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學校踐行“科研興?!钡霓k學理念,但由于價值取向上出現偏差,盲目追求熱鬧、新奇,著力不實、不準,學校的教科研管理與教師的需要不能和諧共振,教科研的形式與實效不能和諧共進,致使一些學校的教科研工作是吃力不討好,教師不愿參與,影響教科研工作的實效。學校教科研,要走得沉穩些。
一、走平實些:規避形式熱鬧而教師內心冷漠的尷尬
朱自清筆下的“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在一些學校的教科研活動中也不斷上演著。如一些學校要求全體教師按大文、大理的方式聽年輕教師的匯報課,迫于無奈,教師雖然參加了,但是在聽與自己任教學科關聯不大的學科時,幾乎都在做自己的事。作為領導,可以認為教師不認真學習,但是我們又是否反思過:它的作用有多大,被迫“聽課”有多大價值?
一般滿足于裝點門面的轟轟烈烈,不追求卓有成效的扎扎實實,難免讓教研活動變成花架子,不求實效。其實,在當前教師課業負擔過重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教師的內心渴望學校多開展對他們有價值、高效的教科研活動,以此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但同樣反感那種粗放式的教科研。因此,學校領導要摒棄教科研管理上的簡單思維方式.致力于精致化的管理方式,順應教師對高效教科研的期盼,讓學校的教科研更多地回歸寧靜、平實而有效的道路。
二、走穩重點:克服追求新奇、教科研定力不強的誤區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領域之“新”層出不窮,從教育新理念,到教育新模式,再到教育新實驗,以至于處處是“新”。面對教育科研的“日新月異”,有些學校沉不住氣,唯恐落伍趕不上趟,今天搞什么模式,明天搞什么“幕課”,沒過多長時間又搞“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總之,一路上追求新奇快,眼花繚亂,搖擺不定,跌跌撞撞。我們在肯定學校領導與時俱進精神的同時,是否反思:過分追求新奇快,必然導致淺浮粗。盲目跟風是浮躁和淺薄的表現。相對不變是一種成熟,是一種深沉,是一種氣度。教育科研,要走得慢些、穩些!
“不畏浮云遮望眼”,其實,教育沒有那么多“新”,學校教科研要守住傳統常識,守住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遵循教育規律不折騰,在遵循教育常識中增強教科研的“定力”。引導教師靜靜地練好內功,沉下心來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練好教學基本功,讓教師慢慢成長起來,讓學校逐漸彰顯特色。
三、走踏實些:破解淺灘涉水、深度參與不足的困惑
大多數的學校都知道教科研對學校發展、教師成長的重要牲。但在實際操作上,很多學校存在不同程度的“虛化”現象,教科研脫離教學實際,沒有實效。教科研更多的是學校作為擺設應付上級的考查評估,部分教師則只是把它當作職稱評定晉升的依據而已,教學和研究兩張皮,如淺灘涉水、教師深度參與不足。日常的教科研活動也僅限于一般性的聽課、評課而已,完成學校規定的聽課任務,主題不明,層次較低,水平不高,以致教師參與和投入的積極性不高。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覺得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要堅持“從教學中來,為了教學,在教學中研究”的原則,把研究內容與教育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把教學活動的合理分解與對重要教學環節的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合理確定學校發展中的引領性課題。秉持“為了教師、依靠教師”的原則,以“共同的話題,共同的問題,共同的研究,成果的分享”的思路,組織教師深度參與研究。學校要努力營造協同合作的氛圍,并在具體操作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學校可經常舉行課例研討,通過教案設計、課堂錄像分析、教學實錄等產生研究的話題,進而啟發教師關注教學活動中的細節。學校要通過類似的活動,讓教師在親歷中體驗到:科研就是把教學工作做實、做好,教育科研并不難,并由此激發教師們對開展教科研工作的熱情與需求,推動學校教科研工作的縱深發展。
教科研要有遠見,更要腳踏實地。唯有如此,我們的教科研才能涌動鮮紅的血液,才能有勃勃的生機,才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教學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