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與師德教育一體化的有效途徑探索
1.加強兩者之間的整合,打牢一體化基礎
在促使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與師德教育一體化的過程中,不能以放棄任何一方為代價,在具體實施中,既要促使兩者有機結合,又要體現各自的獨特性。我們要以系統論為指導,高度重視系統中的每個組成元素。其實,促使教師師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如果將教師專業素質作為一個系統,而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師德教育就是其組成元素。因此,在提升教師素養過程中,一方面,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不斷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密切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切實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確保教師具有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的心理素質,從而為兩者的一體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2.注重問題背后的剖析,抓住實質性問題
從師德教育來看,始終要求教師必須具有理想高尚的人格魅力。但是,理想與現實總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的存在就是引發教師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只關注教師的師德問題,而缺乏對教師心理健康予以必要的關注,以致對教師的行為無法做出準確的評價。將很多屬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深層次問題簡單地看作是師德問題。如,對于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問題,簡單地歸結為師德問題,而沒有分享現象背后隱藏的本質。從體罰學生來看,與教師的心理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有的教師往往處于巨大的壓力之下,長期生活在焦慮憂郁之中,不善于自我心理調節,久而久之,就會不自覺地將心中的不滿發泄到學生身上,轉化成對學生的體罰或變相體罰。因此,我們要注重問題背后的剖析,抓住實質性問題,加強對問題所屬的區分,不可將師德問題混淆為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可將心理健康問題錯解為師德問題。
二、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與師德教育一體化的建議
1.注重對教師的人文關懷,不宜拔高要求
在進行師德建設過程中,在承認教師職業特殊性的同時,必須注重以人為本,應將教師作為教育的第一資源。在進行師德教育時,不能拔高要求,對于當前師德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可以提出一些階段性的師德行為底線要求。如,提出不準亂收費、不準組織有償補課、不準體罰、驅趕差生等具有較強操作性的要求,從而規范教師的職業道德,不斷提升師德水平。從心理健康方面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社會提出的要求是教師師德建設追求的方向,但不可作為普遍性的衡量評價標準。在中國古代.甚至將教師提高到與天地君親同等的高度,這種對教師的期望是過高的,沒有把教師看成一個平凡的人,而是看作了“神”,忽視了對教師的人文關懷,缺乏對教師在物質、心理等方面的正常需求。其實,對教師的人文關懷與學生的發展一樣重要。我們應該加強對教師的關懷,及時幫助教師解決心中的疾苦,為教師排憂解難,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使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也應該高度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宜提倡帶病工作,而應該將教師的健康放在首位。只有讓教師保持身心健康,才能使其更好地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2.以心理健康教育為突破口,優化師德建設
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必須從社會、學校和個人三個方面人手:一是宏觀的社會層面的支持是教師工作的保障。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對其有一個較公正的認可。二是學校要努力為教師營造和諧的內在環境,主動為教師排憂解難。三是面對心理壓力,不能怨天尤人,應以實際行動進行自我調節,積極尋求問題解決辦法。教師要加強教育理論學習、對學生的了解、文化科學知識的學習,全面充實和提高自己。
不論是教師心理健康,還是師德建設,都是影響教師素質提高的重要元素,兩者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影響。要想提高教師素質,在關注師德建設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切實關注教師對物質、心理的需求,并不斷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政治待遇,才能促使教師懷著更好的心態和行為進行教育教學,從而實現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與師德教育的一體化。
如何實現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與師德教育一體化
時間:201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