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17日,我有幸參加今年的廣東省讀書活動教學研討會。此次珠海之行,收獲很多,借此機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這次學習,我總共聽了7節課,3個案例。課型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名著導讀課、研讀課、讀書活動課。其中,導讀課是閱讀前授課,重在激發學生讀的欲望。而后兩者是閱讀后授課。不同之處在于讀書活動課重在通過多種多樣的學生活動達到教學目的,而研讀課有點像我們平時上的課,如之前燕娟老師執教的《魯賓孫漂流記》。這七節課給我帶來極大的震撼。深深反思自己的名著教學,問題竟如此之多。如課型單一;極具功利性,教學方式陳舊,讀書活動浮于表面,激發不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對學生閱讀缺少方法的指導等等。我也相信,在座的各位或多或少都跟我存在相同的問題。因此,在以后的名著教學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做點努力呢?
一、通過展示和分享活動增加讀書活動的趣味性
如知識競賽、辯論、課本劇,小組分享、片段朗誦等。既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又使我們的語文課堂不那么枯燥,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活動中收獲。不過這之類的活動很容易浮于表面,為了表演而表演并不是我們語文老師的初衷。去年初三閱讀《威尼斯商人》讓學生選一幕進行話劇表演時,我就曾犯過這樣的錯誤。現在如果我再舉行這樣的活動,我可能就會再活動后設計采訪環節。如采訪觀眾,你覺得誰演的最好,好在哪里?采訪演員,你為什么這么演,你對你的角色有何看法?
二、依托閱讀方法的指導提高讀書活動的效果
大多數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時,為了應付中考,偏重于讓學生識記,而缺少方法的指導。因此,學生在閱讀時便只能憑著往日閱讀的經驗來進行。這樣的教學,雖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一定作用,但并沒有為學生的終身閱讀提供幫助。這次講課的老師中,我覺得北京101中學的楊海威老師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鑒。楊老師執教《追風箏的人》一課時,抓住了“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提了幾個問題:哈桑為阿米爾做了哪些事情,可以稱得上“為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又是怎么對待哈桑的,為什么會這樣;阿米爾為哈桑做了哪些事情,可以稱得上“為你,千千萬萬遍”。由此引出阿米爾形象的復雜性。無疑,“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是理解全書的關鍵,也成了如黃厚江老師所說的教學中的共生原點。楊老師在總結時便告訴學生,在小說中反復出現的句子、場景、意象都可以成為我們重點分析和研究的對象,用這樣的方法來讀書,便稱之為“閃回法”。楊老師這樣的課堂不僅對學生,于聽課的我來說都非常有幫助。在這樣的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怎么不會讀書呢?
三、增加課堂閱讀時間以保證閱讀活動的成效
名著閱讀分數一直不太理想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三個:一是學生根本沒有認認真真去看原著;二是缺少切實的閱讀感悟和思考;三是缺乏答題技巧的指導。只是反復記憶復習資料。這樣的閱讀無疑給我們老師的教學增加了難度。就我現在的八(5)、八(6)班而言,寒假閱讀任務已經布置下去,但真正去看的人很少。這個學期,《魯濱孫漂流記》讓學生又再次利用周末的時間去看,寫批注,交上來檢查。結果學生不是忘了,就是抄寫別人的批注交上來,自己根本不看。因此,在期中考試之后,我便特意給了幾節課,在課堂上專門看書,我自己事先也看,想好要提的問題,最后幾分鐘通過提問的方式,或者作業形式進行檢測。這樣,學生不僅有了讀書的氛圍,而且讀書質量也大大提高,他們不需借助任何工具書,便知道小人國的教育原來與我們如此不同,格列佛在大人國的遇到哪些危險,知道飛島國的人原來長得那么奇怪,他們說話并不直接交談,而需要用到拍手等等。而且連成績最差的學生也開始閱讀。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原來這樣安排閱讀時間的老師并不是我一個。東莞實驗中學的校本課程便是研讀《紅樓夢》,孫健老師做案例介紹時就說道,他們學校期中考試前便將所有的課文都教完,期中考試之后的八周時間全部閱讀《紅樓夢》,當然這期間老師也要進行專門的導讀、研讀、賞析、學生活動的設計。
四、堅持自覺閱讀以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閱讀水平
縱觀這次上課的老師,無疑都有一個共同的優點,就是都有著極高的閱讀水平,他們自身就是極富經驗的內行的閱讀者。他們既有極強的文本分析能力,在閱讀方面又有著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悟。所以才能讓學生從閱讀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有所成長。而要做到如此,便需要我們自己時時閱讀,在閱讀中提高自己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按照王君老師的話說,既要閱讀專業教學期刊,也要閱讀教育專著;既要閱讀文、史、哲,也要閱讀學生在讀的書籍。但閱讀不僅需要時間,也需要氛圍。就我們老師的現狀來說,既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又要應付學校各式各樣的工作,還有家庭要兼顧。尤其做班主任,時間更是少的可憐。想要少點工作似乎不太可能,想要不顧家庭更加不太現實。但我還是建議大家擠點時間出來閱讀。我也很感謝我身邊有一批喜愛閱讀、熱愛寫作的老師,如簡主任、文啟華老師,還有坐在我后面的數學科老師姚老師,當聽說他讀完《上下五千年》,正在讀《史記》時,我覺得作為語文老師的我,還能不開始閱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