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教什么
語文學科沒有嚴密的科學體系,所以要想在很短時間內掌握語文教學的規律并非易事。同章節制教材相比,章節制教材的教學一般存在一大難題——怎么教,而語文教學則有兩大難題——教什么和怎么教。因為章節制教材,按照知識體系的序列編排,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只需按章節的順序和內容施教即可,不必為教什么犯難。而語文教學則不同,一篇文章一個系統,雖然也有“單元”,但那都是一個模糊的臨時“共同體”,沒有清晰的知識序列。所以語文教師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確定教學目標——教什么(不教什么);其次才是設計教法——怎么教。正是因為如此,語文課堂常常五花八門。我曾經向高中三個年級的200多名學生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題問道:在你接受的各科教學中,思路不清的、抓不住重點的、老師廢話多的各是哪個學科?結果,學生幾乎眾口一詞地都回答是:語文!所以如此,從客觀上講,語文課的知識是很難定量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發揮,有時多說幾句少說幾句或者想講什么不想講什么都無定格,所以語文老師把握不住就會走板、跑調,有時離題萬里還自以為得意。
在傳統語文教學那里,就教學內容而言,有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和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等大家認同的內容——但即使如此,語文課上也是五花八門。現在的新課程方案,取消了語文知識,于是原本就是難點的教什么便更成了盲區了。
王榮生博士區分了以下3個概念:“語文課程內容”、“語文教材內容”、“語文教學內容。”“語文課程內容”指語文教學“應該教什么”,“語文教材內容”指語文教學“用什么去教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語文教學“實際教什么”。前兩個問題是專家們的事,最后一個問題才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事。
經過幾年的討論,語文學界形成了一些共識:教材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
“不能說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這個問題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語文教材的信息非常廣泛,幾乎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及所傳達的內容都有可能成為教學目標。
那么,如何去發現教材中的語文教學價值呢?有人說,依據課程標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指出:“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五方面獲得發展。”即“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但是,這里講的是能力,而不是教學內容。原來,課程標準沒有對教學內容做出規定。
但是新課程高考考綱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路標。考綱規定的考核目標為六級: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探究。識記包括: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漢字——字音、字形,規范書寫。理解包括理解詞語和句子。分析綜合包括: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鑒賞評價包括: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表達應用包括: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正確使用詞語,辨析并修改病句,擴展語句、壓縮語段,選用、仿用、變換句式,正確運用常用的修辭方法,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探究: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見解、有發現、有創新。(實際上,語文處處都有探究。所以這一項,我以為可有可無)
可見,新課標語文考綱仍然不失語文特色。它應為我們語文教學的指導綱領。
需要說明的是,考綱規定的這些層級,不是截然分開的。識記是初級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是高級理解,表達應用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語言的理解是語文教學價值的核心。
但是,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有時候使我們無所適從。因為,有的地方,我們以為學生不理解而將其作為教學目標,結果學生靠自己的感悟能力都能理解,造成時間的浪費和學生的寡味,長此以往,上課瞌睡。有的地方我們以為學生靠自己的感悟能力能理解,于是沒有作為教學目標,造成目標失落和夾生飯。但是語文的理解難度確實很難定位,很多時候是要么大家都理解,要么都不理解。這是難題,但是也是機遇。我們必須在大家看似都理解的地方,挖掘出理解不深、不真、不透的因素,在大家都不理解的地方拿出自己的見解來。
二、語文怎么教
1、文本表層信息,必須形成學生的共識
何為形成共識?即全體學生對文本的表層信息都在信息對稱的原則下獲得了了解——你知道,我也知道,大家都知道。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作進一步的探究。如何形成共識?辦法一,老師念(朗讀)大家聽;辦法二,學生念(朗讀)大家聽;辦法三,老師提出要求,學生有目的地看(默讀)。
這是對現代文中的精讀教材在而言的。對于略讀教材,可以靈活些;而對于文言文而言,表層信息的認知則是主要教學內容,不能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要字字落實,句句落實。
有同志不知道共識的重要性,上課以后問大家,這篇課文大家讀了沒有,讀了!好吧,現在我們分析一下文章的內容吧。——架空分析于是就開始了。
2、文本的結構與思路,必須加以系統梳理
這一項,也是進一步達成共識的步驟,同時,通過梳理文章的結構與思路,還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不系統梳理,就不可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但是,這種梳理,不是為梳理而梳理,而是在適當的時候作適當的梳理。其方法大致有:其一,按照傳統方法由老師梳理;其二,將梳理作為教學目標,讓學生獨學或合作探究;其三,先就重要內容設計閱讀題,在反饋以后的講評中進行梳理。
3、語言的學習與積累,是每篇文章的基本教學任務
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和基本任務。語文的本體就是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王尚文)。我們只能從一個個標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言語世界,與此同時構建或更新學生的人文世界(王尚文)。語文教學就是從語言出發,解讀文本內容,然后再反觀其語言,從而獲得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語言教學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詞語的理解與品味,一是句子的感受與解讀,一是段落的分析語概括。每篇文章,都要在這三個方面尋找教學目標。
4、文本的分析概括與評價,依據文體的特殊要求,借助語言形式,有重點地進行。
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小說、詩歌、戲劇,文體不同,研讀的內容和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總結主要人物的品質特點是重點,議論文總結論證方法和思路是重點,說明文總結說明方法和思路是重點,等等。所有概括結果,都必須有文本中具體的語言形式作支撐。在這里,不但要求說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弄清為什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僅憑語感(直覺)即可解決認識問題,而老師則不但要有敏銳的語感,還應對語感作進一步的闡釋。這種闡釋能力是語文老師必須具備的。老師的本事就在于能解釋語感。
5、作家作品的介紹,要有效設計
先說有效就先說,后說有效就后說,插說有效就插說,不說有效就不說,少說有效就少說,一般不要詳說,更不宜沒有目的地長時間地說。在這個問題上,常見的毛病是小題大做和一上課就說。
6、課后的《研討和練習》,要靈活處理
首先,課后的《研討和練習》,從這套教材看,不一定都是教學重點。該用的用,該改的改,該刪的刪,該調的調。基本原則是:具體、有效。
例如高中語文模塊一中:《沁園春·長沙》的練習有3道:第一道朗讀背誦,可用之;第二道,“用自己的話描述……”可做修改:改成用書面語言改寫原文;第三題課外延伸,可以提一下,也可以不管。再如《詩兩首》,關于《雨巷》有兩道題。第一題是品讀音樂美并背誦,第二題是內容分析。第一題是難點,第二題是重點。如果按照序列先解決第一題,就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體會不深;第二,后續教學重復。怎么辦才高效?先解決理解問題,再解決朗讀背誦問題。這首詩歌的教學可以這樣設計:初讀——解讀——朗讀。(《沁園春·長沙》也可以采用同樣地方法,但我更傾向于先背誦下來,然后再解讀。因為,它的內容不難理解。)
7、語文教學15字訣
依文本,抓語言,重挖掘,慎拓展,忌空講。
“依文本”,就是從文本出發,有所側重地“教教材”;“抓語言”,即篩選文本的語言教學價值,據此進行語言教學;“重挖掘”,就是要注重從“平易”語言中發掘深刻內涵和啟迪意義,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和鑒賞能力;“慎拓展”,就是不要隨便拓展教材內容,以防走調轉向;“忌空講”,就是對文章內容的解讀一定要建立在對語言信息觀照的基礎之上,給出的答案要有語言材料做支撐,不能脫離文本架空分析,更不能將觀點強加于文本。
8、語文教學內容三層次
表達了什么?怎樣表達的?為什么這樣表達?
“表達了什么”涉及表層信息與深層信息的解讀;“怎樣表達的”,涉及積極修辭、消極修辭、表達方式和文章技法等;“為什么這樣表達”涉及表達手段與表達內容、表達目的、表達效果之間的關系。這里的“為什么”是語言鑒賞必須追求解決的一個問題。對于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一種表達方式、一種修辭技巧乃至一個標點符號等,都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驗證: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調一調。
語文教學的教什么與怎么教以及效果如何
時間: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