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是巴金先生的作品。巴金老人,這個被盛贊為“中國的良心”的作家,用一個關于“人狗情未了”的故事展示了一個幾近瘋狂的年代下人性的冷漠和無情。
很多老師講這篇散文,總會通過大量的史料和圖片,讓學生了解文革歷史。感受作家當年的那份“不得已”和日后的懺悔之情。事實上,當多媒體展示出老舍、傅雷夫婦、吳晗、劉少奇、彭德懷等人的非人的慘相時,學生沉默了。
看來,育人的功能實現了。可我想,歷史課難道不講這段歷史嗎?歷史老師該會不會也是拿一張張照片、影像來還原歷史、揭露真相、震撼學生呢?
所以,我們語文老師常常干歷史老師、政治老師、音樂老師、美術老師的事情,我們能不能多干干自己的事情?
什么是語文教師該做的事情?有些語文的知識,得讓學生有所知,有些語文能力,得要學生有,有些文字背后的情感,得讓學生有所悟。就《小狗包弟》而言,就這篇散文而論,我以為,要上出散文這種文體的特點來。
一是要讓學生感受散文體式之美。散文常常用精粹的形式,表達作家的情思。看似很不經意,其實,倒有作家的匠心所在。“與‘無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沒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觀賞了”。
《小狗包弟》就是如此,文章不長,但思路和文脈很清楚。有幾處設計很見作家寫作的功力。例如,作家為什么要先寫一個藝術家和狗的故事?作用有二,一是體現面對藝術家的不幸,人與狗的不同;二是引出下文“我”和包弟的交往。這是一處鋪墊。再如為什么作者不遺余力地塑造一只狗的乖巧伶俐、善解人意以及我們全家和一只狗感情甚篤?我看這又是一出鋪墊、蓄勢。這種其樂融融的“樂景”,更增添小狗被無情致死的悲涼。讀寫是相通的,在體會作家的筆力后,學生自然會在寫作中效法。
二是要讓學生感受散文語言之味。尤其是像老舍這樣的人民藝術家,語言常常明白如話,但仔細琢磨,卻又力透紙背。文章第一段有一處對專政隊向一位藝術家施以暴行的刻畫:
批他,斗他,他不承認,就痛打,拳打腳踢,棍棒齊下,不但頭破血流,一條腿也給打斷了。批斗結束,他走不動,讓專政隊拖著他游街示眾,衣服撕破了,滿身是血和泥土。
文章還有多處這樣的句子,不再多說。這一出就夠。我想對于文革歷史的了解,不需圖片,不要視頻,這段描寫就夠了。而那個時代的人又怎樣?作家接著說,對于這個“半死不活的藝術家”,認識他的人都掉開頭去,而一只小狗卻“親熱地叫著,撲到他跟前,到處聞聞,用舌頭舐舐,用腳爪在他的身上撫摸。”多么鮮明的對比啊。
這就是“歷史的真相”,學生用文字觸摸歷史,這才是語文。
三是要讓學生感受散文“情感”之魅力。散文寫作貴在 “情思”。看似普通的語言,不經意的描寫,卻浸透著作家的情思。文章結尾處有一處環境描寫,講到文革過后“我”的生活環境:“腳下是一片衰草,竹籬笆換成了無縫的磚墻。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幾戶新主人,高高墻壁上多開了兩扇窗,有時倒下一點垃圾。當初剛搭起的葡萄架給蟲蛀后早已塌下來掃掉了,連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卻添了一個大化糞池,是從緊靠著的五層樓公寓里遷過來的。少掉了好幾株花,多了幾棵不開花的樹。”這不是簡單的環境,其中大有深味。這里有傷感:這是文革之后的人們的真實寫照;這里有懷念:因為這里曾是我和妻子蕭珊散步的園子,其中大有《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的味道。
我們反對肢解文本、過度解讀文本等不良教學現象,所以語文老師解讀文本既不要遠離文本,跑得太遠太偏;也不要挖掘過深、沒事找事無病呻吟。但讓學生透過語言感受情感之美、文化之味是我們應該做的。
做點語文教師該做的事
時間: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