做客《央視部長之聲》節目,針對上述問題做出解答: 陳寶生部長談高考改革小目標 陳寶生:教育改革是有周期、漸進式的 高考改革的很大特點,就是體現了統籌規劃、試點先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改革方法論,小步快跑、循序漸進。 陳寶生部長在接受采訪時,就特別強調:“教育改革是有生命周期的,它是漸進式的,大體上三年一個周期。” 并且跟大家說到今年高考改革的“小目標”。 一是抓好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總結經驗,為全面推廣做好準備。 二是做好全國高考招生改革,確保考試過程的安全和招生信息的安全。 三是準備在北京、天津、山東、海南這四個省市,開始進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試點,探索一些新的路子。 最終的“小目標”是,經過這么三五年時間的努力,能夠建立起一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等教育考試招生制度體系。同時,也能夠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各個學段、各類教育能夠互通互認、互相轉換的終生學習的立交橋。上海、浙江:“3+3”模式 2017年高考,上海、浙江這兩個高考改革排頭兵的考試科目采用“3+3”模式。所謂“3+3”,就是除語數外3門主要科目外,再選三門選考科目。但在確定三門選考科目的方法上,上海和浙江的方案略有不同。 上海采用“6選3”模式,即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作為考試科目。浙江則采用“7選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還多了“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這一科目。另外,浙滬兩地外語考試均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兩地高中生可選擇其中較好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而評價一名學生,不僅僅注重“考三天”,還要“看三年”。怎么“看三年”?除了統考之外,將推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 北京、海南、山東、天津:高考改革蓄勢待發 北京、海南、山東高考改革方案也將采用“3+3”模式,確定選考科目實施方案與上海類似,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考生高考成績將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必考科目的成績與3門選考科目的成績構成。外語同樣提供兩次考試機會,以最好成績入分。 天津的改革方案大同小異,只是在原有的英語聽力兩次考試的基礎上,實行高考英語筆試兩次考試,取筆試和聽力各兩次考試中較高的分數,計入高考總分。 2018:高考改革啟動井噴年 2018年將是高考改革啟動井噴年,廣東、安徽、河北、江蘇、山西、西藏、遼寧、黑龍江、貴州、四川、吉林、重慶、湖北、福建、湖南、青海、江西、河南、內蒙古等十九個省份將啟動各自的高考改革方案。 其余省份除新疆未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外,寧夏、廣西、陜西、甘肅、云南等五個省份的改革則將于2019年展開。 不斷改革中的高考 著力點在哪里? 高考改革浪潮即將襲來,學生、老師、學校想要應對得游刃有余,應在何處著力? 著力點一:力破“一考定終身” 幾乎所有的高考改革都打破了舊時的文理分科,采用“3+3”模式。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數外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門選考科目成績組成。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以合格和不同等級來評判,每一門課程學完即考,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外語科目則提供兩次考試機會。 著力點二:力破“唯分數論” 高考改革方案將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升學參考。怎么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將考查學生品德養成、身心健康、興趣愛好、實踐能力等方面發展情況,促進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著力點三:力縮“區域、城鄉入學機會差距” 為了縮小入學差距,促進教育公平,高考改革后,將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已經在實施的專項計劃和“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均已初見成效啦。 著力點四:力除“加分造假、違規招生亂象” 高考改革方案給加分做“減法”,對高考加分進行了一場大“瘦身”。2015年,全國性鼓勵類加分項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項目減少63%。自主招生也被挪至高考后。 著力點五:考試將確保考試信息的安全 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接受采訪中強調,今年的高考招生改革,一定要做到確保安全,即安全性。確保什么安全呢?有兩大安全,一個考試過程的安全,另一個是招生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