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實從校長到中層干部再到年級長、學科組長都很重要,他們是一所學校的骨架。
如何評價學校干部,標準是什么,值得探討。
把事做好就是干部
想得清楚,說得明白,做得出來
屈指算來,我到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擔任校長已經三年,都說萬事開頭難,的確如此,難在哪里呢?難在人上,尤其是干部上,毛澤東說過這樣的話:正確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
干部培訓是最重要的工作,我在明德學校只設計了兩個中層部門:課程處、校務辦。把學校教育、教學、教師培訓、學生管理、教育科研統統規整到課程處,剩下的工作統統規整到校務辦。我的培訓方式主要是行動培訓,在工作中不斷調整,不斷打磨,不斷適應,間或也親自披掛上陣給他們做專題講座。
我常常跟干部們講,作為干部要有幾項基本素質:想得清楚,說得明白,做得出來。落腳點就是把事情做出來,干部就是做事。優秀干部之所以優秀就是:想做事,愿意做事,努力做事;會做事,善做事,能把事做成。
那么做什么事有價值,這就是判斷力的問題,必須想得清楚。做關系到學校整體的大事,比如學校的課程改革,全面提升學校教育質量。也要做小事,事關學校文化的一些小事,比如彩繪井蓋看似不起眼,但將成語圖畫畫在窨井蓋上,也很有意義。再如看見校園的紙屑,也能彎腰撿拾。做關系學生成長之事,比如元旦演出,不能因為相關部門一紙命令就取消演出,孩子們排練了很長時間,正興沖沖地等待表演,不能掃了孩子們的興致。做關系老師發展之事,給教師們請導師,將老師們的論文推薦刊物發表。
以上是應該做的。不做什么也應該清楚,不做違法違紀違規之事,比如“八項規定”不許做的事情堅決不做。不做徒有外表之事,不做那些只是為了增加曝光率而意義不大的事。不做自欺欺人之事,反對各種形式主義,比如為寫論文而寫論文的事,我們的教育研究是為提升學生而研究。不做前后失序之事,比如工作剛剛開始,就評工作先進的事情堅決不做,讀書活動剛剛開始,馬上就要評選讀書之星的事情堅決不做。做事是有階段性的,逐次遞增,逐次提升,水到渠成,不能失去基本的順序。
想清楚之后,還要表達清晰,因為干部畢竟要激勵教師一起工作,還需要說清楚,進而還要寫清楚,讓大家能夠正確理解。
怎樣才能做得出來?
怎么做成一件事,這就涉及到思考力的問題,同樣必須想清楚。這里說的做成一件事,其含義是走完一個閉環,即把一件事做完、做成、做好、做大(意義影響)。做前“三問”:對象合適否?時機合適否?方案合適否?如組織學生去萬科學習考察,很顯然對象不能是小學生,初中生去相對合適。時機也很重要,同樣一件好事,選擇什么時間去做也是有講究的,組織學生去萬科,開始選在期末考試前,這個時間孩子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迎接考試,沒有心思出去學習,后來調整改在考試后去,這個時間學生心情放松,效果就好得多了。去萬科考察是一門課程,因此要按照課程方案的要求來設計,設計成一門社會實踐的精品課程。
要做成事情,必須講究效率。實際工作中影響我們工作效率的有諸多矛盾,這些矛盾是不知不覺中產生的,常常是影響效率還不自覺。
首先是方向矛盾,開始常常是清晰的,但做著做著,就把方向搞反了,所做事與目標相反,事與愿違,所以經常聽到、看到人們引用紀伯倫的詩句:因為走得太遠,忘記了為什么出發。
第二是主次矛盾,本來有許多事情,但這些事情是有主次之別的,工作起來,人們常常先做容易的,而容易做的事情常常是次要的,做著做著就把主要事情丟在一邊,甚至忘了主要事情。
第三是事事矛盾,本來只有一件事,做起來還清晰,但做著做著事情就一件一件地產生了,旁逸斜出,有時是自己增事,有時是他人增事,一事未成,又生一事,干擾主干,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結果事事不成。事情多的時候,要學會彈琴,忙而不亂。
第四是前后矛盾,朝令夕改。比如之前為了強調一項工作的重要性,不惜與獎勵掛鉤,與考核掛鉤;但之后下一個月即刻改變,這樣做事,其結果是前功盡棄,權威盡失,秩序全亂。
第五是里外矛盾,學校里面的事情和學校外面的事情發生矛盾,一種表現是外重于內,整天在學校外面,天馬行空,或者是開會,或者是培訓,學校的事情當然受到影響;一種表現是因內棄外,結果導致坐井觀天,自以為是,無以為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校內的事為主,以校外的事為輔。
事后也要“三問”:事情真的做完了嗎?問題是什么?怎么再改進?學校信息化建設孤立地看好像做完了,但沒有把各自孤立的項目連成一個整體,這事就不算完。即使做完了,也要考慮應用效果,是否還有改進的空間。
如何做長久?
怎么把事做長久,這就涉及一個人的人格問題,即人格力。最終成就事業的、成就人的是人品、人格。
首要的是真誠,假的包不住,假象只能遮掩一時;虛的長不了,泡沫終究很快破掉。我們看到一些學校動輒開設幾百門校本課程,但基本不進課表,這就是假的。
其次是平衡,要權利均衡,權與利要平衡,權與人要平衡,要善于分權,不要事事攬在自己身上,什么權力都抓在自己手中,結果權多,事多,反而做不好,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下屬能做的事交給下屬做。利益平衡,要有福利,那就是普降瑞雪;要有獎勵,那就是激勵先進。
第三是公平,一視同仁,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對待好友,一個標準,一種制度,課時調整待遇隨之增減,對待朋友,不能喜歡誰多給誰,而應該喜歡誰更要嚴格要求誰。
第四是理性,處理人事,先分清是非然后處理,原則的事講原則,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作為干部帶頭上課,學校里的干部說到底不是官員,而是職業教師,帶頭上課有利于了解教學一線實情。人情的事講人情,該關心的要關心,但人情不能影響制度。最終成就學校的就是做事的文化。
學校干部的格局
想得清楚、說得明白、做得出來,只是干部的基本工作、基本要求,優秀的學校干部之所以優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因素我以為就是格局。人的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就是格局的差異,事業成就的差異就是格局差異造成的。
何謂格局,格即格式,局即布局,格局即一個人對所處時空位置及未來變化的認知程度,因此也可以引申為人格氣度。電影《一代宗師》中提到“看自己、看天地、看眾生”,這就是格局,一個學校干部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學校,如何看待事業,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未來世界,即可見其格局大小。
學校的干部向來以執行力為標準,執行力強的即為優秀干部,何以要養成一定的格局?我以為這與學校教育的特殊屬性有一定的關系。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教育是千秋大業,非一錘子買賣,非簡單的知識傳授,它是一項恒久的事業,它是面向未來的工程,干部的格局直接影響他的創造力,影響他的工作成效,影響他的教育意義。格局小的人只看到眼前利益得失,斤斤計較于分數高低、升學率多少,陷于其中不能自拔,加班加點,勞命傷財,他們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實行課程改革。格局大的人更加著眼于未來,他們的價值思想是真正以學生發展為本,切實開展有深度的課程改革,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提升孩子的核心素養。
格局三維度:信念、眼界、目標。由此展開,我們依次分析不同層次的格局。
第一是零度格局,其實就是格局狹小,幾無格局。走進學校是因為就業需要,誤打誤撞進了教育崗位,無所謂人生信念,基本上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面對五彩繽紛的教育世界,他們基本上呈現的是色盲狀態,也不想一探究竟,甚至連興趣都沒有,不讀書,不看報,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基本停留在上課、考試、升學這樣一個單一的維度上。他們的目標更多的是完成校長交辦的任務,此外再無目標。
第二是一度格局。走進學校是以為學校能夠給自己帶來一定的利益,以為做干部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其信念就是逐利信念,篤信叢林法則,分數至上,升學唯一,相信高分數、高升學率能夠帶來利益。他們也會看書,也會看報,也會關心其他學校,但其視野就局限在實用的功效,做什么有利于分數提高,怎么做有利于升學率的提升,看得很清晰。腦海中裝不下美好而無用的東西。其目標很清晰很實際,作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義者,旨在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凡能提高分數就做,凡不能直接帶來分數提高的就不做,實際工作中基本上只會以加班加點的方式提高分數。
第三是二度格局。他們是為美好的教育而進入教師崗位的人,把教育當作自己一輩子的事業追求。他們人生有信念:堅信教育是向善的,堅信學校教育能夠成為美好的事業,堅信課程改革是一定解決教育困境的。他們的視野不局限在考試分數、升學率上,他們對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認知,關注德智體美,看到教育深處的真善美,看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他們的目標就是:我手中的教育能不能變得更好一些,我所教的孩子們能不能更幸福一些。他們心中有理念,并以畢生的行動去追求和捍衛教育的美好理念。
第四是三度格局。他們是有信仰的教育人,他們真誠的信念就是通過改善教育從而改善社會,通過改善教育從而改善世界。他們對教育事業、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對世界發展的趨勢有深刻的認識,他們看到教育對社會的責任和對未來的意義,他們看到的是自我與世界、自我與整個人類之間的關系紐帶。
他們的胸懷博大,他們的視野開闊,他們的視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歷史的深度,即對事物的認識有歷史的縱深感,既看眼前,又看歷史;既看現實,也看未來,在更寬廣的時間背景下思考教育現實,分析學校問題,短期的成敗、得失、榮辱,不足以使他們憂傷過度,也不會使他們沾沾自喜。二是世界的寬度,即在更大空間背景下思考教育的價值意義,以一切優秀的學校為參照系,既看國內的,也看國外的,既看發達國家的,也看發展中國家的,超脫了狹小格局里的自我感覺,將世界范圍內的教育精華納入視野,了然于胸。
他們是以通過教育改良社會、增進人類的福祉為最高的目標,在自己的崗位上孜孜以求,不倦探索,用他們執著的行動實踐他們的信念,用教育改變國家,用教育改變社會,用教育改變世界。他們是一群真正有大格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