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方法之失,失之皮毛;理念之失,失之根本。當前,基礎教育遇到的最大挑戰很大程度上不是工資,不是設備,而是校長辦學理念的缺失。因此,加快校長角色的轉換,用校長管理方式的轉變來推動學校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使學校高標準和諧發展、高質量內涵發展、高水平特色發展。
校長不應該再是從管理層面上去教育學生、教育老師、管理學校,而應該像企業家一樣去經營學校。現代學校應該向現代企業學習管理,一位有思想的校長注重的是學校的知名度、辦學的效益、辦學的特色和學校的發展,這兩者之間有異曲同工之處。管理是要效率,經營則是要效益;管理學校者,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積極主動去克服,而是找政府、找教育行政部門。經營學校者,在找教育行政部門的同時,更多地去尋找機會。管理學校對上級布置的工作,不是創造性地開展,而是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和落實;經營學校則是在執行的同時,更多的是與時俱進,強化服務和創新。
由于角色不同,導致理念不同,關注點也不一樣。在上級檢查評比中,管理型校長關注的是結果和名次,名次好,皆大歡喜,結果差,怨天尤人;經營型校長在關注這些的同時,關注更多的是自己的不足,以后如何改進、提高和創新。在對待教師上,管理型校長關注的是教師如何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地工作;而經營型校長更多地關注如何增強教師的自信心,使每個教師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和幸福。在對待學生上,管理型校長關注的是好學生,且多多益善;經營型校長關注的是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都能更好的發展,去創設環境、搭建平臺。管理型校長靠制度來改造人,經營型校長靠文化來激勵人;管理型校長往往是規范教師、約束教師、要求教師;經營型校長常常是喚醒教師、服務教師、成就教師;管理型校長對學校管理,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經營型校長對學校管理,管而不死、放而不亂。管理型校長在學校管理中遇到的多是摩擦和沖撞;經營型校長在學校管理中體現的多是尊重與和諧。學校管理方式的轉變,就是校長角色的轉換,就是由行政型向業務型、管理型向服務型、領導型向研究型轉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轉換。只有完成這個角色的轉換,才能引領學校深刻的變革,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管理方式的轉變可以通過四條基本路徑實現:
一、讓夢想成為動力
夢想即目標,如果一個校長沒有目標,就像河里漂浮的一片樹葉,沒有自己的行走方式,只會隨波逐流。杰出與平庸最根本的差別不在于天賦,也不在于機遇,而在于有無堅定而正確的目標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可以說,校長事業的航船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中航行,目標就是彼岸高山上的燈塔與航標,它可以讓人搏擊風浪,永不放棄,永不言敗。因此,作為校長,胸中要時刻裝著目標,心中想著目標,嘴上說著目標,紙上寫著目標,工作落實目標,創新實現目標。因為目標能給人以勇氣,給人以力量,給人以毅力,給人以執著的精神。當北京市海淀區區委書記讓北京十一學校原校長李金初出任海淀區教育局局長時,李校長婉言謝絕,說了一句非常平實而又非同凡響的話:“平生無大志,只想辦好一所學校?!睉{著對目標的不懈追求,李校長風風雨雨二十年矢志不移,奮斗不息,把十一學校辦成全國名校。是的,我們的校長干不出驚天動地的偉大事業,就要像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那樣:“國家把整個學校交給了你,你要用整個的心去做整個的校長?!辈皇侨巳硕寄墚斝iL,也不是人人都能當好校長,要珍惜校長這個平凡而又特殊的崗位,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近期、中期、遠期目標,腳踏實地、積極實踐,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目標不放松,把學校辦強、辦優、辦成名校,這才是一個有作為校長的終身追求。
要始終堅信:學校的發展就是一個目標實現的過程,每個校長都應有目標,目標是信念和方向,是追求和動力,它激勵每一位校長勇往直前。
二、讓關愛成為一種文化
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喚醒人,核心是尊重,制度的真諦是關愛。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尊重和關愛成為一種文化,來贏取廣大教師的舒心、歡心、順心,從而凝聚人心,促進學校和諧、健康的發展。剛柔并濟才是天地間運行的規則。學校管理要做到制度無情、校長有情,三分合情、七分達理。
管理實踐中,關愛教師首先體現為尊重教師。校長對教師的尊重,就是尊重教師的人格,信任教師的能力,發揮教師的優勢,肯定教師的成績,使每位教師愉快地工作、出色地發展、體面地生活,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學校的各項工作,他會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而不是有勁不使勁,有勁使不上。因此,校長要用尊重、關愛去喚醒和激發教師潛在的能量,影響教師的心靈,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然而,在學校工作中,管理事故時有發生。不可否認,校長負責制的推行,賦予了校長一定的權力,這有利于調動校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客觀上又易滋生校長的家長制作風。校長對教師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學校就多一分民主、多一分和諧。
其次,要學會寬容。校長要學會寬容、大度,要有宰相肚里能撐船的胸懷。校長的大度就是要容異、容過、容才、容超,要能容得下幾個異己,經得起幾樁逆事,方能心胸開闊。否則,聽到不同的聲音就暴跳如雷,看見教師的過錯就橫加批評,見到優秀的人才就冷嘲熱諷,遇到下級超過自己就妒火中燒,這樣的校長是缺乏遠見的、不稱職的,難以擔當領導的重任。
生為愛己者學,師為賞己者教。關愛學生,是質量提升的寶典。尊重教師,是校長智慧的選擇,兩者疊加,才是成就名校的秘訣。
三、讓特色成為一種內涵追求
管理方式轉變推動學校發展方式轉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學校內涵發展。均衡發展今后將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辦學效益,更加注重內涵提升將是教育發展的主旋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千校一面的局面,突出教育的多樣性、選擇性、個性化,辦好每一所學校,使每一所學校都成為優質學校,都成為人民滿意的學校。
衡量一所學校是否優質,不僅看這所學校大樓有幾座,更要看有多少優秀教師;不僅要看這所學校設施有多好,更要看辦學目標是否正確、辦學理念是否先進、辦學行為是否規范、辦學是否有活力;不僅要看這所學校規模有多大、人數有多少,更要看班子是否和諧、團結,學校是否尊重教師,教師是否關愛學生,學生是否信任學校;不僅要看這所學校學生學習成績有多好,更要看學生是否獲得了充分的發展、充滿靈性的發展。
學校辦得好不好,關鍵在于有沒有個性,有沒有特色,有沒有內涵。特色學校的創建,不是少數學校的事情,而是多數學校甚至每一所學校都應當追求的,而且能夠實現的。特色不是城市學校的專利,學校有城鄉之分,特色沒有地域之別。
作為校長,一定要革故鼎新、務實求新,結合本校實際,努力辦出特色。在特色創建的道路上,特色無定式,創建是硬道理,或以硬件建設為先導,或以制度建設為抓手,或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或以課堂改革提升辦學質量,或把社會、家庭、學校資源有機結合,或依托對口品牌學校重塑學校形象……總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各顯其能,各顯神通,把特色學校建設作為第一要務,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特色是學校生存之本、發展之源、強校之基。特色不斷形成之時就是學校不斷壯大之路。
四、讓創新成為一種引領
是學校都有難題,其實學校的內涵發展就是破解難題的過程,每破解一個難題,學校就會有一次提升、一次發展,有更多難題得到破解,學校就會有更大的跨越、更大的突破,產生質的飛躍。
校長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創新是學校進步的靈魂。面對教育發展中的諸多難題,沒有捷徑可走,沒有妙藥可治,只有用創新去破解。
其實,校長與校長之間并沒有多大差別,就像百貨商店買的香水,95%是水,只有5%的不同,可這5%是最關鍵的。香水的5%是配方,校長的5%是思想——對于校長工作來說,那95%可以復制和模仿的,而不能復制的5%,卻最終決定了校長工作的創新、效率和質量。由此可見,教育理念是校長創新的關鍵,而教育創新是內涵提升的前提。
故而,校長一定要加強學習,做學習型校長,要把學習當作第一追求。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所成。創新于思想,思想來自學習,校長要牢固樹立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強化教育理論和相關知識的學習,要博覽群書,廣聞多識,完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領域,提升知識層次,逐步達到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和綜合化,實現知識系統的深化和優化。教壇上那些大放異彩的老將新星,無一不是有著豐富的知識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蘊。校長要厚積薄發,為智慧生成、為教育創新夯實根基。
再就是與時俱進,做開拓型校長,把創新當作第一要務。首先,校長要深入課堂,去發現、去感受、去欣賞教師的創新實踐,從中積聚自己的創新能量。其次,要鼓勵廣大教師大膽探索、勇于創新,讓創新的火花競相迸發,創新的勞動得到尊重,創新的果實得到展示。要旗幟鮮明地予以表揚、予以支持,在支持教師的創造中,深化自己的創新意識,激發自己的創新活力,增強自己的創新精神。最后,要借鑒外地的先進經驗,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創新措施,勾畫創新藍圖。要不斷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摒棄思維定式,與因循守舊作別,與探索創新擁抱,走出一條創新之路,加快學校內涵發展步伐。
腳步達不到的地方,眼光要達到;眼光達不到的地方,思想要達到。思想有多遠,校長就能走多遠!
作為校長,要會鼓勵師生、會服務師生、會成就師生;會管教育、會研究教育、會創新教育。這就是用管理方式的轉變推動學校發展方式轉變的真諦。
有人說,當今并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要用心去做校長,把功夫下在學校目標的制定上,把溫情灑在師生的成長上,把汗水流在特色品牌的創建上,把真心用在學校的內涵發展上。校長只有以人格魅力影響教師,以發展目標激勵教師,以尊重關愛溫暖教師,以特色品牌發展教師,以開拓創新引領教師,才能從根本上揚正氣、聚人氣、鼓土氣、抒豪氣,才能推動學校更好更快地發展。
校長管理方式的轉變與學校的轉型發展
時間:201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