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研訓工作的管理者,如何實現研訓的終極目標———促進師生發展?我認為,首先要通過研訓促進教師的素質提升,再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面對教研活動的隨意性、目標不明確的現實,如何能夠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開展教研活動就成為開展此項研究的出發點。以評課為例:聽課前,研訓教師不是帶著任務去聽課,所以評課時,就會根據自己發現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指出的或許是重難點把握問題、或許是課堂設計問題、或許是板書問題、或許是知識點的準確性問題、或許是教態問題等。總之,你有你的觀點,我有我的理念,評過之后就算了,上課教師聽后如云里霧里,評者置身事外,也不是以學習者、研究者的身份介入。這種研訓,雖然上課教師是主體但總體過程忽視了研訓對教師的培訓功能。為此,我校將教研問題化、問題課題化、課題課程化作為研訓活動的主線,實現了通過研訓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目標。
一、教研問題化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善于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因為沒有人要他去發現問題。教師關注的是自己的教法和策略,沒有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所以我們首先要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隨著反思的不斷深入,教師自己就愛問問題了,并且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地擴展。如,我今天的課為什么沒有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為什么沒有實現學生“我要學”的轉變?為什么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問題想得多了,想得深了,教師的思維也就變得活躍了,自然而然地就把思路引導到解決問題上來了。
二、問題課題化
提出了問題,匯總了問題,怎樣解決問題?首先我們把共性問題凝結成課題,在區域內開展研究。教師個人每學期確定一個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研后及時整理,力求能夠取得研究成果,并能在區域內有應用推廣的價值。為推進東港市中小學教師的課題研究活動,充分發揮課題研究在教育教學、教師專業成長以及學校內涵發展中的指導作用,2014 年上報備案的小課題有1544 個。評選出優秀課題261 個。
三、課題課程化
有了大眾研究的基礎,教研員的工作重心再轉移到“訓”上。各學科根據本學科教師課題研究的實際情況,征求教師意見,每學期選擇兩個共性的課題作為培訓課程進行培訓,匯總小學9 個學科(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生活/ 社會、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綜合),中學12 個學科(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生物、音樂、美術、體育)的培訓課程,21 個學科每個學科的系列化培訓匯成了教師進修學校的校本培訓課程。使參訓學員能更深入地理解所研究的課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提升了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使東港市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育教學能力有了整體提高。
“三化”研訓,通過教師提出問題,體現了教師是研訓的主體;通過課題的研究,激發了教師參與研訓的積極性;通過教研員領銜的課程培訓,聚合集體智慧,提升了研訓工作效率。今后,我們要繼續開展“三化”研訓,繼續把促進師生共同發展作為研訓的主要目的,充分挖掘教研資源,積極抓住問題、課題、課程形成研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