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教師發展的新特征
變化快、壓力大、適應難、成熟慢
1、教師的成熟期拉長
以前,只要用心、投入,成長為成熟教師很快,但今天很難確定一個教師成熟的時間節點。
教育變革持續化,新問題、新情況、新矛盾層出不窮,教師需要不斷適應新的挑戰,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行為。
一勞永逸,以不變應萬變已經成為歷史陳跡。
現在看來,由于教育內外環境變化甚大,教師需要在適應這個階段上下更大功夫,花費更多時間,需要不斷自我更新。
適應能力的強弱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特征,適應快則成長快,適應慢則成長慢。
真正成熟成為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2、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強
今天,教師面臨的壓力日趨加大,工作的不確定性大量增加,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層出不窮,工作的成就感逐漸呈遞減趨勢。這一切都會無形中增加教師職業的倦怠感。
倦怠期,教師難以對工作保持較高熱情,投入程度也會下降,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過長的話,可能會引發教師心理健康的一系列問題。
在西方一些國家,教師感到工作過度焦慮時會主動聯系心理輔導者,通過心理咨詢緩解和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
這一做法在我國還不多見,教師常常需要自我克服心理不適,通過內在動力的自我激發解決職業倦怠問題。
3、個體發展差異大
教師個體間的差異從未像今天這么大。
從向上看,教師代際間差異在拉大,20世紀 1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出生的教師共處于一間學校的情況并不罕見。他們之間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看法。
一個自身價值多樣化的群體,如何引導學生形成相對統一的價值觀,讓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橫向上看,教師相互之間的差異更大。
教師走進學校的動機、需要、愿望等都有不同對學科的理解、教材的駕馭能力、未來發展的期許以及學生觀、教學觀等都參差不齊這對教師間的合作來說,既是利好,因為可以差異互補,同時也是障礙,因為難以對話交流。
4、自我更新的要求迫切
在教師群體中存在一個奇怪現象:教師不太樂于改變自身,反而傾向于自我封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對此情況進行專門分析,認為教師之所以傾向于保守,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傳遞的是過去的知識,表現為用過去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讓他面對明天的未來。不斷地傳遞過去的知識,價值觀念也就變得與過去的時代相應。
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使用的基本上是相對穩定的教材,第一次備課認認真真,第二次修修補補,第三次有可能直接拿著教案就進課堂了。
新教育教師面臨新挑戰
1、文化反哺的常態化
伴隨多媒體科技的日益發達以及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文化反哺在家庭教育中也越來越常見。
一位同事要晉升教授,需要通過計算機考試,他向上初中的兒子請教。他說向兒子學電腦的時候痛苦極了,從前教訓兒子的那些話現在被兒子一一奉還:“沒看我正忙著嗎?你自己去想一想?!薄澳阍趺催@么笨啊,這么簡單的問題也不會。”
當前的老師就面臨著同樣的挑戰:
在信息途徑多元的環境中,學生掌握著大量的教師不了解的知識,你知道的可能學生已經知道了,你不知道的可能學生也早已經知道了。面對這種看上去教育者角色倒置的變化,教師必須承認并正確認識這一客觀事實。
2、學生價值的多元化
我國過去的30多年發展速度飛快,但許多的問題也在這30多年中積累下來了,社會學稱之為“時空壓縮理論”:時空高度壓縮,大量的問題聚集,價值觀念在一個時間點上呈現出歷時、跨空間的各種形態。
擺在教師面前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教師該如何用自己的一元價值來面對多元價值?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那就是學生文化的日益壯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教師在做學生的時候,幾乎不存在"學生文化"的說法。
家長的意見就是子女的想法,教師的判斷就是學生的看法,學生聽命于家長和教師,不存在學生這個特定群體所共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但在今天這種文化已經客觀存在,并且影響重大。教師要做好教育教學工作,首先就要了解學生文化,在參透學生文化層的基礎上影響學生,打動學生,推動學生發展。
3、教師權力的分散化
以往,教師在課堂上幾乎可以支配一切,學生的一言一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課堂教學的進程等,完全由教師掌控。
但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形態中,教師需要從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出發,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出發,從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出發,把一部分權力讓渡給學生。
課堂上如何重構權力結構、實現課堂師生發展的雙贏?教師常常為此感到無所適從。這些問題擺在教師面前,需要教師正確對待、科學分析、切實把握。
4、家庭結構的單一化
我國獨生子女政策實施了30多年,中國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四二一“型或者說寶塔型家庭結構,即6個成年人呵護、養育1個孩子。
這樣的家庭結構有可能導致的是對孩子的過度溺愛甚至是過度教育。
家庭成員的壓力傳輸到學校教師,就是對教師要求的日益提高,要求對自己的孩子更多地予以關注、關愛。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隨著中產階級家庭所占比例的日益增加,也會導致對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視。
中產階級家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重視子女教育,期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有著比其他家庭更迫切的渴望,希望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好的學校。
新教育教師有新角色
1、創意設計者
教師開發校本課程需要創意設計,備課就是創意設計的過程。
有了創意的設計,課堂才有可能轉變原有一言堂的狀態,師生結伴成長才可能實現,課堂才能真正煥發生命活力,教學質量的提升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2、信息整合者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化社會,信息就像空氣一樣彌散在我們的周圍,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整合能力,否則就有可能被信息淹沒,無法定韜略、辨方向。
“整合”就要有立足點,就要有基本立場。
這種立場就在于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在于自己對教學的基本認識。
我們經常講要打通學生的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聯系,學生生活世界的信息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整合進教學的書本世界之中。
我們每天都接觸各種媒體,網絡的信息洶涌而至,整合也意味著教師要及時吸收并轉化這些信息,讓這些信息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所用,為自己的認識與視野的拓展服務。
3、知識批判性分析者
以往,教師常定位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主要是把自己“術業有專攻”“聞道在先”的知識傳遞給受教育者。
我們也常用園丁、蠟燭、春蠶等來形容教師的角色特征,好像教師的勞動主要是給予、奉獻、單向的付出。
今天,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養成學生的創新思維,靠一味地給學生提供既定的結論,進行知識的大范圍復制,是無法做到的。
學生自身的成長、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要求的變化等,都需要教師越來越多地成為知識的批判性分析者。
在很大程度上,要和學生一道,分析知識從何處來,甄別知識是什么,探討知識向何處去,對知識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評判。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也表明,對知識進行批判性分析,是形成獨立思維、提升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批判”不只是批評、評判,對知識進行的分析、探討、評論等都屬于批判的范疇。
4、終身學習者
在農耕文明時期,一個教師只要學幾年就可以教一輩子,私塾先生就是典型代表;
工業文明時期,一個教師只要學十幾年就可以教一輩子,師范生畢業大概就可以了;
而在今天,一個教師只有學一輩子才能教一輩子。
一個優秀教師有著多個方面的特征,但有一個特征是必備的,那就是持續學習的能力,愛學習、善學習、會學習。
人類的進步、知識的更新、職業的挑戰、自身發展的需求、學生的深刻變化等,都需要教師終身學習,把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工作責任、精神需求。
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勝任自己的職責,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