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熏陶中成長起來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氛圍對一個人的影響往往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又時刻影響著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學生成長最主要的文化環境就是學校,而班級又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班級文化建設對中學生的學習、成長和成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就必須首先建設好班級文化。
那么,什么是班級文化呢?在我看來,它是指班級所有成員在班主任的引導下,在朝著班級共同目標不斷邁進的過程中,班級內部形成的共同思想、精神風貌和行為準則的總和,是班級的靈魂,是校園文化的基石。班級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學校創造一個安全、文明、和諧和人文的外部環境,更需要班級師生的共同參與,遵循基本的原理,按照一般的程序,采取各種方法,突出重點,提升亮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積極良好的班級文化具有無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制約功能,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促進一個班級快速健康地發展。因此,如何創建一個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是我們每一個班主任所要思索的問題。
可以說,班級文化是一門隱性課程,具有無形的教育力量。班級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為,教室環境、人際關系、學生精神狀態等。
一、抓教室環境美化,給學生一個溫馨的家
教室環境對學生的教育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點,能使學生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因此,我們應該改變那種有環境而無環境文化的狀況,賦予班級環境一定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識,增強環境育人的功能,借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會說話。一旦我們使班級的各種物化的東西,都能體現班級的個性和精神,都能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那么班級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風范的老師一樣起著無聲的教育作用。例如,我們可以在教室墻壁上張貼名人名言來引導學生創立自己的座右銘,時刻學習并發揚優秀前輩們的各種優良作風和崇高精神。
其次,優美的教室環境能給學生增添生活和學習的樂趣,消除學習后的疲勞,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熱愛同學、熱愛班級、熱愛學校的感情,增強班級的向心力、凝聚力。例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每一期的主題黑板報給學生們增添課外知識;利用班級宣傳欄表揚班級內各種先進事跡,促進同學間互相學習、互勉互勵。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教室布置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我們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期、學年的教育目標而作相應的調整。
二、抓班級制度建設,給學生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班級規章制度是班集體為實現共同的奮斗目標而制定的規則,是由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遵守的班級規章制度、公約、行為準則等形成的文化形態,是班級文化建設中的約束機制,是形成班級良好風貌的必要條件,它是班級的準繩,對于一個班級的秩序化、法制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班級制度的制訂方面,應該是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大背景下,結合班級實際情況,通過班級民主決議而產生,并由全體學生監督實施,這樣才可以使每個學生信服并自覺遵守。
我認為主要從以下三方面抓住這項工作:
一是注意抓開頭,使學生一進校門,就有行為規范。并且,在班級出現不良行為的最開始,就要立即制止不良行為的發展,,嚴格規范學生行為,對其進行深刻地思想教育。
二是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觀點,把班規的內容教給學生去討論,集思廣益,正確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和主人翁精神,這樣制定出來的制度才有生命力、實效性。
三是貫徹制度要持之以恒,經常性地有組織對《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法律法規的學習活動。這樣,班級制度的確立過程,就成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過程。
三、抓教師自身素質建設,給學生一個民主平等、友愛合作的師生關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心理行為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能促使學生在良好的氣氛中獲得高效的學習效果。我們教師要做到:堅持“愛”字當頭,關心學生;堅持“情”字相融,細雨潤物;堅持“誠”字相伴,家校互通。通過 “愛”的傳遞,“情”的交流,“誠”的溝通,給孩子建立一種心靈相通、互相關愛、彼此接納的人際關系,促進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俗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所以教師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才能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比如教師要說一不二,說過的話要算數,教育孩子講究誠信;對學生不吝于說“謝謝”;當發生錯誤被學生指出時,不要惱火,要勇于承認錯誤,并及時改正。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一般都比較嬌生慣養,他們都以自我為中心,除了不知道關心別人以外,勞動觀念差,自己動手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也差,一旦和同學之間發生矛盾,就會出現很任性、誰也不肯讓步的局面,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想一想,那么這樣的情況首先需要老師來調解、分析利弊原因,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也需要老師在平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引導,做一個善良、寬容、大度、說話做事有分寸的人。
四、抓班級活動開展,給學生一個團結向上的班集體
團結向上、共同進步是全體班級成員的共同愿望,我們評價一個班級的文化建設搞得好不好,主要看這個班級有沒有這個愿望,有沒有團結向上的班風和正確的輿論,有沒有集體榮譽感,有沒有凝聚力、向心力。人的認識能力是在活動中獲得的,豐富的班級活動是進行集體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以班級為單位的活動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校組織的活動,如軍訓、運動會、體育達標競賽、科技節、藝術節等,這類活動規模大,影響深,對于形成健康向上、團結進取、自尊自信的班級團隊精神能起很大的作用,也是樹立班主任威信,塑造班級形象的大好時機。所以,活動前,班主任要精心組織,認真輔導,活動后要及時總結,表彰先進。另一類是班級內部的活動,如主題班會、學習經驗交流會、辯論會、演講會、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等。這類活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如細水長流,能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積極鼓勵學生多參與學校班級活動,更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抓班干部隊伍建設,給學生一盞引路明燈
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還有一個需要重視的環節,那就是建設一支工作能力強、有威信的班干部隊伍。俗話說:“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一支強有力的班干部隊伍對于建設班級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選擇中,教師不能一味強調從成績出發,做班干部最重要的是有責任心、有為同學服務的精神,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班干部,在同學中也才能有威信。班干部的任命應該本著個人自薦、同學推選、老師把關的原則,教師要將該下放的權力下放給班干部,逐漸培養班干部的能力,在他們的帶領下,讓整個班級形成一個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總之,班級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細致的過程,在探索如何創建良好的班級文化上,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去思考、去做。讓我們以學生為本,一切本著為了孩子的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為充分發揮班級文化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努力吧!