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關于班主任工作中人性化管理的思考

時間:2016/7/23

摘 要: 在強調教育應該“以人為本”的今天,人性化教育作為一個新的教育理念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班主任作為學校班級的管理者和組織者,是工作在基層的教育者,對班內學生直接進行管理和教育,與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息息相關。所以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及在其指導下的工作方式方法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現代的教育要求班主任要以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對待學生,對學生施行人本管理,即班主任要樹立平等、尊重、民主、服務的管理理念,實現對話式的教育方式,構筑師生間“我—你”的新型關系。
  關鍵詞: 人性 人性化管理 班主任 人本管理 愛的教育
  
  中國有句古語:“天下之道管是矣。”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稱技術是一本萬利,管理是無本萬利的科學。科學管理是了不起的。在學校,要使學生和諧全面地發展,也要靠有效的管理。許多教育事實表明,教育和管理是促使學生“騰飛”的雙翼。沒有教育的管理是無力的管理,沒有管理的教育是蒼白的教育。教育和管理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必須指出的是在學校中教育和管理的對象是人(學生),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情感、有其獨特個性的人,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把其工作的立足點放在培養真正的人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教育者對人性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一、關于人性的探討
  古今中外研究人性問題的學者很多,哲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都研究人性,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關于人性的統一定義。我國古代哲學中就有性善說、性惡說、性有善有惡說、性無善無惡說等,這些都是脫離人的社會性孤立地解釋人性問題的。馬克思主義人性論認為:人性是客觀存在的,人性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自然屬性是指人在生物學、生理學方面的特點。個性是指個體之間相互區別的特性,這是人和動物相互區別的特征之一。人的生活環境不同,受教育影響程度不同,自身潛能發揮的程度不同,因而追求的目標、方向也就不同,其人性也就不同。正因為人性具有個別性,才使得人類社會充滿著生機和活力,社會生活才豐富多彩。人性的個性表現為個體對文化、生命的價值、人生的理想的追求的差異性,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產物,它體現出人在社會生活中對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教育的、發展的、成功的方面的追求,不能超越社會成為抽象的、孤立的個人愿望,而必須與社會相協調,這也是人的共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性的本質并不是天生的,是隨著個體的不斷成熟而發展的,這也是其社會性的形成。而人的個性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差異性、獨特性,是其成為其自身的標志。所以人性是個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人性化教育就是以這種統一為前提的。
  當今的教育嚴重忽視了人的個性,僅僅把目光放在社會的需要的層面而忽視了人的內在需要、人的價值。所以教育的人性化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而作為與教育緊密而不可分的管理也必須實現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我認為,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就是把人(學生)當作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本質因素和核心因素。人性化管理的著眼點是人,它將資源中的人回歸到真正的“人”——實實在在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有思想的生物有機體。在人性化管理的視野中,人的需要、人的屬性、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信念、人的素質、人的價值等一系列與人有關的問題均成為管理者關心的問題。
  二、為什么要談人性觀對班主任的啟示
  (一)對班主任的工作性質的審視
  學校按班級組織學生的教育活動。班級是學校的細胞,既是學校教導工作的基本單位,又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層集體。只有把一個班的學生很好地組織起來進行教學和教育活動,才能使這個班的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發展。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育計劃很好地落實到每一個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質量。那么由誰來抓班級的工作呢?在我們現行的學校體制中,每個班都有一個班主任來組織和培養班集體、進行課外與校外活動、團體活動、安排生活等。
  總之,班主任是班級的教育者和組織者,是學校領導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對一個班的學生工作全面負責,組織學生的活動,協調各方面對學生的要求,對一個班集體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實踐證明,許多所謂的“差班”、“亂班”,經過優秀班主任的辛勤培育,深入細致地做思想工作,能轉變成“好班”、“優秀班集體”,而有的班本來很不錯,由于班主任不負責任,放任自流,卻逐漸松弛、散漫,淪為落后。可見班主任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班的精神面貌和發展。
  另外,班集體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學生(人)組成的,班主任的直接工作對象就是這些有著豐富情感、獨立人格和自覺能動性的人,是一些渴望得到發展的人;同時還是一些尚未成熟、對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影響和外部影響不能一一甄別的人,他們是一個可塑性極強、發展潛力很大的群體。所以班主任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極大。同時,從學生的角色心理來說,“向師性”是他們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謂“向師性”是指學生都有著尊重、崇敬老師和樂意接受教育者教誨的自然傾向,都希望教育者能熱情地、認真負責地教育他們,并注意、重視、關懷和鼓勵他們,促進他們的發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發出自己的調子。因此,要想那顆心與我們的話語相互呼應,就得使我們能和上這根弦的凋子。”班主任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將教育的人性化貫穿到其班級管理中來,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為每個學生的發展作出貢獻,滿足他們的需求。
  (二)對班主任工作中現存問題的理性批判
  作為班主任,他首先是一名教師,其次才是一名管理者。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明白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應當充分尊重學生(人)的本性,然后作為一名班級的管理者也要明白他管理的對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所以他的管理不能是違反人性的強壓,而應是一種循循善誘的引導。但環顧當代班主任的工作方式方法,我們的確有許多教育活動是缺乏人性的,難怪有人驚呼我們的教育是“無人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是“見物不見人”、“權力至上”等。
  首先,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往往采取大一統的方法,表現出嚴重的“家長式”思想。客觀地說,現在有些班主任成為班級的總管家,學生的思想品德要管,學生的學習要管,學生的生活、勞動、文體也要管。上課的事要管,課外的事也要管;校內的事要管,校外的事也要管。這么多的事都要管,班主任又有教學任務,可想而知,班主任的管理因時間和精力的有限而難免采用簡單的命令、僵硬的規章、粗暴的懲罰等“家長式”的方法,導致學生失去應有的獨立性、主動性,成為被班主任馴服的學仆。
  其次,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往往助長了學生的“官本位”意識,導致學生民主意識的喪失。現在的班主任通常是通過組建班委會來實現其管理。班委會的選舉本應經過民主程序,但由于班主任在班級的特殊地位和行政賦予的巨大權威,班委會成員往往是經他認定的、聽話的、成績好的學生,這樣選出來的成員往往成為其傀儡,唯班主任之命是從。但是,這些成員在同學們中仿佛成了班主任的代言人,他們中的一部分往往頤指氣使,發號施令,“官本位”意識極濃。
  再次,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人為限制了學生的發展空間。班主任往往從成人的角度出發,認為學生是非理性的、不成熟的、易沖動的,因此對他們處處限制約束,深怕他們犯錯誤。但他不知道,學生就是在冒險、挫折、錯誤中學到知識、學會做人的。十八世紀科學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就曾警告過我們:“不要進行過度的教育,要避免運用一切不必要的強制,這樣的強制可能使兒童無所適從,可能抑制他們的情緒,毀滅他們的樂趣;同時還可能毀滅他們今后對童年的美好回憶……”最后,班主任“事事都要管”的工作方式也不利于他自身的發展。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幾乎無所不包,成天應付許多學生自己都能及時處理好的小事,導致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管理知識,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得不到發展,反而慢慢下降,甚至被荒廢掉。所以在要求教師成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的形勢下,班主任必須改變工作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班主任的這種工作管理方式不僅使學生成了“奴隸”“附庸”,造成學生的精神緊張、消極被動,對人的自尊心、個性和尊嚴造成嚴重的傷害,而且不利于自身的發展。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改變這種不利的工作方式,尋求科學合理的工作方式。
  三、班主任應樹立人本管理的理念
  臺灣著名管理學家陳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核心提煉為三點,即點亮人性的光輝;回歸生命的價值;共享繁榮和幸福。這是人本管理的精髓和最高宗旨。具體包括以下涵義: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開發人的潛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務;尊重每一個人——企業最高的經營宗旨;塑造高素質的員工隊伍——組織成功的基礎;人的全面發展——管理的終極目標;凝聚人的合力——組織有效運營的重要保證。這種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以其能夠激勵人的行為、調動容納的積極性,使組織中的成員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進而實現組織的高效益的特點及優勢而盛行。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一理念運用到教育中來,運用到班級管理中來。因此我們提出班主任要樹立平等、尊重、民主、服務的對話式管理理念。
  (一)平等。要求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必須打破頭腦中的條條框框,消除那些傳統的僵化的“為師”的優越感,與學生平等相處,建立新型的“我——你”的師生關系。
  (二)尊重。班主任在與學生交往中要把學生當作與自己相同的人,是人都會有缺點,所以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教師不能一味地去責備他們,甚至去懲罰他們,而是要理解他們,給他們以幫助,指導他們,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三)民主。班主任要改變其家長獨裁式的工作作風,在班內實行民主。班委會的組建要經過民主選舉,班內的大事也要民主決定。讓每一個班級成員都成為班級的主人。
  (四)服務。班主任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一切要從學生的利益出發,為了學生的發展和需要來決定事情,而不是唯領導的命令是從。班主任要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急學生之所急。
  三、愛的教育——班主任的工作信念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摯的情感是通向學生心靈深處的橋梁,是點燃學生內心世界的火把,學生一旦感受到了這種愛,就會自然而然地向你敞開心靈的大門,只有“情通”才能“理達”。情通理達才能心悅誠服,從而達到引導、幫助、解惑、教育的目的。可見,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溝通師生心靈、聯系師生情感的紐帶。
  心理學家認為,班主任對學生思想、文化的教育,是一種傳遞信息的過程,而這種過程只有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除了所教育的內容必須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并具有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外,還必須具有師生間情感上的融洽。這也呼喚著愛的教育的實施。
  愛的教育要求教師要有愛的情感、愛的行為和愛的藝術。“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是師生間的心靈溝通。對學生有無“愛的情感”,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態度和教育行為。只有把學生當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會產生愛的情感;只有把學生的成長真正和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緊密相連時,才會增強愛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學生成長的同時,體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時,才會真正感受到愛的情感。
  愛的教育重在師生間相互信賴,而信賴取決于民主平等的溝通。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師愛的基礎條件是平等。在學生心目中,亦師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師”的最重要特征。具有愛心和具有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更喜愛前者。青少年學生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真摯的情感,必定有著神奇的教育效果,會使學生自覺地尊重教師的勞動,愿意接近老師,希望與老師合作,向老師坦露自己的思想。因此,作為教師的班主任對學生要傾注全部熱情,和學生平等相處,以誠相待,給學生親切感、安全感和信賴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心靈,就必須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事實上,當學生對你說心里話的時候,你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所以,作為教師的班主任要明白自己的言語、行為、情趣、人品是影響學生發展成才的關鍵因素。
  能贏得學生愛戴信賴的班主任,才是合格的班主任;能讓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班主任,才是出色的班主任。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感情贏得感情,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則。
  當然,愛的教育絕不是縱容的教育。特別是對處于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班主任在愛的同時要對他們嚴格要求,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一切從學生的特點、需要出發,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婷婷天堂在线综合 | 亚洲免费人a成电影 | 亚洲少妇AⅤ在线电 | 伊人激情在线视频 | 在线观看AV无毒网站 | 永久在线免费看AV的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