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是每位教師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其目的在于通過聽課來學習他人成功的經驗、吸取他人失敗的教訓,并通過與自己教學行為的對比來自省,發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進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本來是件好事,但很多學校把聽課當作“任務”來分配,更有甚者與考核掛鉤,這樣做不僅使聽課“形式”化,達不到聽的效果,而且還加重了教師的負擔。如何才能使教師“聽”好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方面人手。
一、構建教師聽課“內”環境
“聽”課的主體是教師,要達到聽的效果首先應該從教師自身人手,不僅讓教師能“靜心”于聽,而且要讓其“有心”于聽。
首先,學校要以師為本,制定靈活聽課記錄模式。常規聽課記錄模式不僅要求記錄全面且特別繁瑣,而這些繁瑣的記錄不僅加重了教師聽課的負擔,而且還束縛著教師聽課的思維,而要減輕教師聽課負擔,解放教師聽課思維就必須打破常規聽課模式,變單一的記錄模式為多樣化的記錄模式,使其在用適合自己的記錄方式來聽課,從而使其能“靜心”于聽。
其次,學校要以師為本,制定多樣聽課目標。常規的聽課對于教師來說往往目標單一,這種單一的聽課目標對于聽者來講恰恰是一種桎梏,因為單一的目標往往會給聽者一種導向,使其不自覺地為完成目標而聽。而要破解弱化這種導向性就必須變單一目標為多樣目標,使每位教師能根據自己所需而“有心”于聽。比如,我們學校對于新教師的聽課提出了以下兩個聽課目標:第一,尋找長處,也就是找一處所授課的“閃光點”。雖然每節課都不盡完美,但必有其“最精彩”的地方,讓每位聽課教師找出自己心目中的授課者最精彩的地方,這不僅是對授課者的尊重與認同,也是聽課者需要學習的地方。第二,發現不足,提一個建議,也就是找出授課者的失誤之處,并為之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這樣的目標雖然不具體,但對于新教師來說易操作,且會始終引導其思維而取得“有心”聽的目標。
二、構建教師聽課“外”環境
“孟母三遷”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而為了使老師們“聽”有所得,學校必須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聽課外圍環境,為每位教師創建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每位教師樂于聽課。
1.打造良好聽課環境
首先,學校要下放教師聽課權,教師是聽課的主體,而要達到其聽的目的就必須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否則聽課就只會流于形式而達不到其目的。為此,學校下放聽課權,給每位教師聽的選擇權,讓每位教師根據自己的需要量體裁衣。其次,學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校情,制訂出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多樣化的聽課模式,給每位教師創造聽課的選擇機會,使教師能“擇良木而棲”。比如,學??梢詷嫿ㄍ昙壨n程的“同課異構”的聽課模式、構建不同年級同課程“課程連接”的聽課模式、搭建不同年級不同課程“綜合課”的聽課模式等。
2搭建良好評課平臺
聽的目的在于總結優點,反思不足,最終為我所用。而要達到這個目的,“評課”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因為任何一節課都會有得與失,而這些得與失往往在“評”的過程中會得以凸顯,所以學校要為教師搭建良好的評課平臺,使每位教師能對聽課中的一個好亮點、一個小失誤進行交流,并對這些亮點的運用及失誤的避免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最終通過不同方法的交流、碰撞來點燃教師們思維的火花,進而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提高自己的執教能力。比如學??梢酝ㄟ^教研活動來構建語言式評課平臺,也可通過網絡建立學科論壇來構建文字式評課平臺。
3.建立定期交流平臺
學校要定期交流教師的聽課筆記,這不僅是對每位教師聽課“成果”的一種展示、一種肯定,更是關于教師如何聽課的一種交流、一種學習。筆記中的一個記法、一個反思等都有可能喚醒教師的靈感,成為彼此學習的榜樣。此外,這樣的交流還會增進教師的學習欲望,為以后的“聽課”活動增添動力。
學校首先應該從教師自身人手,給每位教師創造寬松的自我聽課“內”環境,另外,還需給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聽課“外”環境,為其搭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內外結合,才能發揮其自身能動性,“聽課”也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