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做教育的不談“特色”似乎就是還沒有進入教育的大門,無論是大報告還是小會議,隨時都能聽到“特色學校”“特色教育”“特色內涵”等詞語。何為特色?特色不是標新立異,不是你無我有,更不是簡單的“不一樣”,畢竟教育是有規律的。
一、何為特色
詞典是這樣解釋“特色”的:“特色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是由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的具體的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提取其核心有三個關鍵詞:“顯著區別”“特定環境”“事物獨有”。如果用之飲食和服裝,我們很容易理解,因為地域環境的不同就產生了顯著的不同風味的甚至獨有的小吃,不同風格的甚至獨有的服裝;如果用之戲曲也就有了“昆曲”“京戲”“黃梅戲”“豫劇”等不同;如果用之語言也就有“漢語”“維語”“藏語”等的區別,他們都表現了明顯的特色化甚至獨有化。但如果用之教育,可否這樣明顯的特色化、獨有化呢?
二、何為特色教育
學校教育特色是學校某方面優勢的集中體現,但是,這種教育特色是建立在學校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的,絕不是獨有的。學校的教育特色與學校的教育整體風格是一種點與面的關系,如果把學校的教育整體風格看作是面,則學校的教育特色就是其中的點。如果一所學校在某門學科教學上有明顯的優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而其他學科的教學明顯落后,學生不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則很難說這是一所有特色的學校。
筆者走訪了好多學校,發現有的學校把教育的特色化理解為一定要顯著區別于其他學校才行。如果為了顯著區別,那我們可否理解為“特教學校”“女子學校”就是特色學校呢?學生大課間不跑操了,統一改為跳街舞,這樣不就有特色了嗎?
三、重新理解特色
個性是建立在共性之上的。特色教育是建立在共性教育基礎上的,可以理解為在共性的教育教學之上比別的學校做得特別出色,特別優秀,而不是人家唱歌我非要跳舞。既然百花齊放,我就要讓我的花開得比別人的花鮮艷美麗;既然百家爭鳴,我就要讓我的聲音的比別人清澈悅耳。
1.特色體現在常規管理中。常規管理要做好很不容易,因為需要的是持之以恒,需要的是不斷的落實檢查。如果不實實在在地把常規管理抓實,怎么能實現教育的培養目標,怎么能把學校制定的制度和規范,成為學校師生員工的一種自覺遵守的習慣,進而形成學校的一種文化。一所沒有把常規管理工作做好的學校是沒有資格談特色學校、特色教育的。
2.特色體現在優秀中。學校的每一項常規工作不僅要做實而且要優秀。全國沒有哪一所學校不抓衛生工作的,如果哪一所學校自辦學以來,無論何人何時到這所學校,給人展示的都是清爽整潔,把衛生工作就抓得特別出色,久而久之,衛生的突出也就成了這所學校的特色。全國沒有哪一所學校不抓學生跑操的,如果哪一所學校自辦學以來,無論何人何時到這所學校,學生的跑操給人的都是震撼,把跑操工作就抓得特別出色,久而久之,跑操的突出也就成了這所學校的特色。全國沒有哪一所學校不抓師生寫字的,如果哪一所學校自辦學以來,無論何人何時到這所學校檢查作業,進班聽課,師生無論是作業還是考試,還是課堂板書,都工整認真,把寫字工作就抓得特別出色,久而久之,師生寫字的突出也就成了這所學校的特色。全國沒有哪一所學校不抓師生習慣養成的,如果哪一所學校自辦學以來,無論何人何時到這所學校,師生都能把良好的行為習慣展示出來,把養成教育就抓的特別出色,久而久之,養成教育的突出也就成了這所學校的特色。全國沒有哪一所學校不抓課堂教學改革的,如果哪一所學校能像洋思中學那樣三十年來,無論何人何時到這所學校聽課,始終貫徹“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不折騰不動搖,把課改工作就抓得特別出色,久而久之,課改的成功也就成了這所學校的特色。一句話,特色體現在把每一項常規都做得特別優秀中。如果一所學校沒有優秀就不可能有明顯的特色,起碼做不到特別出色。
3.特色體現在校長的治學思想上。校長的辦學思想、治學理念、管理策略與管理方式,直接決定著學校的發展,關系到辦學質量和效益。校長的治校理念就是一所學校的靈魂。為什么那么多的百年老校值得大家去學習,絕不僅僅是歷史悠久,關鍵是不因校長的更替而改變學校文化傳統的積淀。但現在的校長有不少是行政校長,習慣于統管學校,包攬一切,以校長個人的喜好而確定學校的發展目標。如果校長喜歡吃白菜,就確定全校的發展走吃白菜道路,這也是學校發展的特色?特色發展固然強調兩個方面:一個是個性,一個是優勢。但如果校長不了解這所學校的辦學傳統和優勢,一味的去為了特色而確定特色,那就是忽視了優勢而去發展個性。優勢是一個學校在某個領域的工作特別出色,這個優勢可能在別的學校是劣勢甚至阻礙學校的發展,而恰恰是我們學校發展的優勢,校長為什么不去思考呢?比如大家都辦寄宿制學校,但公辦寄宿制和民辦寄宿制就有明顯的不同,社會對這兩種寄宿制學校的評價也明顯不同。公辦的優勢可能是民辦的劣勢,如果公辦的校長到民辦當校長還以以前的治校思想去治校可能會走滑坡路,所以特色就明顯體現在校長在治校過程中能否審時度勢地從學校傳統中提取有優勢、有價值的因素進行提煉,使之升華,進而形成特色。
四、創建個性學校,形成辦學特色
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氣質,都是教育百花園中一朵與眾不同的鮮花。秋菊能傲霜,臘梅能抗寒,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特長。辦學宗旨不同,育人理念不同,所定校訓不同,決定了每一所學校都有特色的潛質。但只有理念而沒有具體做法,只有做法而沒有優勢,甚至在校內師生中都未達成共識,豈能談學校特色?每一所學校都必須結合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確定自己的辦學方向,特別是民辦學校,如果因為“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你必須釀出香千里美萬里的好酒才行。城市和鄉村不會因辦學均衡發展就均衡,城市教師的價值觀和農村教師的價值觀是有差異的,大都市學校和山村學校對素質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城市的孩子和鄉下的孩子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是不同的。如果我們不找準學校發展的支撐點,我們就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優勢也就失去了生存點。不優秀的學校都會在官方布局調整中被合并或撤銷,不優秀的民辦學校都會在民間被家長自然淘汰。二十一世紀,學校之間的競爭必然是特色的競爭,不會因你處在大城市就不被淘汰,也不會因你處在偏遠的鄉村就關閉。當你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作為教育的目標實現后;當所有教職工都能“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看”后;當德育正在迷茫階段,你已把“校園家教”作為德育的切人點后;其實你已找準了學校在社會中的生存點,你也就找到了學校發展的特色點。如果到現在還不知道學校發展方向,還談什么特色學校?
這個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是多元的,但我們一定要守住辦學的唯一——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不急躁,不浮躁,靜下心來,守住教育的真善美,追求屬于自己的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